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李佳丽|论金庸武侠作品在泰国的译介与传播

文摘   2024-11-06 08:00   江苏  

论金庸武侠作品

在泰国的译介与传播 


李佳丽


摘  要:1958年,《射雕英雄传》泰译本出版,以金庸武侠小说泰译的首部作品正式昭告了泰国“武侠小说时代”的开始。此后以金庸武侠小说为首的大量港台新派武侠小说陆续被译介到泰国,进一步掀起了“武侠小说热”的现象。在泰国曾经有许多翻译者翻译金庸的作品,一部小说最多达到4个翻译版本。金庸武侠作品在不同的时代以小说、影视剧等不同的形式传播并且互相作用。不仅如此,金庸武侠作品得到泰国学者的关注,在学术界逐渐出现了围绕金庸武侠作品的相关研究。金庸武侠小说在泰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文学及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进程。


关键词:金庸;泰国;武侠作品;译介传播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东南亚在地理上同中国毗邻。根据历史的记载,中国人移民到东南亚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时期。汉代以来中国人迁徙东南亚的人数不断增多,其中战乱、谋生、灾荒等原因共同促动大规模的迁徙活动。华人的国家、民族意识很强,也十分重视团体性,他们在海外自主创建了华人社团,创办了华文教育和华文报刊,形成了华人社会的“三大支柱”。为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记录华人历史、彰显民族精神,迁居泰国的华人以“三大支柱”为其群体的核心,维护他们的舆论权,同时也促进民心相通,拉近他们之间的关系。


曼谷唐人街


随着华侨华人移居东南亚,中国文化包括中国文学在东南亚传播也拉开序幕。古典著名小说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金瓶梅》《聊斋志异》等,不仅其中文版在华人社会传播,而且还不断地被翻译为多种外语版本。中国古典小说对华人而言,恰恰是他们了解祖国情境的途径,也是缓解乡愁感的媒体。华侨华人传播一直是中国文学东南亚传播的关键形式,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传播作用。东南亚聚集了全世界70%以上的华侨华人,一方面华侨华人需要中国文学凝聚族群,另一方面华侨华人也最能够积极和由衷地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学。[1]中国文学传播对土生华人而言,不仅只有娱乐的、实用的生存经验借鉴功能以及文学的浸淫与阅读心理满足的意义,还有自身文化建设的哲学意味。[2]东南亚华文报刊一直与中国文学界保持联系,在刊物中发表了很多中国著名或优秀的文学作品。自50年代起,台湾现代派文学和香港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等文学体裁在东南亚流行,两者对华文文坛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就马华文学而言,台湾现代派文学的影响结果是拓宽了马华文学的发展空间,比如文学的性质、文学的审美特质、文学功能的认识以及语言的应用等。香港文学也起到中国大陆与马华文学接连的作用。香港作家犁青如是说:香港“是中国文学的窗口,它有自己特色的文学;它和亚州华人地区如新、马、泰、菲、印等地的华文文学容易互相借鉴、互相促进、共同发展。”[3]


香港文学在东南亚地区风靡一时,各国的华文报文艺副刊几乎少不了香港文学言情小说和武侠小说的连载,如梁羽生、金庸、古龙的精彩作品在华人社会都广为流传。武侠小说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载体之一,大量地承载了中华文化的元素。此类小说不仅在华人圈流传,由于其跌宕的情节、史实与虚构的巧妙结合、超多的趣味性,内容比较通俗易懂,可读性很强,不久也在东南亚各国的非华人圈流传起来,被译介为多种语言版本。其中,泰国在武侠小说的引进、译介以及文化传播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比较突出,以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为武侠小说传播译介的先河,武侠小说泰译本问世后获得广大读者的喜爱,推动大量的港台新派武侠小说被译介到泰国,形成了“武侠小说热”的现象。


金庸《射雕英雄传》

(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对于金庸小说的研究,目前中国学界在东方文化圈内已经出现对于金庸武侠小说在日本及韩国的传播及译介专门的研究,然而对于金庸武侠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译介情况却仅在个别研究中提及,鲜有专门的系统性研究。实际上,金庸武侠在泰国的传播是远远先于日韩的,其传播方式也不尽相同。与东南亚等地区首先以纸质文本的武侠小说为接受对象不同的是,日本大众首先接触到的却是光影传神的武侠电影。这一先声夺人的视觉刺激,为武侠小说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奠定了基础。而在中国文学的韩译谱系中,虽然早在1955年就推出了首部小说《书剑恩仇录》,但金庸及其小说真正进入韩国读者的视野,却是在17年之后的1972年,中间朝鲜战争形成的朝鲜半岛政治局势不无关系。在泰国,金庸武侠小说在50年代后期便已十分流行,《射雕英雄传》甚至与香港地区同步连载,小说泰译本也在连载后很快出版。可见,在20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中国大陆严禁武侠小说及其影视作品的年代,以泰国为首的华人聚居广泛的东南亚国家是除了港台地区以外,金庸武侠小说传播译介的热土,是金庸武侠作品在海外传播译介的前沿阵地。


