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期以来“读书杂志派”未受到学界重视,近年来才有学者开始关注,但大都是从“读书杂志”与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关系进行研究。参见金敏:《〈读书杂志〉与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浙江学刊》2007年第5期;罗新慧:《〈读书杂志〉与社会史大论战》,《史学史研究》2003年第2期等。
[2]郑大华、谭庆辉:《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3期。
[3]孙倬章:《秋原君也懂马克思主义吗》,《读书杂志》1932年第2、3期合刊。
[4]罗梅君:《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历史编纂——30和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形成》,孙立新译,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67页。
[5][41]何干之:《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上海生活书店1937年版,第39、201页。
[6]《王礼锡小传》,《读书杂志》1933年第1期。
[7]参见许纪霖:《许纪霖自选集·自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20][39]顾一群等:《王礼锡传》,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0、60、54页。
[9]《编者的话》,《读书杂志》1931年第1期。
[10][38]王礼锡:《中国社会史论战序幕》,《读书杂志》1931年第4、5期合刊。
[11][36]李洪岩:《从〈读书杂志〉看中国社会史论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76页。
[12]《编后》,《读书杂志》1933年第3、4期合刊。
[13]胡秋原:《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专制主义》,《读书杂志》1932年第7、8期合刊。
[14][28][30]胡秋原:《略覆孙倬章君并略论中国社会之性质》,《读书杂志》1932年第2、3期合刊。
[15][25][32]胡秋原:《专制主义论》,《读书杂志》1932年第11、12期合刊。
[16][27]王礼锡:《国际经济政治年报序》,《读书杂志》1932年第6期。
[17][37]王亚南:《封建制度论》,《读书杂志》1931年第4、5期合刊。
[18]朱伯康、华振中:《十九路军淞沪血战史·陈铭枢序》,上海神州国光社1933年版,第5页。
[19]朱伯康:《中国社会之分析》,《读书杂志》1931年第2期。
[21]赵庆河:《读书杂志与中国社会史论战(1931—1933)》,台北稻禾出版社1995年版,第108页。
[22]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9页。
[23]鲁迅:《论“第三种人”》,《现代》1932年第1期。
[24]王礼锡:《第三版卷头语》,《中国社会史的论战》第1辑,上海神州国光社1932年版。
[26][35]王礼锡:《中国社会形态发展史中之谜的时代》,《读书杂志》1932年第7、8期合刊。
[31][33]胡秋原:《中国社会=文化发展草书》,《读书杂志》1933年第3、4期合刊。
[29]吴安家:《中国社会史论战之研究(1931—1933)》,台湾政治大学198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20页。
[34]胡秋原:《哲学与思想·自序》,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13页。
[40]胡秋原:《世纪中文录》,台北今日大陆社1955年版,第782页。
[42]张越:《社会史大论战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建立论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43]左玉河:《政治学与学术性: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双重特性》,《史学月刊》2019年第7期。
[44]李金花:《20世纪30年代胡秋原与左翼论争再思考》,《东岳论丛》2018年第6期。
[45]刘志琴:《请为“封建社会理论研究”松绑》,《读书》2009年第6期。
[46]冯天瑜:《“封建”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4页。
[47]阿道夫·德里克:《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0—1937)》,翁贺凯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页。
[48]陈峰:《民国史学的转折:中国社会史论战研究(1927—1937)》,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0页。
[49]胡秋原:《关于读书杂志》,《读书杂志》1933年第7期。
[50][54][72]朱宗震、汪朝光编:《陈铭枢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140、155、119页。
[51]王礼锡:《年终的话》,《读书杂志》1931年第9期。
[52]梅昌明整理:《梅龚彬回忆录》,团结出版社1994年版,第79页。
[53]蓝玉光编:《第三党讨论集》,上海黄叶书局1928年版,第2页。
[55]蒋建农:《陈铭枢与神州国光社》,《百年潮》2002年第5期。
[56]民革中央宣传部:《陈铭枢纪念文集》,团结出版社1989年版,第100页。
[57]郁达夫:《沪战中的生活》,《读书杂志》1932年第4期。
[58]芳草:《沪战期中的感受》,《读书杂志》1932年第4期。
[59][63]梅方义:《回忆〈神州国光社〉与〈时代日报〉》,《中华杂志季刊》1993年第4期。
[60][61][65][67]王礼锡:《战时日记》,《读书杂志》1932年第4期。
[62]乐嗣炳:《著作者抗日会在“一·二八”事变中的抗日活动》,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九·一八”—“一·二八”上海军民抗日运动史料》,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第494页。
[64]胡秋原:《关于1932年文艺自由论辩》,《中华杂志季刊》1969年第1期。
[66]胡秋原:《文学与历史》,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193页。
[68][71][77]蒋光鼐:《对十九路军与“福建事变”的补充》,《文史资料选辑》第59辑,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7、117、101页。
[69]吴振声:《国民政府时期的地方派系意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版,第103页。
[70]蒋君章:《爱国老人丘念台先生[二]》,《传记文学》1975年第2期。
[73]胡兰畦:《胡兰畦回忆录(1901—1949)》,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8页。
[74]陈公博:《苦笑录》,现代史料编刊社1981年版,第208页。
[75]《闽府筹设文教机构》,《北平晨报》1933年12月7日。
[76]蔡廷锴:《回忆十九路军在闽反蒋失败经过》,《文史资料选辑》第59辑,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3页。
[78]朱伯康:《忆王礼锡先生》,潘颂德编:《王礼锡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313页。
[79][80]《号外》、《人民革命政府成立》,《人民日报》1933年12月2日、11月23日。
[81]胡秋原:《一百三十年来中国思想史纲》,台北学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33页。
[82]王学典:《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学术重塑》,《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