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军霞|硕果展演与青春新论——“‘南京大学白先勇文化基金·博士文库’新书发布会暨‘白先勇与中西文化’青年学者论坛”会议综述

文摘   2024-10-16 08:01   江苏  

硕果展演与青春新论

——“‘南京大学

白先勇文化基金

·博士文库’新书发布会

暨‘白先勇与中西文化’

青年学者论坛”会议综述



卢军霞



2024年7月12日至14日,由南京大学白先勇文化基金、南京大学文学院、天津人民出版社、南京大学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南京大学白先勇文化基金·博士文库’新书发布会暨‘白先勇与中西文化’青年学者论坛”在南京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青年学者,以及天津人民出版社编辑团队,相关媒体嘉宾近五十人参加了此次盛会。


著名华文作家白先勇视频致辞


南京大学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刘俊教授主持开幕式。开幕式首先播放了白先勇先生的视频致辞,他充分肯定了主办方为此次会议所做出的诸多努力。南京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倪蛟在致辞中介绍了南京大学白先勇文化基金的基本情况,对天津人民出版社支持推出这套“博士文库”表示感谢。他宣布11月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将来南大演出,成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创建110周年院庆的重要活动。而这次会议也是南大文学院院庆活动的组成部分,不仅能推动南京大学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学科发展,也会激励更多青年投身于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王轶冰在致辞中介绍了天津人民出版社的历史源流及发展现状,对得到南京大学白先勇文化基金的青睐表示感谢。天津人民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副编审王琤在致辞中汇报了目前文库出版书籍的具体标准及详细流程,认为这些成果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随后,在王琤主任的主持下,“博士文库”作者李光辉、宋仕振、王璇、蔡榕滨、林美貌、徐诗颖、肖宝凤、陈秋慧、尹姝红相继发言,分享了个人的治学经历和出书感受。刘俊教授在最后“与谈”时,对“南京大学白先勇文化基金·博士文库”的选稿机制和甄选过程进行了说明。在随后两天召开的“白先勇与中西文化”青年学者论坛、播放纪录片《牡丹还魂——白先勇与昆曲复兴》和举办的“从白先勇到世界华文文学”青年学者圆桌会议中,与会学者还就白先勇丰富多元的文学/文化实践,展开了精彩深刻的学术探讨。


与会嘉宾、学者合影


一、品牌初现:

博士文库的成长之路



“南京大学白先勇文化基金”成立于2015年,在竟衡集团和传统文化基金的支持下,白先勇先生在南京大学设立了这一基金,旨在推动发展南京大学的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民国史研究及传统文化的推广工作。2020年,为鼓励更多高校博士生投身华文文学研究,该基金启动“南京大学白先勇文化基金·博士文库”计划,对台湾文学研究、香港文学研究、澳门文学研究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等相关领域的博士论文,在经过专家双向匿名评审后达到出版水平者,予以资助出版。该计划得到天津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目前“博士文库”已出版五本,即《联合副刊文学生产与传播研究》(李光辉,2022)、《白先勇小说的翻译模式研究》(宋仕振,2022)、《空间书写与精神依归——抗战时期旅陆台籍作家研究(1931—1945)》(王璇,2023)、《杨逵及其文学研究》(蔡榕滨,2024)和《台湾当代散文批评新探索研究》(林美貌,2024)。另有四本即将出版,分别为《消解历史的秩序——当代台湾文学中的历史叙事研究》(肖宝凤)、《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小说中的“香港书写”研究》(徐诗颖)、《新文学传统的延续——以20世纪50年代台湾文学教育为中心的考察》(陈秋慧)和《大转折时期的旅美左翼知识分子研究——以郭松棻为中心》(尹姝红)。



在“南京大学白先勇文化基金·博士文库”新书发布会上,九位文库作者做出了精彩的发言报告。福建技术师范学院李光辉副教授以《个人首本专著出版感受》为题,强调南京大学白先勇文化基金的评审流程非常公平,相关研究者可积极投稿,在出版时应认真听取编辑老师的修订建议。阜阳师范大学宋仕振讲师选择与专著同名的发言题目,坦言自己提炼出三种白先勇小说的英译模式,并得到白先勇本人的肯定。国家图书馆陈秋慧副研究馆员以《“磨”力与磨砺》为题,认为在专业评审和编辑老师的帮助下,她不仅精练了语言文字表达,更对论文框架进行大幅调整,实现了点石成金的蜕变。