金庸《书剑恩仇录》

( 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小说在泰国流传的题材很广泛,除了历史演义小说、世情小说、神怪小说、传奇小说以外,还有侠义公案小说等。侠义公案类型小说最早大约于1857年被译介到泰国,最初有《万花楼杨包狄演义》、《五虎平西前传》、《五虎平南后传》等小说,之后《水浒传》、《包龙图公案》、《七侠五义》、《儿女英雄传》也相继被翻译为泰语。20世纪初,随着泰国印刷技术的发展,小说翻译本的传播方式逐渐从手抄方式转向印刷方式,大大提高了传播效率,许多报刊争相连载中国小说,使得中国小说在泰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1921-1932年间有23家报刊连载中国小说,一共连载了62部,一份报纸平均连载1-2部,最多连载数量达到3-4部。[4]


中国小说翻译版在泰国社会广为流传,掀起了持续多年的“中国小说热”现象。大约20世纪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世界主题、格局突变,中国文学创作因战争的停滞,使得中国小说在泰国的流行度逐渐下降,自此中国小说也慢慢淡出了泰国读者的视野。直到50年代后期,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在泰国的出现后,很快就吸引到了广大读者的注意,开启了中国小说泰译本的武侠时代。在此阶段,金庸小说的影响不仅带动武侠小说的译介,而且还让泰国中文小说翻译的衰落再次复苏。


金庸

说起“กิมย้ง”(金庸)之名,很多泰国人都耳熟能详,这位家喻户晓的武侠小说作家创作了15部长、中、短篇小说。金庸首部泰译本武侠小说是《射雕英雄传》,当此部小说问世后在泰国即掀起了“武侠小说热”的现象,自此新派武侠小说接续地传入泰国,可以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带动了整个港台新武侠在泰国的传播。如今,金庸所有的小说都有泰文译本,在书店(线上下)均有发售。不仅如此,金庸的武侠影视作品不断地在泰国电视台播出,除此之外,在当前互联网普及的环境下,传播渠道比过去更丰富了,在油管(YouTube)等互联网视频及新媒体平台上都能随时观看,对观众来说非常便利。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逝世,享年94岁,当时泰国各路媒体相继报道金庸逝世的新闻,泰国名人也发文悼念,还有不少人在社交平台如脸谱网(Facebook)和推特(Twitter)上纷纷发文缅怀金庸,可见当前金庸的名声在泰国已然闻名遐迩,并且深受泰国人民尊重和喜爱。金庸武侠作品在泰国传播以时间为序,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泰国文坛低潮,

射雕泰译出版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末期间,泰国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多次发生军事政变,当时正值銮披汶·松堪担任国家总理。在銮披汶执政期间执行反共排华而亲美的政策,与此同时对人们的言论自由、文学的创作以及印刷行业采取比较严苛的态度。思想进步的作家、新闻职业的相关人员、报社工作者都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违抗者会被抓捕。当时事情局面越来越严峻,甚至华侨华人社团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他们的华侨学校、华文报社也纷纷遭遇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如华侨学校里不能正常使用中文教科书上课、限制授课时间、华校的教师受到官方的严格监管等等。这些政府的苛刻政策使华侨学校无法正常办学,甚至导致不少学校宣布停课。华文报社也脱不了干系,由于部分报社刊载了相对左派的文章而被政府查封闭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泰国文坛的状况不像以往那么活跃,一些作家害怕自己与家人受到政治方面的牵连于是弃笔改行,使得泰国文坛进入了“黑暗时期”,本土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创作进入了低潮。作家在思想和写作手法上谨小慎微,不敢大胆尝试,创作题材极力避开敏感内容。


