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执着于纠正别人的偏见

科技   教育   2024-02-21 07:00   北京  
关注下方公众号「思模」
持续精进思维模型和认知提升


何为偏见
人人反对偏见,可人人都有偏见。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对人“贴标签”或是“被贴标签”——只关注某一个共性特质,而忽略无数多其他的共性特质去给一个群体下定义。
偏见,就是你根据已知信息和已有逻辑推理模式形成的快速结论。这样的结论往往不是留存在我们一个人的脑海里,而有可能是一个群体的社会共识。偏见对他人的情绪伤害很难量化,有时候甚至很难被证明,但是每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或多或少都吃过偏见的苦,也很大概率曾经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偏见施加于别人。

形成偏见的原因
偏见源于一种人类常见的思维谬误——过度分类,仅仅依据极少的事实就进行大规模的归纳。我们的大脑每天都在处理无数的信息源,借助分类原则,大脑通常会把相似的事划归到同一种类型中,这样就可以同时处理很多信息,大大地减少工作量。在这个分类过程中,家庭教育、成长环境、后天经历及社会大环境会把对应的分类赋予由自己下定义的情感色彩。
在成长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价值观作为大脑分类的标准,同时,我们会坚定地捍卫自己的价值观,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对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物产生排斥,这就是形成“偏见”的原因之一。对于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物,我们就会产生“爱的偏见”,不符合的就变成了带有恶意的、负面的偏见。偏见是一种态度。一个存有偏见的人,会给一个群体贴上没有根据的标签,然后把自己不喜欢的那些人归入这个群体,并且不断强化对这个群体的负面评价,从而形成刻板印象。

偏见是基于思维惰性带来的认知局限
人人都有思维惰性,这种惰性并不是说你真的有多么懒,而是你的思维方式会有这种倾向性,它特别依赖于你以往对事物的认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先入为主”。基于认知水平不同而产生的偏见其实很难深究对错。当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和个人经历过于简单时,他能获得的信息量非常有限,判断推理的逻辑也非常单一,就很容易形成一个固定的思考模型,当实际出现的情况不在这个模型内时,偏见就产生了。
在日常生活中,你对某个人、某件事物的看法,也会受到外界的影响,从而产生偏见。别人告诉你这个人是好人,你就会不自觉地用友善的态度对待他,反之则会厌恶他。这种认知上的偏见,肯定会对你的人际关系造成不良的影响,而且你很难意识到这一点。

摒除偏见的杂念
① 尊重和理解个体的差异化。
不要把一个群体的特征加在每一个个体身上。比如有的人会把“00后”看成幼稚无知的代名词,这就是人们依照这个群体中一部分人非常泛泛的共性而下的所谓定义。在遇到挑战自己认知的事件时,慢一点儿下结论,首先去接纳对方是与自己不同的,不争对错,而是去理解差异。
② 没必要改变自己,也没必要改变别人。
被偏见定义的个体肯定会觉得很委屈,但是偏见一旦形成就是很难改变的,除非个体的价值观、逻辑思考能力都发生转变。所以当遭遇偏见对待的时候,你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没必要想着改变他人,更不要把别人的偏见当作自己人生的参考标准。同理,既然知道自己也是带着偏见的人,那就不要轻易表达自己的结论,更不要拿自己的所谓结论当真理去指点别人的人生或者轻易评价别人,这于人于己都不公平。
③ 保持成长、开放的心态。
既然偏见人人都有而且难以消除,那么除了要有自我意识,能察觉到自己的无意识偏见,同时要改变心态。要养成一种“成长心态”,而不是“定型心态”。
“定型心态”会让你故步自封,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不需要改变;
“成长心态”会帮助我们找到认知盲点,突破认知局限,打开新的格局。
比如,在探讨职场中的男女不平等问题时,定型心态的人可能会说“我不是性别歧视者”,但是在工作中,一旦遇到升职问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提拔男性,因为女性要照顾家庭,恐怕不会像男性那么努力。这样的思考方式就是认知盲区。而成长心态的人则会抱着“我在性别平等的认知方面可能还有成长空间”的想法去采取行动,比如说在自己的职场圈子里更加关注女性的工作表现(而不是假设女性应该做家庭主妇)、注意倾听不同层级的女性的声音(而不是假设女人只关注鸡毛蒜皮的小事);参加一些会议活动的时候,会愿意与更多女性讨论问题(而不是假设女性头发长,见识短)。每一个个体都不应当被不公平地对待,偏见是由人产生的,也就必然只能从自身做起,不断学习和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去减弱偏见对我们的影响。

⭐️推荐阅读⭐️
道德仁义礼在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万字长文讲透带来复利的学习之道
真正的时间管理在这里
黄金圈法则
决策树
思模文章合集

思模
改变思维,增进认知,开启持久第二曲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