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选择困难导致错过了太多好机会?
科技
教育
2024-04-24 11:54
中国
生活中每个人每一天都在面临大大小小的抉择时刻,当你在面对多个选项的时候,因为想要获得最优解而难以做出决定,好像选择了这一个就意味着失去了另一个,而现实情况是根本就不存在最优解,也几乎不可能找到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只能是让自己陷入纠结的泥潭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抉择”,又因为迟迟做不了决定而导致最终做了无用功。要知道,尽善尽美根本不是人生常态。很多人在纠结中持续内耗,就是因为目标设定跟实际情况偏离太远。想要在多个选项之中做出取舍或者决定,必经的两步就是判断和决策。判断是个过程,你通过它形成看法,得出结论,对事件做出评估;决策是在各个预备项之间做出选择,接受某一或某些结果,并且拒绝另外一些选择。当然,你的判断或决策过程可能并不如理想中那样理性,当认为自己必然面临这样的局面的时候,你就会纠结。人一旦预料到自己未来可能会后悔,做决策的时候就会更加慎重,因此会花费更多时间去收集信息。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其相应的风险,害怕承担做出错误选择后会对自己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是人之常情。但事实是,容易纠结的人无论选哪一项都会后悔,因为他们总是把焦点放在这个选项的负面影响上,进而再去拿这些负面影响对比自己放弃的选项的积极面。因为内心不够坚定,也自然没有力量去对抗做出选择后可能会面临的新问题,所以采用“逃避”的机制,迟迟不做出决定,用拖延和纠结来掩盖自己内心真正的答案。第二,你可能是个“利益最大化者”,而非“知足者”。通俗来讲,知足者在购物时会一直逛,直到找到特别吸引自己的那个东西,它不一定是最好最贵的,但对自己来说是足够的;利益最大化者则是在做出选择之后继续逛一圈,然后说服自己买的东西就是最好的。利益最大化者通常会更在意事情的结果是否会让自己后悔,也自然会加重做决策时的心理负担。人类的思维能力和人类生活环境的复杂性相比,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人们会倾向于找到“足够好”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及“足够好”的行动路线。容易纠结的人往往对自身及外界情况了解得不透彻,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思维方式过于单一,导致在思考时出现盲区,所以很难客观分辨出哪一个选择对自己更有价值。一个价值体系混乱(或者说根本没有自己的价值体系)的人在遇到需要做决策的事情时,往往无法区分轻重缓急。找不到重点,自然就会纠结。与其解决实际问题,不如先解决价值体系问题。搞清楚就目标而言,对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不能妥协的是什么,设置高点和底线,然后再将选项逐一排序。如果你连这个也无法独立做到,就要学会求助。最好的方式是向认知水平比自己高的人求助,找一个自己信任的、有条理有逻辑的人来帮忙,梳理清楚问题的轻重缓急,一旦梳理出来了,答案基本上就有了。每个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更深层次的、关于自己价值体系的问题——什么对自己更重要。浮于表面的那类问题,根本不需要浪费时间和精力进行不同维度的比较。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选择就是吃什么、穿什么。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对于这些小事并不需要追求完美,依据自己的习惯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即可——提前选好第二天要穿戴的衣物以免早上纠结而迟到,依据预算选择餐点以免超支,诸如此类。因为这些问题,无论选啥,都不会有致命伤,所以花那么多时间干啥?而遇到那些真正能改变自己命运的选择,比如要不要出国留学,毕业后去哪一个城市工作,就需要深入底层思考到底什么对自己更重要。举个例子,我决定要休一个长假,那我就要清楚,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工作上的进度与自己得到现阶段内心的放松,哪个更重要。其实处在不同的阶段,人的答案会不一样——如果公司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我肯定是要全力以赴闯事业的;但是如果我的内心已经非常混乱,找不到存在感和价值感,那放松就刻不容缓。纠结的时候,不妨再往下多想一步,思考一下问题背后自己到底在意什么,找到纠结本身与你内心之间的关联,把这个答案想出来,你就不会再纠结了。当然,这种思维模式是可以训练的。心理学家希娜·艾扬格曾经做过一个名为“如何令选择变得更加容易”的演讲,里面提到了四个词:Cut(精简)、Classify(分类)、Specify(具体化)和Simplify(由简入繁)。① 精简,顾名思义,就是主动减少选择项。举例来说:你要租房子,面对海量的房源,你可以只勾选自己想要的房型、朝向、价格范围,这样选项就被精简了。② 分类,你可以在选择房子时做一个简单的分类,比如“距离公司方圆一公里以内”类、“楼层高、采光好”类、“普通住宅,不需要支付相对高额的商水、商电费用”类,这样你就不至于在眼花缭乱中迷失方向。③ 让每个选项具体化,以便让自己能够看到选择后会产生什么后果,更清晰地了解不同选择之间的区别。比如,选择距公司直线一公里内的房子和距公司直线十公里内的房子会产生不同的后续效应,离公司远的房子会让每个工作日的通勤成本增加50元,但周末去商圈更方便也会节约一笔费用,等等。这样一来,选择带来的不同结果就变得清晰、具体。④ 由简入繁,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步骤,比较适合对待复杂的选项。比如选房时,你可以从单一的选项开始,先确定可承受的价格范围,然后在这个价位的基础上挑选地段、楼层等,而不是一上来就进行综合考虑。人们面对一模一样的选项,往往在看到“我喜欢”这类问题时会更注意选项的正面特征,而在面对“我不要”这类问题时就会聚焦于选项的负面特征。试着换一换提问的措辞方式再问问自己:如果在以下选项里我必须拒绝其中一套,我会选择哪个?把“我想要”换成“我不要”,把自己最不能接受的选项逐一排除。其实,任何选择都有得有失,没有人能预知未来,对于“非标”问题自然也没什么正确答案可言。与其患得患失,不如坦然地落子无悔。不要狭隘地定义自己的选择,以非此即彼的方式看待它们,只要能做到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且做好承担相应代价、接受可能会产生的任何结果的准备,纠结就不会困扰你了。哪里有判断,哪里就有噪声。低风险决策:在生活中和商业上经常出现的决策,涉及日常生活中一定会发生的一些事情。高风险决策:重要的战略性决策,将带来重大的、可能是决定性的中长期影响。对于低风险决策,可以利用外部资源来打破僵局,提高效率,降低决策成本。对于高风险决策,谨记四个基本原则:保持开放的心态;知道什么东西重要;依赖事实,而不是情感;从多个来源收集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