在此时期,金庸武侠小说在香港激起极大反响后随即首先在泰国的华人圈开始流行。金庸曾经谈到:“《射雕英雄传》,在《香港商报》上连载不久,就引起泰国华人读者的注意,首先是在曼谷,有人在咖啡馆、茶棚和街头讲述《射雕》的故事,得到听众欢迎。”[5]在金庸小说泰文译本风靡流行的同时,居住曼谷的华人委托在香港的朋友每天将报纸上连载的金庸武侠小说用电报拍到曼谷。后来,中文版本的小说也正式在泰国华文报纸《星暹日报》和《世界日报》上连载,金庸小说在这些报纸登刊后报纸销量提升了不少。后来,随着金庸武侠在华人圈内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当时严格的政治环境下,一方面金庸武侠诸多作品蕴含着浓厚的中华民族主义和民族文化,与当时泰国政府对华人等泰国少数民族积极同化的政策相违背,更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害怕华文印刷品里蕴藏共产主义思想,为了阻止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当时包括金庸武侠小说在内的华文印刷品一律受到极度严苛的管控,导致金庸武侠不能在报纸上正常连载,最终报刊不得不停止连载华文文学作品。泰国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在华侨华人群体中怨声四起,但当时华人华侨政治地位不高,对此也束手无策。虽然华文报刊连载受到影响,但海益书店与叁素寨出版社有想法继续连载金庸小说。他们合资向金庸联系购买《射雕英雄传》的版权,之后在泰国再次以小册子(类似于传单)的方式连载《射雕英雄传》及其他华文小说,其中每册连载的《射雕英雄传》一般不超过1200字。小说发售后很畅销。但是政治局势再次更变原因,最终小册子还是停止出售了。[6]


《射雕英雄传》
占龙·琵萨纳卡译作


50年代中后期,鹏吉出版社主人巍·嘎督勒先生看到了金庸武侠小说巨大的影响力,尤其看到《射雕英雄传》中文版虽然由于政治原因导致其在华文报刊的连载断断续续非常坎坷,但在泰国仍然十分流行,掀起了武侠小说的热潮。鹏吉出版社因此想出版《射雕英雄传》泰语翻译版,以此避开华文出版物在泰国的严格限制。巍·嘎督勒寻找了精通汉泰双语人士,最终聘用巴云·琵萨纳卡与占龙·琵萨纳卡兄弟俩来负责翻译。[7]在1958年时《射雕英雄传》泰语版问世,泰文翻译名为《玉龙》由占龙·琵萨纳卡负责翻译、巴云·琵萨纳卡负责修订、鹏吉周报编辑尼优·罗熙思田担任编辑者。1958年《玉龙》在书籍市场上问世后引起广大泰语读者的关注,金庸及其小说很快就在泰国出名。金庸武侠小说在泰国风靡一时,曾经发生过有趣的事件,比如许多读者专门到印刷厂排队等着购买小说、在曼谷邦兰普区(Banglamphu)的借阅书店有很多读者在那看小说、在帕东道 (Phadungdao)路上有不少男性读者在看武侠小说。[8]其后,港台新派武侠小说正式的打开了泰国市场,大量的港台新派武侠小说被译介到泰国,古龙、梁羽生、温瑞安与他们的小说作品也逐渐在泰国闻名。


在50年代末期,短短几年时间被翻译为泰文版的金庸小说除了《射雕英雄传》以外,还有了《碧血剑》和《神雕侠侣》。金庸小说在泰国最流行的时期,小说一旦上架瞬间就售罄,若要借阅,书店、图书馆均无书可借,于是曾经有众多金庸小说忠实读者专门去印刷厂排队等待购买小说。在这个阶段,金庸武侠小说在泰国以汉语和泰语两条路线传播,其中以汉语形式在华人圈的传播对泰译本的传播起到了先导作用,虽然传播时间有先后,但最终均获得了汉、泰读者的认可。金庸泰文译本开始流行以后,泰国中文小说翻译界的气氛变得很热闹,武侠小说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开始有更多的中文小说翻译者及同时精通泰语和汉语的人踏入武侠小说翻译界,使武侠小说的翻译文笔风格的表现丰富多彩。经历了大量翻译经验的积累,他们把武侠小说中的词语或谚语翻译得特别出色,比如:“武功”“内功”“外功”“内力”“点穴”等词语,还有“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大丈夫能屈能伸”“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百闻不如一见”“知人知面不知心”等谚语,之后这些词句就被泰国人广泛使用在泰语中。


