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四五十的人了,别整天牛逼轰轰的

文化   2024-10-18 19:04   北京  




孔子:四、五十了,别整天牛逼轰轰的,看不上年轻人。你不过是多吃了几年饭而已。




| 原文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 背景知识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说文解字

后,迟也。幺者,小也。小而行迟,后可知矣。


生,进也。生长也。后生,指的是后来出生的。也就是年轻人的意思。


畏,恶也。从甶,虎省。鬼头而虎爪,可畏也。心服也。忌也。


| 翻译

孔子说:我们应该真心地钦佩年轻人,尊重他们。你怎么知道,他们在未来的某刻,成就不会远超过我们?


我们这些老年人,到了四十、五十岁还没有什么成就,也就别觉得自己牛逼轰轰的了。


| 解读


如何处理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关系,这是每一个社会都需要面对的伦理问题。我大概梳理了一下,儒家的大概是这样的:


1. 幼年期,父母要无条件照顾孩子。


2. 少年期,孩子要绝对服从父母(孝经)。


3. 冠礼后,父母(特别是母亲)要放手孩子,学会尊重孩子,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4. 冠礼后,孩子需要保持模仿自己的父亲(叔父等长辈)的行为,学着进入社会,并对父母保持敬畏。


5. 父亲死后,孩子要继承下父亲的职业(工作),并且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这时,为了稳妥,孩子应按照父亲的做法做事,以便于理解事情的本质。(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6. 等孩子完全成长起来了,就按自己的方法做事,并且教育孩子。


当然,这里充满了农耕文明的特征。在农耕文明下,老年人的经验是有很大帮助的。而且,孩子大概率会继承父亲的工作。所以,孩子需要从父亲身上学东西。


进入现代社会,父子之间的职业关系已经完全消除(烟二代、税二代、官二代等垄断行业除外),这里很多理念就不适用了。


那么,后生可畏说的是哪个阶段呢?说的就是第四、第五阶段时,父亲对孩子的态度。或者说中年男人对少年的态度基础。


中年人对少年应该是什么态度呢?中年人有的是社会阅历和一些经验,而少年有的是对未知的期待和好奇,还有冲劲。


在具体的、确定的事物上,中年人有‘知识’优势;对于未知的、不确定事物,双方优劣不确定,少年因为少一些束缚,相对优势多一些。


所以,中年人大概会用‘固定模式做事’,而少年人则会走出新的路,或许效率更好,或许更低。


高的就留了下来,成为新的经验,低的就被淘汰。


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个说评书的小号
二十年评书生涯第一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