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的矛盾,几乎都来源于“边界不清”和“有话不明说”。
“有话不明说”的本质,其实也是因为“边界不清”,即潜意识里认为,“你应该懂我,所以我不用明说”。
中国人有句古话叫“清官难断家务事”。它是一句谚语,也是我们中国人的一条真理。
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个词:难得糊涂。
糊涂哲学,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一种生存之道,贯穿于我们的各种关系之中。
同样的,也存在于我们的家庭中,所以我们家庭关系的很多问题,会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像一锅粥一样糊里糊涂。
武志红老师把中国家庭这种边界不清、你我不分、全能自恋的婴儿期心理特点,称之为中国家庭的“浆糊逻辑”。一共有6条:
第1条浆糊逻辑:
“我的事也是你的事,你的事也是我的事;我的事是他们的事,他们的事都是我的事”
比如说,家里面有 ABCD 四个人,你是 A,你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去干涉 BCD 三个人的事。反过来,BCD也可以对你的事情,多少都能插那么一嘴。
并且,你会觉得,改变自己是不现实也是不容易办到的(涉及到自我效能感缺失、防御机制等),所以你就很容易操心去改变 BCD。这样一来,别人的事,就成了你的事,而你的事,别人也必须为你负责。
同样的,BCD也是这样想的。
第2条浆糊逻辑:
“所有的关系是我的事”
还是ABCD四人家庭,你是 A。有界限的活法应该是,你只处理A-B、A-C、A-D 的关系,至于 B-C-D之间的关系,除非很特殊,否则你不会去干涉。
但中国家庭通常是,BCD如何相处,那都和我有关系。而我和谁相处,也是每个人的事。我的好,我的委屈,他们都要知道,都该为我说话……
这条浆糊逻辑,是导致中国家庭一锅粥搅不清的关键,而且谁想管事,谁最后就会被累死。
事实是,恰恰是那个最想管事的人,他才是家庭各种冲突的根源,因为他搅到了每个关系中,所以制造了大量问题。
这一点很重要!
这里要提一个建议,尤其是对爱好心理学的朋友:
别拿你认为正确的道理,去过度干涉别人和别人间的关系。
你要守住界限。他们如何相处,无论在你看来多么不爽,那也是他们的事。一来,你无权干涉,二来,你的干涉,没用,反而会使事情变得更复杂。
第3条浆糊逻辑:
“我和你之间是透明的”
这里需要举一个重磅例子。(前方高能预警!!!)
“真正的懂不需要说……”
“说出来有什么意思,我不说你也应该懂”
对于婴儿来说,一个理想妈妈,必然是自己不用说,妈妈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但成年人若持有这一逻辑,很可怕,会造成数不清的误会。
而且,这一逻辑往往同时伴随着偏执,即:
“你怎么会不明白我是怎么想的呢?!”
“你就是这么回事,我当然知道!”
我们为什么这么难以建立边界意识?
2个原因:
1.在我们的家庭中,边界和清晰,就意味着亲密感的消失、意味着故意制造距离、意味着不孝顺、意味着你想抛弃我、意味着“你不爱我”、意味着“生分”……
这和我们普遍处于巨婴期的心理发展水平有关,也和我们的文化有关系。
2.界限还意味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即,我的人是友,不属于我的人都是敌人。
比如分手、离婚后,两个人基本就是仇人。像百家争鸣时代,几乎每一个思想流派给出的解决方案,都是“统一”,且都强调统一思想。不统一思想,就会你死我活地斗。
第4条浆糊逻辑:
“你们=你;我们=我”
你家里的人让我不爽,我就找你的麻烦;
你让我不爽,我找你全家的麻烦。
比如,你和婆婆起冲突,你找老公麻烦;和小姑子不顺,你找老公麻烦;和老公起冲突,你找老公全家人麻烦。
更有甚者,和对象闹矛盾,就找对象的家人麻烦。(这种情况属于少数,仅限于心理严重不健康人群)
当然,我们都认可一个道理,那就是婆媳关系的关键就是中间那个男人,他要是懂得怎么调节,那最好。
但这并不等于,你和他的家族中任何一个人有了问题,你都要让这个男人去解决。这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思维。
并且,中国男人的典型特征就是,遇到这种事喜欢退缩。这个时候作为妻子,有智慧地去处理问题很重要,而不是只要一起冲突就找老公,并且将他们家族给你的所有不爽,都转给这个男人。
这是很幼稚的婴儿心理。根源是,没分化出“我”与“你”,更没分化出“我”和“我们”、“你”和“你们”的区别。
第5条浆糊逻辑:
“所有事都连成一个整体,没有当下”
婚姻关系中,很多人应该有这种感觉:你做了再多,另一半也记不住你的好,相反,你的坏,ta倒是记得特别清楚。
而且,他们会将这些坏揉成一个整体,然后带着这个整体去看当下。结果是,现在这一刻你做得再好,也永远是沧海一粟。久而久之,你也就不想再做好了。
通常这是因为我们“都有”,或者“为了有”这样一种感觉:你对不起我!
