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害怕就不敢开始
科技
教育
2024-02-28 07:00
北京
谁都想做轻松而且容易成功的事,但现实没那么美好,我们往往要面对一些挑战,面对这些难题,人自然会产生畏难情绪——这其实是你的潜意识发出的一种信号,它在告诉你,你要做的事是不会成功的,你还有某些能力方面的不足,或者资源不够,别做了。第一个层面,回避失败,不敢接受自己能力不足的现实。第二个层面,是“时间感知失衡”,导致轻视未来。当一件事情或者一个目标的时间设定在遥远的将来,就会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现在的你无法站在很久以后的角度看待这件在当下看上去似乎没那么重要的事,以致在许多长期、重要的任务上拖延。第三个层面,现代人从本性上来讲很难具备“长期主义”精神。人们都希望自己做的事情立刻有回报,但凡面对需要长期投入或者短时间内看不到结果、得不到正向反馈的事情,就很容易放弃或者选择逃避。畏难是一种人之常情,能克服的不是寻常人,做不到也很正常,没必要责备自己。如果你真的很想克服这种情绪,或者你被迫要承担一些工作上的难题,也不必去跟人性“硬刚”。我在这里提供一个顺应人性的解决思路给你:把令人恐惧的难度转化为分级奖励,学会用目标甚至是利益驱动自己,这样你自然不会把它当成难题,而可以将它看作一块蛋糕。具体来说,你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奖励机制,把那些你喜欢的小事情或者小玩意儿设置为奖品。比如吃甜食、看电视剧、玩游戏等,把难以达到的目标和能够使自己快乐的事情结合起来,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计划和休闲娱乐,每完成一小项就可以奖励自己一次,不管是一块美味的巧克力蛋糕还是半小时的追剧时间,都可以。慢慢地,学习的过程对你来讲会变得愉快起来。更深一层的畏难,就不只是表现在心理或天性上的反应,还有关于自我认知和目标设定的偏差。人们常常会不自主地夸大自己的某一个动作对最终成果的作用和价值。可以说,过度自信是根植于大部分人思维之中的一种本能。好的想法不是不可贵,很多伟大事业的起点都是精彩的想法,但光有起点是不够的,执行到位才是真正的竞争力。所以建议大家,不要在看着别人做出精彩的事情后夸赞自己,说“我也是这样想的”,也不要在别人失败以后说风凉话“要是听我的肯定不会这么惨”,这些评论在实干家眼里都很幼稚,容易暴露酸葡萄心理。你要认清:能够抓住机会的人,一定既具备洞察能力又具备极高的实践能力,两种能力缺一不可② 目标设定上:不是先立一个宏大目标,而是先走好每一步有的畏难是因为给自己定的目标太宏大、太遥远,你当下的每天都确实很努力了,但是因为看不到对未来会有什么影响,很容易泄气。所以,当你真的有一个大目标的时候,你得把它拆解成小目标,且这个小目标是落实在日常行动上的、可被实现的。别在刚开始就立下“我要当第一”的“flag”(目标)。大部分真正成功的大事,是由小事生长出来的,而不是在一开始就树立一个宏大的目标然后闷头往前跑。比如,不要空想“我要当年级第一”,而是调整为“我要养成整理错题本的习惯,争取不让同样的错误犯第二次”这个具体动作。有一本书叫作《微习惯》,里面提到,想养成一个习惯的最好方式就是从最微小的习惯开始。比如,你想养成每天看书的习惯,那就从每天抽出五分钟看书开始。微习惯的本质其实就是最小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