国家电影局一级主任科员王璇在《旅陆台籍作家的流转与离殇》的发言中,指出每位旅陆台籍作家都拥有独一无二的战争与离散经验,比虚构的影视作品更加真实感人。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蔡榕滨副教授以《跨时空对话:走进杨逵与他的文学世界》为题,认为回溯杨奎的文学创作对拉近当今两岸关系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农业博物馆尹姝红助理研究员在《坚守与退志——从郭松棻的政治选择谈起》的发言中,回顾了自己以郭松棻为中心研究旅美左翼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期望著作能给未来研究者提供参考。


福建省教育考试院林美貌副研究员通过《书里书外遇见美好》的发言,指出中国台湾散文是中国现当代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赓续传统,更在兼容并蓄中展现新形态。澳门科技大学肖宝凤助理教授以《重返时间的河流:历史与记忆》为题,认为1980年代以来台湾本土论述关照历史的眼光过于狭窄,有着强烈的历史化约论与目的论色彩。华南师范大学徐诗颖副教授以《阅读香港,书写香港》为题,阐述了自己在博士生导师刘俊教授的指引下走向香港文学研究的原因,并坦言希望为港人重新认识我城提供新向度。


二、青春同路:

道不尽的白先勇



“南京大学白先勇文化基金·博士文库”新书发布会结束后,会议转入“白先勇与中西文化”青年学者论坛。此次论坛共设四个分论坛,约二十个青年学者做了相关报告,所涉话题包括白先勇文学创作中的移/遗民怀乡书写、身份性别问题、情感诗学议题、小说戏剧现代主义等,充分彰显出蓬勃的新生力量与耀眼的青春气象。

纵观白先勇的文学世界,可发现浓重的怀乡/怀旧情绪弥散于字里行间。浙江师范大学俞巧珍讲师以《“离去”之殇与“归来”之困:白先勇〈纽约客〉中关于“中国人”的情感政治》为题,指出“无根”的困顿是经历战火纷飞的老一代知识分子无可选择的命运。浙江大学博士生倪子惠探索白先勇创作中的海外中国人书写,认为其人物形象可分三种类型,即孤臣孽子、初代移民、边缘人群,反映了白先勇的异国心态流变。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石琦关注白先勇的眷村书写,强调他通过书写移民的流离、迁移与重建,展现空间依恋、时间追忆和精神救赎等多元向度。厦门大学博士生王萌婉指出白先勇以遗民经验表达怀古情绪,给予古典框架以新变,生成颇具特色的“古典现代性”书写。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李伊湄在《白先勇的“父史”执念与“父亲三部曲”写作》中,认为对父亲形象的书写构成白先勇笔下虚构或非虚构创作的鲜明主题。


青年学者风采(左右滑动查看)


复杂的文化身份、特殊的性别取向为白先勇带来创痛体验,也赋予其敏感善思的细腻心灵。枣庄学院刘钰讲师从白先勇《安乐乡的一日》谈起,指出以其为代表的北美华文作家在代际关系描写中超越对身份认同的审视,而融入对复杂人性的思考。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高静以《台北人》中的边缘女性为研究对象,认为其颠覆了传统家国叙事对女性的遮蔽和压抑。暨南大学赖秀俞讲师关注白先勇早期小说中“男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与镜像关系,指出对美少年的耽美意识及青春崇拜,展现白先勇充满焦虑的时间观。中山大学博士生赵智行以公馆、新公园、西门町为切入点,探究白先勇小说中“台北”的空间形构及建构“文学台北”的诗学可能,认为其离散张力值得关注。