《神雕侠侣》
占龙·琵萨纳卡译作


在学界,研究中国文学在泰国传播方向的研究者往往把文学的传播分为三个时期,即古典文学时期、现代文学时期、武侠小说时期,而武侠小说时期的起始就是从1957年占龙·琵萨纳卡翻译《射雕英雄传》开始算起。总之,以当时流行度最高的港台武侠小说为热门的翻译题材,包括很多译者在内,都加入了武侠小说泰译的行列。出版社也紧随潮流,争相连载新武侠。庞大的翻译市场和迸发的翻译体量,也在当时催生了许多著名的泰译武侠小说翻译家,可以说,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是港台新派武侠小说在泰国传播的先河。而占龙·琵萨纳卡是武侠小说泰译本的先驱者,首次完整的将武侠小说译介到泰国出版。整体来看,这个阶段武侠小说在泰国的传播受到广大读者支持,在传播过程中武侠小说不仅能够满足泰国读者的娱乐需求,而且还对泰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外,金庸武侠小说在泰国成功也使得武侠小说成为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重要窗口,外国读者开始通过武侠小说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民族精神。


二、泰版射雕上映,

金庸武侠流行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是金庸武侠小说在泰国掀起热潮。自从泰文译本的《射雕英雄传》问世后,大量的武侠小说就先后在泰国迅速流传开来。武侠类题材的小说成为市场上最为热门的小说,武侠小说翻译者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除了占龙·琵萨纳卡以外,在武侠小说翻译者的名单榜上还有苏·宋飒坤、素·凌阿兰、酥·叨孙通、奥·阿披龙·纳卡拉、泊·露功、奥·义提鹏、沃·纳蒙伦、努·诺帕拉,等等。[9]其中,素·凌阿兰、沃·纳蒙伦、努·诺帕拉曾经翻译过金庸的武侠小说。这个时期金庸武侠小说的传播已经发展到巅峰阶段,也可以说是金庸武侠小说在泰国传播的“黄金时期”,除了泰译本出版以外,也有作品在泰文报纸上连载,使得小说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泛,同时金庸小说还给连载的报纸带来不少收益。而到了70年代,由于金庸和梁羽生封笔以及古龙逝世,武侠小说创作的巅峰时期已过,虽然时武侠小说仍然有一定的市场需求,然而武侠小说的传播热度就此面临了下降的趋势,小说的销售量也不断地下降。


电视剧《射雕英雄传》

1983年版剧照


在60-70年代期间,大部分的金庸的小说作品都被翻译为泰语了,而只有《鸳鸯刀》和《越女剑》仍然没有被译介过来。以前文提到的几位相对著名的翻译者为代表的翻译群体在此期间笔耕不辍的进行金庸武侠小说的翻译,使得一部金庸武侠小说有多个泰文翻译版本,如《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神雕侠侣》《白马啸西风》《倚天屠龙记》《连城诀》《天龙八部》《侠客行》等。根据笔者的考察发现金庸著名作品《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会比其余作品的翻译版本多一些。客观上也体现了不同的金庸武侠小说的在泰国的影响力和传播的流行程度。


金庸(左2)与演员合影


此外,金庸武侠作品在泰国流传不仅有文字模式,而且还有影视模式。最早的金庸影视剧在泰国是1961年出现的,当时由于《玉龙》(《射雕英雄传》泰译本)十分畅销,思瑞·思瑞金达导演看到了投资的商机,主动联系了《射雕英雄传》的翻译者占龙·琵萨纳卡,并向他征求一些武侠内容相关细节的建议,并开始筹拍。拍摄完毕后在曼谷Empire影院上映,成为泰国首部武侠片,影片的名字与翻译小说《玉龙》名字相同,这一部电影包括演员在内全程由泰国人制作。但是影片上映后人们对电影的反馈远不及小说版。电影版《玉龙》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化的差异,武侠小说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说题材,它充满着“中国性”的内容,而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也蕴含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这种“中国性”也是金庸小说里不可或缺的魅力所在。在拍摄过程中除了情节要按照原著作品进行以外,全部泰国班底的制作团队缺乏熟悉中国文化的专业人士,很难将小说里的“中国性”相对完美的展现出来;另一方面是内容或细节的呈现,在《射雕英雄传》里金庸描写武功招式或打斗的情节极其细致,《玉龙》小说版获得很高的评价,而电影版在这个方面的表现却不够到位,以原著或泰译本读者为基础的观众对电影会产生心理落差。在学术界,这个时期的金庸及其作品在泰国已经有了不小的知名度,因此一些泰国学者也开始对金庸武侠小说在泰国的流行情况进行研究。泰国读者在享受武侠小说娱乐性的同时,他们能够从小说中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哲理思想以及民族精神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价值,换言之,这个时期武侠小说及影视剧共同作用,加速了以武侠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泰国的传播。


总体来看,金庸武侠小说60-70年代的传播有高潮也有低谷,而金庸封笔正是其小说传播的转折点,在这个阶段读者对武侠类题材的小说仍然感兴趣,只是没有特别突出的作品能够吸引他们的关注而已。随着影视媒体的发展,金庸武侠作品在泰国的传播载体也逐渐由小说转向影视剧。


