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中国家长,都在用这条被误解的心理学理论“训练”孩子!

文摘   2024-12-18 19:01   山东  
当心理学概念遇上中国特有的“教育热”,事情就开始变得走样了。

这是蜗牛的第115期分享。

关注蜗,让心理学发挥真正的威力!



你一定不陌生,“延迟满足”这个听起来既学术又充满哲理的词汇。

它常常跟成功学绑一块儿,变成了一把开启成功的万能钥匙:只要你学会忍耐即时的快乐,未来的辉煌便唾手可得。

这理论一出,就被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看到了。
这一看到不要紧,中国的家长,大家都懂,都是属狗的。一旦咬住一个东西,就会视为珍宝,当做无上真理。
他们把这条理论用自己的脑袋粗浅的加工了一下,就用它“训练”起了自己的孩子。
具体表现就是:

你哭,我不哄你,延迟你的满足;

你闹,假装没看见,延迟你的满足;

你想要A,那你必须做到B,我才给你,延迟你的满足;

你今天要,我不给,我明天(甚至于明天你就忘了……)再给,延迟你的满足……

由此诞生了出一批“极端伪科学主义”的中国父母(说白话就是,自认为掌握了前沿的科学理论,实则是孤陋寡闻,极端片面。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
而这,不会让孩子更成功,只会害了孩子!
为什么呢?
那我们得再次回到那个“延迟满足”理论的开始,去看一看。
1、棉花糖实验与延迟满足理论
可以轻轻一点回到发源地:
史上最萌心理学实验:“棉花糖实验”,解锁惊人发现!
当然,不想点的直接跳转到下面第2个标题!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吧。
说的是有个心理学家,招募了好几百小孩子,做了个实验。
实验内容是:一个房间,一个小孩儿,一张桌子,桌子上一颗棉花糖(也可能是饼干啥的)。
然后研究人员跟这个小家伙说:你现在吃了,那么你就吃这1颗糖。你如果等我回来再吃,我就再给你1颗,这样你就能吃到2颗。说完就出去了。
实验结果:1/3的小朋友坚持吃到了第2颗糖。
然后研究者又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惊人的发现:那些当初吃到第2颗糖的小家伙,长成大家伙以后,人生更加的成功。
然后“延迟满足理论”,横空出世:自控力,即延迟享乐的能力,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在未来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就是这样子!

2、新“棉花糖实验”

然而,小孩吃糖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棉花糖实验,迎来了一次新的变革。

罗彻斯特大学的塞莱斯特·基德(Celeste Kidd)教授,重新审视了这个经典实验,并引入了一个新的变量:“热身”环节

她将孩子们分成A、B两组,同时让孩子们和她的同事一起画画,旁边放了一盒用过的蜡笔。

这时候,一位同事会告诉孩子们:“你们可以现在用这些旧的蜡笔,或者稍等一下,我会去拿一些全新的更加漂亮的蜡笔。”

几分钟后,A组的那个同事拿着全新的蜡笔回来了;

而B组的同事空手回来,和孩子们道歉,说,“对不起,我记错了,我们没有新蜡笔了。”

同样的情况又重复了一遍,这次是许诺有新的贴纸。

同样的,A组的孩子得到了新的贴纸,而B组的成人又再一次道歉。

这个“热身实验”做完后,接着便继续开始了传统的“棉花糖实验”。

结果很令人吃惊!A组(两次均兑现承诺)的孩子通过测试的比例,要比B组(未能兑现承诺)的孩子高出4倍。

这说明:当孩子所在的环境可以始终做到信守诺言,即便是小事,若答应孩子就能做到,那这个孩子就会更加愿意自控;

而如果他们所处的环境是“出尔反尔,连哄带骗”,那孩子就会明白“现在吃到肚子里的才是最保险的”,自然不会明白自控力的价值。



3、一次规模空前的跟踪调查

2002年,美国国家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所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调查,他们在美国10个不同的地区招募刚出生的孩子作为观察对象,记录他们各个维度的数据,比如宗教、种族、父母的教育程度、家庭背景,还有孩子自身的相关能力数据,像是记忆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交流的能力等,从童年一路追踪到青少年。

