四十年后超过他

文摘   2024-09-22 11:41   广东  
如关注请点击上右“老聂说教”


文:李瑞林  聂传安



前几天,学校举行一个征文活动,题目为“我身边的老师”。我顺便把这项任务当作了中秋假期的语文作业。


两班很多孩子都写得非常用心。

看写作内容,大部分孩子都写的是某聂老师。于是就遇到一个问题:写同一个人时,如何写出这个人的“不同”。

所以,写作的角度以及素材的选择就显得格外重要。

现将12班李瑞林同学的文章展示如下,看看他是如何刻画这个老师的。

我身边的老师

“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读书,运动。”(从这儿“切”,既与众不同,又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我的老师即这么简单,读书与运动。(高度概括。后文应该围绕这两个词来写)

他不用课件,但他却能用简洁、生动的文字打动我们的内心。当古文涉及《世说新语》时,他给我们展示全册拥有笔记的《世说新语》;涉及到沧海、蜀道时,他能提笔画出地图,重现千年之前的华夏;当论述至“竹林七贤”,他可以将魏晋的风流人物浮现我们眼前。(老师视野比较宽)

文武双全,这是“文”。(扣“读书”)

每周,他让我们绕着南湖跑步。我们在跑,他也不掉队。要知道,他是语文老师,马上要奔六十的男人了,还能与我们这些少年一起锻炼;跑完后,他比我们还精神。(“武”一)

每逢放学,便能看见一群体育老师和一位语文老师打篮球。仔细一看,还摘了眼镜。这时发现,戴眼境与不戴眼镜,便是两个人。戴眼镜时读书很猛,不戴眼镜时运动很牛。(“武”二)

当跑操有人掉队时,他会用一根小竹棍赶着我们,犹如一位牧羊人和一群小羊,不让任何一位学生掉队,所谓“众生平等”。(“武”三)

而当我们看见他举东西或抬手时,便可看见他那饱满的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上面布满着青筋,这使他的肌肉匀称而不失美感。曾有幸见过他的腹肌照,八块,一块也不落。(“武”四)

这便是他的“武”。(收,小结。思路非常清晰)

军训时,他叮嘱我们一定要戴帽子,但总有几个漏网之鱼还是忘记了此事,我便是其中一个。于是,他转身就走,不知去哪了。(此事与瑞林同学相关,所以写起来,既新,又有真情实感)

不会找我妈送过来吧?她可是不在家呢。(这样的笨办法,聂老师从来不用)

想着想着累了,老师也回来了。见前一个同学荣幸地被其戴上新帽子,轮到我时,老师也亲自为我戴上帽子,还用手将其摆正,摇了两下。后来才知,这些帽子竟是他自己买的。(细节,非常好)

据学长所述,他们军训时还有情景。(追述,强调类似的事儿不止一单)

冬天,早晚温差大,许多学生冻得发抖,而他们的外套都在教室里没拿下来。(在教室里不冷,以为操场上也不冷。勇敢地下来,成功地哆嗦)

于是,老师从教室中抱下几十件外套,分给学生,简直是救星。我听到这个故事时完全可以想象那场景有多震撼:一个老头,抱下一堆比人还宽大的外套。他在学生眼中就是义父。(再过几年,就成了“义爷”)

他关爱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将心比心,便换取了学生的尊重。(爱,都是相互的)

还想起他给上一届男生的毕业寄语:“四十年后超过他。”(记得这个寄语主要是针对锻炼身体这事儿)

我想,难的不是五年、十年,而是四十年,因为那代表着坚持与毅力。(超过不是目的,在这过程培养出来的良好品质才是)

我想,我会成为我的老师那样的人,终生的图书馆与体育场。(篇末决心,也暗示出老师存在的意义:要让每个孩子变得更好)

瑞林文章思路非常清晰:先写老师的“文”“武”两方面,再写老师的“暖”。

对于一个老师而言,“文”“武”是外在,是形式,“暖”,才是根本,才能深远地影响学生。

选材而言,瑞林对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与老师的交集,这样就使文章更带有“瑞林味”而不是“大众点评”,显得新颖而情真。

所以,写一个大家熟知的人物,尽量不要写大家都知的“公共事件”,而要努力写他与你的“私人事件”。如瑞林笔下的“帽子”即如此。

如果想写“公共事件”,也尽量写出自己不同的视角,如瑞林将老师的特点概括为“文”“武”两方面。

请各位孩子用心品读,用心思考,努力让自己从别人的文章中得到启发。


老聂说教
不迎合他人,不委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