三、金庸挂剑封刀,

影剧在泰热播


自70年代以来,由于金庸封笔,导致其作品在80年代的译介及传播状况明显下降,整个时期都没有译者译介新的作品。当时出版的金庸武侠小说都是以前曾经出版过的作品,有《连城诀》、《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记》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小说都是努·诺帕拉编译的。努·诺帕拉从60年代起开始翻译金庸小说,《笑傲江湖》是他首部翻译金庸的作品,直到了80年代他所翻译金庸的作品数量已经超过了占龙·琵萨纳卡和沃·纳蒙伦的翻译作品。当时几乎曼谷每一家租书店都有武侠小说,而且武侠小说的借阅情况是比其他泰译小说流行。可以看出虽然武侠小说的传播热度已经大不如前,但是读者对武侠小说的兴趣仍然存在。


努·诺帕拉译作《鹿鼎记》 


在武侠小说传播热度下降的同时,武侠作品影视剧却逐渐兴起,大约70年代中期泰国电视台开始播放武侠连续剧,在80年代武侠连续剧的发展已经达到鼎盛时期。泰国电视台3台是播放武侠连续剧最早的电视频道。武侠连续剧被播映后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连续剧的播放率一直上升,掀起了“武侠连续剧热”的现象,随后泰国电视台7台和9台也跟着播放武侠连续剧。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以及提升电视台的播放率,每个电视台都争取优秀连续剧的版权在自己的平台播放,此时武侠剧为代表的港台连续剧就非常抢手。在1982年时,港台连续剧的播放率达到巅峰,一整年的时间电视台足足播放了30部连续剧。而在1988-1990年这段外国影片在泰国最为流行的时期,港台片、美国片、日本片、印度片,以及泰国本土影视剧在各大电视台热播,其中电视台3、5、7、9台(当时仅有四个频道)都播放港台片,而且港台片在四个频道中播放情况都比其他影片多,其中3台在这三年是播放港台影视剧最频繁的频道。此外,武侠连续剧在泰国风靡之时泰文报纸也蹭这个热潮,不少报刊纷纷跟风连载正在电视上播映的连续剧的剧情,使报纸的销售量持续上升。金庸的武侠作品如《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飞狐外传》《雪山飞狐》《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鹿鼎记》等等,它们都曾经在泰国电视屏幕上出现过。


努·诺帕拉译作《笑傲江湖》


金庸武侠影视剧与小说在传播过程中互相促进,随着港台影视剧的流行,武侠连续剧持续在电视播映,为金庸武侠吸引了新一批的爱好者,新兴的武侠爱好者通过影视剧培养起对武侠小说的兴趣后,加入到武侠小说读者的行列,武侠小说的出版状况因此开始复苏。根据金庸小说出版资料的统计发现,90年代的金庸武侠小说出版情况明显上升,小说的翻译版本也比过去明显增多,此时所有的小说都已经有泰语翻译本了。除了有曾经出版过的占龙·琵萨纳卡、沃·纳蒙伦、努·诺帕吻的翻译版本以外,还多了一个孔办佩的翻译版本,这四位翻译者均翻译了《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这两部小说是泰语翻译本版知名度较高的金庸武侠小说。


努·诺帕拉译作

Siam Sport Publishing1985 年版


在20世纪末金庸武侠由于影视剧在泰国十分流行,观众范围非常广泛,很快就引起到社会的瞩目。然而在许多部连续剧中体现的一些内容与泰国社会文化产生的冲突也逐渐开始凸显,特别是武侠连续剧中经常出现和尚杀生饮酒、记仇报复、以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等等的情节。众所周知,泰国素有黄袍佛国之称,佛教思想是社会的主流观念,那些对佛教形象不利或者违背佛教教义的内容容易引起到思想保守派的关注。武侠连续剧曾经被保守思想派的人严重批评,他们一方面认为武侠连续剧充满着仇恨报复的内容,与佛教教义中的释怀或不结怨理念完全相反。另一方面认为武侠连续剧作品并不适合所有人群观看,因为剧中经常出现暴力、殴打、屠杀等情节,若任由其播映下去恐怕会有未成年人模仿这种行为。[10]这些舆论由思想保守派提出后在泰国社会大众之中争论得沸沸扬扬,当然也有人站起来反驳,但是最后泰国广播与电视管理委员还是表决调整港台连续剧的播放时间,原来的播放时间是安排在晚上观看电视剧的黄金时间,经过调整后被移到观众稀少的深夜时间或者工作日下午时间,而黄金时间留给国内的电视剧播映。在90年代后期,包括武侠影视剧在内的华语片传播趋势走向下坡路,热潮也渐渐地褪去了。不过,电视台仍然继续播映华语片,主要是因为华语片的制作质量很精致,影片题材也非常丰富,而且在泰国庞大的华侨华人群体也使得华语片在泰国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市场需求。此外,习俗文化与民族思想的亲近助力华语片在泰国传播,观众的观看品味很相近,与西方影片比起来观众更容易入戏。