当年的棉花糖实验,最后追踪的只有不到90个孩子,这些孩子都来自于斯坦福校园里的幼儿园,也就是说这些孩子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同样程度的教育。

而在新的实验中,研究者把实验范围扩到了超过900个孩子,孩子父母的背景更加多样化,高低学历都有,还纳入了更多的变量因素,比如说宗教、种族、肤色、社会和经济背景等。

这次的“新棉花糖实验”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家庭条件差的孩子,他们更没有耐心多等一会儿,好拿到第二颗棉花糖的奖励。

这里面的关键就在于,这个孩子的社会经济背景,也就是他的家庭条件。当然,这里说并不一定是钱多钱少,而是:父母为孩子提供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稳定感

对于“穷”孩子来说,今天有棉花糖吃,明天可能就没有,等待,就意味着风险。即使是父母答应了,也可能变成空头支票,并不会兑现。所以,他们不愿意等待。

而那些富裕家庭出来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教育程度高,家庭收入也多,这些孩子的自控力就更强。

因为过往的经验告诉他们,他们的爸妈会保证他们衣食无忧,就算他们没能做到延迟满足,把棉花糖给吃了,他们也会相信事情终究会美好。——即使拿不到第二块棉花糖,让爸妈带他们去吃一个冰激凌也不错嘛。

新棉花糖实验”告诉我们的是:

孩子延迟满足感的能力,并不取决于他自己,而是取决于他背后的家庭社会背景。

也就是说,家庭为孩子提供的物质、精神层面的稳定感,才是一个孩子长大后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

由此,著名的“棉花糖实验”被推翻了。

一个人小时候的延迟满足能力,不能预示长大后的成功几率。真正让孩子走向成功的,是家庭从经济、社会背景、心理因素上提供的稳定感。

此外,儿童不是在实验室里成长和生活,家庭是儿童成长之所,家长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指导者,家庭环境的影响可想而知。

当家庭环境的重要作用深入人心之后,我们不禁会问:如何才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4、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 延迟满足的前提,是被充分满足过

这是新棉花糖实验带给我们的最有用的一条启示!

如果一个人本来就是在欠缺的环境中长大的,那么他不会领悟到“延迟满足能带来好处”,他只会“今朝有酒今朝醉”。所谓的自控力,当然也不复存在。

从来就没有被满足过,又谈何延迟满足?

  • 愿意等(自控力)的前提,是信任感

信任什么?信任我这样等下去,一定会得到好处。

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稳定感。作为父母,就要想办法培养孩子这样的信任感。而不是总是放孩子的鸽子。

  • 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父母做了什么更重要

如果父母的内在,本身就是欠缺状态,那么他也不会给孩子充盈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所以作为父母,甚至我这样说,一个人在还没有成为父母之前,就要去完善自己的人格,增长自己的见识,提升自己赚钱的能力。

唯有如此,在未来自己真的成为父母那一天,才能给孩子真正的爱。当你自己就是半杯水的时候,你是没办法给到孩子满满一杯的安全感的。

父母的实力和家庭的背景,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参考资料:

  • Watts, T., Duncan G. J. and Quan, H, Revisiting the Marshmallow Test: A Conceptual Replication Investigating Links Between Early Delay of Gratification and Later Outcomes. 2018

  • Mischel, W., Shoda, Y., and Rodriguez, M. L. (1989). Delay of gratification in children. 1989

  • Mischel, W. The Marshmallow Test: Mastering Self-Control. 2014

  • 《延迟满足能力是预测成功的水晶球吗?》,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彭璇,2019



如果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和启发,欢迎转发和关注。
我是蜗牛,下期见!


关于蜗牛:

90后,未婚未育,主业:个人成长。副业:搞钱。

余爱好:搞钱&花钱、独处&旅行、阅读&写作、发呆&撸猫。

座右铭:相信相信的力量!

使命:把心理学知识普及到千家万户。让每一个家庭和个人,都因此受益!

个人标签:#长期主义者 #终身学习 #自由人生 #健康三观


  

蜗牛心理社
拒绝碎片化和教条化, 让心理学成为生活的科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