白先勇毕生钟“情”又爱“美”,而“情”与“美”也构成解读其文学世界的关键词。中央民族大学吕欣桐讲师认为“情”是白先勇“文艺复兴梦”的产生起点、内在动力,也是追踪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文艺复兴思想情感谱系的有力视角。闽南师范大学吴思捷讲师指出受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台北人》呈现了主观情感与客观历史混响交融的“情的史诗”。河南省社科院李孟舜副研究员借助李泽厚的“情本体”理论,认为白先勇的情本体表现在文学创作中情的诗意化、审美化。南京大学博士生奚炜轩聚焦白先勇短篇小说中的听觉叙事,强调白先勇以音缀事,使笔下的“孽海情天”有色亦有声。


此外,也有青年学者用较为开放的比较视野来重审白先勇。江苏师范大学于迪讲师在《论白先勇早期小说中的“爱欲式反讽”与“艺术家病理”》中,指出托马斯·曼的理论与小说让白先勇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爱欲、病症与死亡。福建技术师范学院翁丽嘉讲师以《中西戏剧对比视域下白先勇作品中记忆构设的再审视》为题,强调白先勇不少作品都启用了人物回忆机制来搭建人生戏台,具备被改编成戏剧影视的可能。南京大学博士生周彦妤以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新娘》与白先勇的早期作品《黑虹》为例,指出《黑虹》受到《新娘》的影响,又进行了存在主义的改写。厦门大学博士生魏正泓认为白先勇的小说重新评价并接续中国文化传统,并暗含对政党政治和国共战争的批评,激活了现代主义的政治机能,超越了“双战结构”的限制。


三、魅力圆桌:

从白先勇到世界华文文学



白先勇的独特性在于其文学世界拥有巨大的包容性。正如刘俊教授曾言:“白先勇的研究不但是‘世界华文文学’的,而且是‘跨界’的。在研究白先勇时,势必要将研究视域从台湾延伸到与白先勇有关的香港、北美,最后回到大陆;也必然会将研究视域扩大到与白先勇有关的台港暨海外华文作家。”因此,本次会议特设一场以“从白先勇到世界华文文学”为主题的青年学者圆桌会议,力图实现从白先勇“本体研究”至世界华文文学“整体研究”的学术目标。


刘俊教授致辞


枣庄学院刘钰讲师作为圆桌会议引言人,分享了自己阅读白先勇作品的心得体会。她以文学批评必须具备敏锐性而联想至白先勇对于生活的敏锐性,认为白先勇总能发觉常人所未见之物。南京大学博士生卢军霞以生活化视角分享了自己为何被白先勇所吸引的原因,即通过观看电视剧《一把青》惊叹于作者无与伦比的艺术情思,以及现场参加白先勇讲座而感受到其堪称“佛相”的人格魅力。南京大学硕士生杨轶君认为白先勇最重要的特质便是拥有一种悲悯情怀,但悲悯之下却隐含深刻的焦虑,而这种焦虑促使其展开对“文艺复兴”的追寻。


“从白先勇到世界华文文学”

青年学者圆桌会议


另外,如何研究白先勇也成为此次圆桌会议的热点话题。于迪讲师指出在博士生导师刘俊教授的鞭策下,一直面临巨大的“影响的焦虑”。她认为只有厘清白先勇的思想谱系,忠于自己的文学感受,才能真正理解白先勇。周彦妤博士生同样是追随刘俊教授踏入白先勇研究领域的年轻学者,坦言自己不仅与白先勇笔下人物产生精神共情,更被白先勇本人坚持自我的精神所感动。南京大学博士生赵薇也肯定文学研究中的共情作用,认为只有体会到与研究对象相似的生命体验,才能获得研究热情。南京大学博士生罗欣怡指出研究者一定要剔除主观情绪,以客观姿态去面对研究对象,并自述在收集刘以鬯佚文时,发现白先勇佚文研究具有可开拓性。赖秀俞讲师强调不应过分执着于个人喜恶等经验因素,而是将白先勇重新放入学术研究的对象里面去,以此实现祛魅化。


