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读哲学时我在想什么?

企业   2024-04-29 09:52   上海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


他者(der Andere)的时代已然逝去。那神秘的、诱惑的、爱欲的(Eros)、渴望的、地狱般的、痛苦的他者就此消失。如今,他者的否定性让位于同者(der Gleiche)的肯定性。同质化的扩散形成病理变化,对社会体(Sozialkörper)造成侵害。

近期看了韩炳哲的《他者的消失》,薄薄的一本,之前没读过哲学,对此的刻板印象就是四个字——晦涩难懂,这本倒是出乎意料的挺好读,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后现代哲学,视野聚焦于当代社会,更容易让读者结合生活产生共鸣,从而能更简单更顺畅地去阅读理解。

如今,感知(die Wahrnehmung)本身呈现出一种“狂看”(Binge Watching)的形式,即“毫无节制的呆视”(Komaglotzen)。它指的是无时间限制地消费视频和电影。人们持续不断地为消费者提供完全符合他们欣赏品位的、讨他们喜欢的电影和连续剧。消费者像牲畜一样,被饲以看似花样翻新实则完全相同的东西。如今社会的感知模式完全可以用这种“毫无节制的呆视”来概括。

读这一段时,脑海里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句台词“注意看这个男人叫小帅”,在如今短视频盛行的时代,任何一部作品都能被拆解成几分钟一集的解说,人们可以花最少的时间去看完一部作品——效率、方便。而“碎片化”这个概念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贯彻进我们的生活里,我们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阅片,碎片化的吸收知识。但细细一回想,虽然花了同样的时间,看了更多的内容,但结果是一致的吗?十几分钟的电影解说,与看完整的两小时电影会是一个感受吗?看别人概括的小说内容、总结的知识点,与自己去阅读、去总结获得的知识会是一样的吗?两相比较,答案其实显而易见,只是我们的习惯已经被实实在在地改变了。

大数据使思考变得多余。
大数据带来的“同质化”让人感觉到疲惫,打开某书某音,推送来的内容大同小异,它知道我喜欢什么。起初被大数据“宠”得很愉悦,因为我不需要再去刻意搜索感兴趣的内容,它会告诉我许多答案,渐渐地一种充盈的空虚感围住了我。



  • 此外,声音和目光对卡夫卡来说还是身体的符号。缺乏身体符号的交流仅仅是和幽灵的联系而已:“人们怎么会产生这种想法,竟认为人类通过书信就能彼此沟通!远方的人可以想念,近处的人可以触摸,其他一切形式都超越了人的力量。……书面的亲吻无法抵达其目的地,半途就被幽灵喝光了。”数字化的交际手段比书信更加缺乏身体感。笔迹还算是身体符号。所有数字化的文字长得都一样。最重要的是,数字媒体磨平了他者的“相对”(Gegenüber)。实际上它们夺走了我们思念远者、触摸邻人的能力。它们用无距离代替了切近和疏远。
  • 数字化的交际极度贫于目光和声音。“连接”(Verbindungen)和“联网”(Vernetzungen)不需要目光和声音。

  • 数字化媒体是“去身体化”的。



  • 倾听者对于评判是非常克制的,仿佛每一个评判都等同于一种偏见,这偏见很可能就是对他者的背叛。

  • “自我”是没有能力去倾听的。作为他者共振空间的“倾听之所”只有在“自我”停摆时才能开启。对“自我”的迷恋被对他者的癫狂与渴求取代。

  • 没有他者的存在,交际就沦为一场加速的信息交换。它造就的不是关系(Beziehung),而仅仅是连接(Verbindung)而已。
声音倾听是我最喜欢的两个部分,因为在我看来通过互联网进行的问候只是一场数据交换,它被用在工作上是十分高效的,但它没有实感,用它来维系的情感显得空洞又冰冷。当我是一名倾诉者,却只能面对着屏幕打下一行行字,害怕表达得不到位还要逐字斟酌,捋顺叙事逻辑,最终按下发送键再静静等待或快或慢的回应。这期间我的心态会有什么变化吗?其实没有,想要排解的情绪似乎并没有跟着发送键一起出去,我的倾诉好像因为数据仅仅只是变成了一个分享;当我是一名倾听者,面对消息框中的一段段文字,我只能依据对对方过去的了解,凭借想象去揣摩判断,但人的想法在不同的阶段都会不一样不是吗,我无法进行准确地捕捉,那为了不出错便去选择一些安全性更高,更中立的词句进行抚慰。一场不痛不痒的倾诉与倾听。
所以我更喜欢面对面交流,因为声音、眼神都会带有情绪,不管是倾诉者还是倾听者都可以完全地释放和接收。

关于倾听,还不由想到上一期文章《预见30年后的自己》中作者所提到的:我擅长看到别人想法中的问题,我也习惯于不仅对事而且对人做出快速评判。过去10多年恰巧又取得了一些成绩,更是让我习惯了理直气壮地对事对人评头论足。

大多数时候我都是扮演一名倾听者,是的,扮演。被动成为一名倾听者,我能做的只是真诚地看着对方,认真听每一个词,捕捉每一个情绪,因为共情能力强,所以总是带着情绪去输出观点。后来慢慢觉得这样好像有点情绪化,一个好的倾听者输出的观点应该是不失偏颇的,于是在对方倾诉的时候,我会偶尔打断去提一些问题,来保证获取到的信息是客观的,再去给出自认为中立的结论,完成倾听者这个角色的任务。

书中提到一个理想的倾听者,是将其听觉无私地奉献给他者,耐心倾听的“沉默”邀请他者侃侃而谈:人们可以畅所欲言,他接纳一切,人们只有在没有将话说尽、说透之时,才会感到不自在。

如果说倾听者确有其任务,那就该是全神贯注地倾听,不插一言。

自勉。

END

感谢阅读







上海六禾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禾创投成立于2008年,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最早的注册登记会员之一,登记编号P1000859。
我们致力于先进制造、企业数据服务领域的科技型创业投资,所覆盖的投资阶段以天使轮到A轮为主,兼顾成长期投资,形成了高持股比例+深度投后管理的投资风格。重要的投资案例包括:帝尔激光、华锐精密、华院计算、开普云、建科机械、云帐房、美信金融、聚宽、原本、央数文化、曼恒数字、恒达时讯、念通智能、奥创联等。
我们的核心管理团队成熟稳健,兼具投资、科技和创业背景。我们信仰长期的力量,我们信仰科技的力量,我们信仰企业家精神。
高成功率和高回报率是我们过往的成绩,专业、专注、负责任则是取得成绩的保证!我们寻找志同道合的出资人,我们寻找值得托付的企业家,我们也是值得托付的管理人。
我们深耕创新性、智能化的高端制造领域,聚焦于先进设备、创新材料和数据智能几大核心分支,致力于发现、投资并服务于该领域具有远大发展目标的中国科技创新型企业,是有理想又靠谱的优秀企业家和创业者值得信任的股东和顾问,全力支持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www.liuhevc.com



六禾创投
这里记录六禾创投对于早期创业项目的思考和心得,欢迎大家分享和讨论,商业计划书请发至:bp@liuhecapital.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