电视剧《射雕英雄传》

1983年版剧照


四、网络时代来临,

金庸再受关注


进入21世纪,自从广播与电视管理委员调整了播映外国影视剧的时间,华语影视剧的传播受到极大的影响,流行度很快就下降了,这其中也包含了武侠题材的作品。武侠影剧的辉煌时代逐渐成为过去,2000年后的武侠影剧作品传播状况比较平稳,在电视上播映的武侠影剧大部分是翻拍的作品,没有特别精彩的影剧能够吸引观众的视线。这时武侠影剧的观众群由大众变成小众,而关注武侠影剧大部分则是武侠爱好者。但金庸的武侠影剧作品在泰国仍然保持着很高的知名度,如《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雪山飞狐》《连城诀》《笑傲江湖》《鹿鼎记》等等这些作品在泰国非常有名,在各个电视频道上轮流播放,许多人都对这些作品耳濡目染。随着网络科技的日益发展,武侠影剧的传播渠道不再局限于电视上播放,人们在网上可以随时随地观看武侠影剧。那些武侠作品爱好者也利用网络的便利建立了他们的交流渠道,他们主要通过脸谱网(Facebook)和油管(YouTube)两个社交平台来维系武侠爱好者成员之间的关系,在脸谱网上有很多喜爱武侠作品团群或专页,在脸谱网上的群体成员达到数万人,他们一般会在脸谱网上交流、分享或讨论关于武侠作家及武侠作品。而油管主要上传关于人物、武功、门派之间的比较分析,比如Yodyut频道,该频道主要关注金庸的武侠作品,其中的视频内容由频道主自己策划,他主要从小说摘取相关的细节进行分析,从而对影剧体现的情节进行补充,如今其频道订阅人数已经破10万人,有的视频的观看数次也超过了几十万次。人们之所以从脸谱网提问或者观看油管上的讲解视频,主要是他们接触到武侠作品大多直接是影剧版本,而影剧版的剧情相对于原版小说有一定的改编、删减或跳过了小说中的一些细节,不少人观看了以后会产生疑惑感。另一方面,金庸所创的一些作品故事之间人物和情节相互关联,比如《倚天屠龙记》中的神秘人物的黄衫女子,如果观众没有看过《神雕侠侣》就难以明白黄衫女子的身份。还有,《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和郭黄夫妇的关系,为什么郭靖一直努力为杨过弥补,而黄蓉却对杨过憎恶,如果没有看过《射雕英雄传》观众就会很难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更何况其中的道理。于是,为了让自己快速了解到故事的来历,很多人只好在脸谱网上交流,或者在油管上观看他人的讲解和分析。在泰国武侠爱好者群体当中有着不同的年龄、性别或职业,群体中的成员除了交流以外,还会分享与转发群中的帖子。从另一方面看,这种分享也是一种非常自然的传播方式,可以让更多的人注意到武侠作品,使得他们的群体越来越庞大。


YouTube的yodyut频道


金庸武侠小说版在2000年后的出版情况比以往更加直观,在过去有很多出版社在同一个时间出版金庸的作品,后来暹罗国际书籍(SiamInter Book)出版社从香港明河社购买了小说的出版权,并出版了努·诺帕拉的翻译作品,在金庸小说原版和翻译版的出版市场一家独大。目前,大部分的作品仍然持续出版及售卖,一般都是旧作再版,但是其中有一些作品隔了很久才出版,比如《书剑恩仇录》《白马啸西风》《鸳鸯刀》《越女剑》等等,直到2020年后这些作品才再次出现。