这种心理产生的根源在母婴共同体(6 个月前的婴儿)中,因为在那个时间段,作为妈妈,自然是要为没有任何能力,而又觉得无所不能的婴儿负全责的。反之作为婴儿,就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你做什么,那都是应该的!
这种心理在女性身上最常见,原因有2点:
1.中国女性的心理创伤普遍重于男性;
2.我们的文化强调:男人要为女人负责,特别是儿子要为母亲负责。
因为有这种心理现象,所以我们中国女性的一生,可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她人很好,就是恨老公。
第6条浆糊逻辑:
“绕弯沟通”
这条男女都很常见。
A 对 B 不满,或者有些话,他不和 B 直说,而是说给 C听,然后企图让 C 跟 B 说。
更甚至对C 都不明说,仅仅是暗示 C 给 B 传话。
导致这种现象的大致有3个原因:
1.A 与 B 间关系张力太大,作为巨婴,A 对 B 常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要求,且你不听我的,我会恨死你。所以当面沟通容易发生激烈冲突;
2.A直接找B谈时,容易有无能感或羞耻感;
3.因为不是我直接说的,所以我也不用负责。
前五条浆糊逻辑,多见于女性。
而作为中国男人,也有这些浆糊逻辑,比方说情绪控制力差的男性。不过,中国男人最最常见的浆糊逻辑,就一条:我没问题我没错。
比如以下的一些属于中国男人的浆糊逻辑:
1.我没问题,你有问题;
2.我妈没问题;
3.你懂什么?跟你说了你也不懂;
4.我把钱都给你了,你还想怎么样?
5.别烦到我,你爱怎样就怎样;
6.我只想静静(也不要问我静静是谁)。
男性的这些常见逻辑,可以归为一点:别烦我,我这么平静这么顾家,所以我没问题,你情绪那么大,当然是你有问题。
总结一下就是,中国女性很容易情绪化,而且常常觉得男人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我生气还不是因为你”),而中国男人则用一招应对女人的这种“蛮不讲理”,——隔离。
这样就有一种典型的中国式家庭风格:女人很喜欢叨叨和索取,而男人很喜欢逃离到自己的世界里。即婚姻中的“追逃模式”:一个在追,一个在逃。
怎么办呢?其实还挺难办的。但不代表没办法。
有2个建议:
1、生活中,有任何情绪,先带着觉知去感受一下。
有很多时候,那些情绪不是因为任何人,而是自己的原因。就是老祖宗说过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记住心理学界一句公认的道理:谁痛苦,谁改变!
2、培养边界意识。
再亲密的人,那也是另一个人。他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也不是你脑子里的细胞。他有他自己的想法、观念、逻辑。他也有他自己的情绪、感受、体验。
尊重别人,其实就是把对方当做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去对待。同时也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去对待。不要理想化对方,也不要全能化自己。
在关系中,放下自恋和幻想,真诚而敞开,这是跳出浆糊逻辑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