“白先勇与中西文化”青年学者论坛


从某种意义上说,将白先勇研究透彻,便可实现由一个作家出发而涵容整个世界华文文学。南京大学博士生林婉清率先以作家张爱玲揭开世界华文文学的序幕,认为张爱玲和白先勇后期都处于远离大陆中心的北美场域,却以不同方式走向对古典资源的改写与修正。南京大学博士生马海洋由白先勇联想至陈映真、黄春明、刘大任、郭松棻等同时代作家,指出白先勇身上有着现代主义的表象,精神内核实则十分传统。吴思捷讲师在讨论中认为白先勇、陈映真、刘国松等皆为具有相当包容度的作家,这些人并不因为文学立场不同而断绝彼此间的真挚情谊。


四、师长寄语:

跨越代际的学术传承



此次会议的另一令人动容之处,便是前辈学者依托广博的学识素养,在多个活动环节中对年轻一代不吝赐教,而后者则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深感在“同温层”与“同路人”携手前进的幸运及幸福。二者跨越代际隔膜,形成双向互动、健康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刘俊教授在圆桌会议的总结中,充分肯定每位讨论者的发散性思考,也指出人们对白先勇文学/文化价值的认识还有待深入,如白先勇与外国文学的关系,与道家、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关系等。他希望青年学者首先要珍惜自己从事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所能获得的开拓性视野,其次要对白先勇的作品脉络、思想资源拥有整体性认识,再通过长期积累去努力展现一个新的白先勇。


梁燕丽教授


计璧瑞教授



孙晓东教授



沈庆利教授


盐城师范学院孙晓东教授在青年分论坛的评议环节中,指出面对白先勇这一常说常新的话题,青年学者在文本解读、理论选取、问题聚焦等方面有可取之处。作为学报文学主编,他从专业角度告诫青年学者只有在写作过程中注重打磨文章题目、提炼准确观点、明晰论述问题,才能在严峻的学术环境中增加自己文章发表的机率。

北京大学计璧瑞教授、复旦大学梁燕丽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沈庆利教授同样在会议闭幕式上对青年学者做出真诚寄语。其中,计璧瑞教授指出,如若我们希望对白先勇其人其文做出新的判断与结论,便需借助更多的阅读与更开阔的思路,跳出其个人文学行为的内部,在纵向或横向的历史坐标中重新定位白先勇的文学史意义。

梁燕丽教授认为白先勇的可贵之处在于其拥有一种世界视野。面对世界上的各种风景,他坚定中国文化的认同,努力推动中华文化的文艺复兴,并选择“守正创新”的艰难道路,这也是青年学者需要领悟与学习的方向。她最后朗诵香港作家黄国彬的现代诗《五四》,以温情方式展现对青年学者的鼓励。


沈庆利教授希望青年学者无论从事什么学问,都要保持跨境、跨界、跨学科、跨文化的思维方式。同时要善于利用自己研究方向的特殊性及便利性,真正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物理上的身体跨境或跨界方式走出去,去往台湾、香港、澳门或国外等地实地考察,感受华文文学研究的魅力。

本次会议的顺利举办,不仅为致力于白先勇研究乃至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青年学者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更全方位展示了白先勇文学/文化世界的巨大成就及意义。与会学者从多元视角提出诸多精彩纷呈的新锐洞见,流露出强烈浓厚的人文情怀。借助这些在白先勇研究领域中不断涌现的前沿成果,我们将得以展望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原刊于《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4年第3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卢军霞,女,1996年生。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


相关推荐


特 辑|“南京大学白先勇文化基金·博士文库”新书发布会暨“白先勇与中西文化”青年学者论坛开幕式嘉宾致辞


资 讯|说不尽的白先勇,鼓起华文文学研究的风帆;青年学者汇聚南大,展示新书成果和新锐思想


卢军霞|岛屿的破碎与重生:论21世纪台湾地区科幻小说中的生态关怀


卢军霞|跨媒介视域下的战争叙事与创伤体验——以白先勇《一把青》的影视改编为中心


推送编辑:周彦妤

审     核:刘   俊



基金会资讯

白先勇衡文觀史
白先勇衡文觀史是南京大學白先勇文化基金的公眾號,旨在推動、促進和支持海內外民國史研究和台港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