金庸小说泰译本的翻译以及在泰国长时间的传播,潜移默化的使众多泰国武侠爱好者以及小说作家产生了武侠小说创作的热情。大约在2000年左右在泰国本土逐渐出现武侠小说,比如李小风《千字真经传奇》、德文民《剑仙录》、马苏欧《怪异之手》、岭芳《风神》、艾莎廊《穿越克星记》、甘吉拉《布衣太子之雄霸天下》、蓝玉《降魔神剑》等,在他们的创作当中可以看到有中国的元素,比如历史朝代背景、佳肴美食、地理、地点等,其中的语言运用、人物塑造、情节描绘均有金庸武侠的影子。如德文民曾经在其小说序中提到自己从来都没有看过武侠小说,直到看了金庸作品《倚天屠龙记》改编成连续剧后,他才有了灵感,并且开始创作武侠小说。[11]在其作品中,主人公练就绝世武功的历程也与金庸笔下张无忌类似,均为机缘巧合掉入洞中发现武功秘籍。可见,金庸作品对德文民产生了武侠启蒙的作用,因此从其武侠小说中可以看出许多同《倚天屠龙记》中类似的元素和情节。金庸《倚天屠龙记》还有其他细节被参考,在李小风《千字真经传奇》里有五大家庄、五大门派以及其他门派。五大家庄包括了林氏、公孙氏、丁氏、方氏、上官。在《千字真经传奇》中少林、武当、峨眉、华山、昆仑等五大门派包围五大家庄的继承人,逼他们把《千字真经》交出来。其中五大门派的设定基本参考了金庸小说。除此之外,以金庸作品为代表的武侠小说还对泰国华文文学产生影响,催生了泰国原创华文武侠小说,如1980年泰华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澄江白水《三原李靖》等武侠作品。澄江白水在小说自序中也提到,很小的时候就常常看武侠小说,深受启发。


电视剧《倚天屠龙记》

1986年版海报


此外,在泰国许多图书馆中存有金庸的小说,包括高校图书馆、中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私立图书馆、工作单位图书馆以及政府单位的图书馆等。而且,各个类别的图书馆藏有的金庸武侠小说占了不同的比例,首先高校图书馆,依据泰国学术图书馆联盟(UCTAL:Union Catalog of Thai Academic Libraries)网站上公布的信息,一共发现61所大学藏有金庸的小说,经过资料的统计结果得知,在高校图书馆藏有最多的前5部小说均有《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天龙八部》。其次,从10所中学图书馆搜查发现,《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等五部小说,在图书馆中占的比例比较多。再次,笔者将公共图书馆、私立图书馆、工作单位图书馆以及政府单位的图书馆一共10所合并归类,根据统计结果发现《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神雕侠侣》《天龙八部》《雪山飞狐》等作品,在图书馆里储存量比金庸其他小说的数量多。由此可见,以上三类图书馆中《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天龙八部》这三部作品为首的金庸武侠小说馆藏数量最高,也从侧面反映出金庸武侠小说中这三部小说在泰国拥有着最高的流行度。

在学术方面,由于在泰国有很多大学都开设了汉语专业,其中分为师范学科与人文学科,对于武侠小说的研究主要出自上述学科的师生。在其语言文学类领域的研究中,有不少学者研究了中国文学在泰国的传播,其中涉及到古典小说、现当代小说等内容,专门研究武侠小说的课题近年来也开始陆续在泰国学术界出现。


泰国人研究中国武侠小说及金庸小说一览表


由上表可知,无论是关于武侠小说的研究还是金庸及其作品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于硕士级别的研究成果,而且研究方向主要围绕着译介传播、接受、影响以及作品的翻译研究等方面。另外,在泰国学术界里研究金庸及其作品的范围比较狭窄,很少有研究者对金庸小说进行多元解构和阐释,比如传播译介、人物形象、文化内涵、思想互动、价值判断、影响力等视角。总之,在泰国的学术界的金庸武侠研究还在初步阶段,有很多研究视角尚未被学者挖掘出来,仍有极大的空间可以研讨。


五、结语


推动金庸武侠小说在泰国传播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华人的势力,泰国在东南亚地区属于华侨华人密集居住之地,而且在泰国国内的华人能与当地人和谐相处,他们在泰国并未像其他东南亚国家一样受到当地社会的排挤,反而在历代华人的奋斗之下,华人在泰国社会中逐渐占有了一定的地位。他们在融入泰国社会的同时也一直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使中文文学作品在泰国有生存的土壤。虽然,华人只是泰国的少数族裔,但是他们对泰国社会的影响力非常大,甚至华人的一些习俗文化都已经渗透到泰国社会,有时候泰国华人圈中的一些潮流现象也能引起泰国全社会的关注。华人在金庸小说的传播方面既扮演了引进者,同时也扮演了传播者。另一方面,泰国人也习惯了本土出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及思想,有了这样的文化环境,当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的文学作品或影剧作品传入到泰国时,泰国人对作品产生的排斥感相对较小,因此可以说泰国是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传播的一个优质土壤。


