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我只是根据当时的情况说的方法!
| 原文
入太庙,每事问。
| 背景知识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 说文解字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
入,内也。
每,草盛上出也。常也,各也,凡也。
事,职也。士也。
问,讯也。
| 翻译
进入太庙后,遇见每个事情,都要问一下他的流程。
| 解读
今天这个是重复,却又不是重复。
上次说的是:‘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记的是一个故事。
故事里,号称对祭祀无所不懂的孔子去太庙工作。到了太庙后,孔子遇见事情、物件、人都要问一下:这个物件是干嘛的?这个人在这里是为了什么?这个事情是在这里做么?
太庙里的工作人员被问烦了:这不是明摆着么?还要问?你懂不懂呀?
孔子也急了:我懂不懂另说,我问,本身就是应该的呀。
于是,孔子说出来一句名言:(每事问)是礼也。
于是,曾子把这句话记录了下来:每事问,是礼也。
所以,这个貌似重复,其实只是把孔子的话(语,也就是孔子对具体事情的表达)上升为了‘礼’。
接下来呢?
不论你是谁,到了太庙,都要‘每事问’,如果你不问,就是‘失礼’。
可是,如果你非常懂,非常清晰,还要问么?你不想问怎么办?
不行,必须问,因为《乡党》的内容,基本上就是‘礼’。这里写的,都是‘礼’,你要不问,就是‘礼崩’。
那么,什么时候才可以不问呢?
不知道!孔子已经死了,他没法告诉你什么时候才能不问。
所以,要么礼崩,要么你崩,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