电视剧《天龙八部》

1997年版剧照


二是政治方面的因素,政府的外交政策、文化政策以及对待华人等少数民族的民族政策均对金庸武侠在泰国的传播产生影响。例如,金庸小说传入泰国时正好是冷战时期,国际社会阵营对立,意识形态矛盾尖锐。当时政府虽然对华社三大支柱(华团、华教、华媒)进行严苛管控,在华文报纸上连载的金庸小说也被停止刊载。但政府对华文小说的限制反而促使金庸小说泰语翻译版问世,结果翻译版比中文原版流传的更广泛。再如政府对金庸武侠影视剧播放时间的管控等,都对金庸武侠在泰国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最后,金庸小说本身创作水准高,尤其一些代表作非常有吸引力。纵观金庸的15部小说,每部都有相应的主题和重点表达的思想。金庸也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学功底,在其作品中以武侠为载体将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与现当代较为普世的价值观相结合,使得小说内容丰富饱满,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也有利于当代泰国读者广泛接受。以上三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于金庸武侠在泰国的传播。


金庸


综上所述,泰国人对金庸武侠作品的接受程度较高,无论是小说版本还是影剧版本都受到他们的高度关注,甚至可以说泰国是金庸武侠作品海外传播最初的热土。金庸武侠作品当年流行的盛况,也被许多泰国武侠爱好者所见证。几十年传播及译介的历程,演绎了金庸武侠作品在一代代读者(观众)中历经的兴衰,但直到目前金庸作品仍然在新老读者群体中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金庸武侠小说能够获得泰国广大读者的喜爱,很大一部分是翻译者的功劳。不同的翻译者把金庸小说以独特的语言风格翻译出来,经过读者市场的不断筛选,翻译者长期对武侠小说翻译的磨炼以及对原有翻译作品的修订,最终把金庸武侠小说翻译得比较到位,形成了武侠小说语言运用等方面特有的翻译风格。不仅如此,在小说译本尤其是努·诺帕拉的翻译作品中,诗词歌赋、成语、熟语的翻译工作做得很完美,能够尽可能的展现小说原著版的文化价值与语言价值,而且还也能让读者看到小说原著版所包含中国文化的意义。在学术方面,相信关于金庸及其作品的研究将会越来越深入,研究范围也将更加广泛,在未来的研究成果一定会异彩纷呈。



参考文献(向上滑动启阅):


[1]张经武:《中国文学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脉络与多元路径》,《东岳论丛》2019年第7期。

[2]莫嘉丽:《“种族、环境、时代”:中国通俗文学在东南亚土生华人中传播的重要原因》,《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3]饶芃子主编:《中国文学在东南亚》,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8页。

[4][泰]威奈·素赛:《中国文学泰译本的发展历程从佛历2411年至2475年》(下篇),(泰国曼谷)《中国学研究》2011年第4期。

[5]邱健恩:《金庸小说:从文字到文创》,《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

[6]金庸著:《射雕英雄传》,[泰]沃·纳蒙伦译,(泰国曼谷)《每日新闻》,1978年5月5日。

[7][泰]派埠·翁铁、塔巍·甘他提、蒙悌·庄思瑞阿拉:《武侠:武林盟主大会》,(泰国曼谷)《国民日报》,1974年12月29日。

[8][泰]思提贴·意习替鹏(洪文发):《从政治视角看武侠小说》,(泰国曼谷)《艺术与文化》2011年第7期。

[9][泰]塔金·潘塔金阿蒙:《中国文学:在泰国发展·角色·影响》,(泰国那空是塔玛拉)《那空是塔玛拉皇家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10][泰]巴索·拉他纳贡:《使人变得凶猛的原因》,(泰国曼谷)《泰功报》,1982年1月25日。

[11][泰]德文民:《仙剑录》(第一册),泰国曼谷:糖雨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本文原刊于《华文文学2024年第4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李佳丽(Parnrawee Porsai),泰国人,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



相 关 推 荐


徐斯年|我和袁良骏先生的分歧——关于民国武侠小说


许   钧 | 文字的转换与文化的播迁——白先勇等谈《台北人》的英译


林婉清  林 强|张爱玲在《二十世纪》的英文散文及其自译研究


Flávio Silva(李子涵)|论苏童“香椿树街”小说系列的隐喻世界


推送编辑:周彦妤

审       核:刘   俊



基金会资讯

白先勇衡文觀史
白先勇衡文觀史是南京大學白先勇文化基金的公眾號,旨在推動、促進和支持海內外民國史研究和台港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