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这篇文章可能会刺痛一些人,心理承受力弱者,请原路返回!
于生物体来讲,当环境适合生存的时候,繁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用其他外力干预。
然而如今的情况是,有相当一部分人,给生育,赋予了过多的情感和道德色彩。就好像是……生孩子,是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是爱的最高体现,是人生的终极追求!你不这样做,你就是个怪胎、是个反人类的存在,是个精神病。然后会发动所有能发动的关系,教育你、开导你、说服你、拯救你,让你改变你的想法,赶紧“给我们生个孩子”。仿佛你不生孩子,就影响到了他们的生存质量。你的事,突然就变成了大家的事了!至于你本人有没有想好、有没有准备好、有没有能力去养好一个孩子,这都不问——先生了再说!然而让我大跌眼镜的是,在这些人的“劝说下”,很多年轻人,就真的被“洗脑”了。他们开始一点点妥协,把自己有条不紊的人生,一步步交到了别人的嘴巴里。可能是为了堵住周围人的嘴,也可能是自己彻底认同了周围的“主流思想”——“我不生孩子,会被当成怪物”,他们就稀里糊涂的,要了个孩子。——在一切都没有想好、准备好、学习好,甚至小两口感情还是个问题的前提下!后面一堆人催,然后你放弃了自己的人生安排,随着他们的意愿就跑起来了。还真是合格的牛马!你又不是个生育机器,难道没有认真地想过,把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究竟是为了什么?究竟需要准备什么?
各种科学备孕知识咱就不讲了,咱说点孩子出生以后的事。1、孩子6个月之内,有时候躺在那,不哭也不笑,看着你的时候,突然会挺一挺他的小肚皮,这个动作代表什么?2、孩子1岁以内,啥都要抓起来往嘴里塞。他这是在干什么?3、孩子有段时间会特别粘妈妈,然后过段时间,又会特别粘爸爸,这是为什么?4、孩子吃馅饼,你给他掰一半,他就是不要,非要一个完整的,但最后还是吃不完。而且他吃饭必须用自己的筷子,自己的小碗。你觉得这是他事儿多吗?5、孩子蹒跚学步时候,被周围物体碰疼哭了以后,奶奶经常的做法就是走过去说:“我们打这个坏椅子”,这样做你觉得对他心理会有哪方面影响?6、家里已经有很多玩具了,但是他在商场看到玩具就走不动,还坐地上撒泼,这时候,你怎么办?8、你突然发现,一群小男孩小女孩,在没人的地方,玩脱裤子的游戏,其中就有你的女儿。你会不会过去严厉呵斥,然后告诉她,以后别和不三不四的孩子玩?10、孩子突然不想跟你说话了,放学回来就关进自己的屋子,你不知道他在干嘛?你怎么做能进入他的世界?11、孩子有时候会涂鸦一些画,乱七八糟的,你能看到那些线条背后的心理活动吗?
12、你说一句,他就怼你一句,哪怕你说的是非常正确的观点或者是关心的话。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13、很多父母把握不住“严格管教”和“放任自由”中间的“度”,但其实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早就给出答案,就两个字——“抱持”。你知道抱持是啥意思吗?
14、孩子生长的每个阶段,心理上都有一个“核心发展任务”,从出生到18岁,一共5个阶段。你知道哪5个吗?15、孩子未来的成就几乎取决于他的智力(别跟我扯什么情商人脉,你连智商都没搞明白。也别挑什么小概率事件,先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搞明白了再说),他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发展是决定性因素,流体智力只要提升大脑六维能力即可。你知道是哪六维吗?16、当孩子成绩严重下滑的时候,当孩子早恋的时候,当孩子抑郁的时候,当孩子染上不良嗜好的时候,你能看到他心理层面的原因,然后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吗?你可能觉得上面这些问题不重要,知不知道也无所谓,“把孩子养大不就行了,大家现在不都这样!”现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为什么让父母感到很棘手?现在轻生的孩子为什么比过去多?现在抑郁症为什么越来越趋向年轻化?因为:所有的社会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都是早年的问题,而早年的问题,都来源于家庭。家庭教育的核心,不在物质养育,而是“心理抚养”。养人容易,养心难。(——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
如果上面这些问题,你都回答不上来,甚至觉得根本不重要,那么孩子出生后,他继承的,就是你的无知、狭隘、偏执、独断、自恋、固执。他不会踩着你的肩膀,看到更广阔的天地,他只会学着你的样子,重复着你的人生模式!更甚至,她本该灿烂的人生,毁在你手里!比如:如果你恰好是这篇遗言中,这个女孩的爸爸这种类型的父母:(这篇遗言和她生命比起来,很长很长。但如果你有耐心看完,你或许会想一些你从来没想过的问题)(事件发生于2021年3月。截图来源于“澎湃新闻”)如果你是这种,可以眼看着自己孩子从深渊里爬上来,你又一脚踹下去的人!那这时候,你可能真的要考虑,你是否真的有权利,去让一个拥有无限希望的生命,从一出生,就注定了结局!
对于这样的准父母,我一般会祈求他们,祈求他们别要孩子!
二、你是什么样的,比你做什么更重要
“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父母做什么更重要。” (——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太绝对了。如果父母做什么都不重要,那还要家庭教育干什么,就真成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父母直接躺平好了嘛”这句话不是否定“做”,而是强调“人”。这里的“人”,指的人格(的成熟度)。人格不健全的父母,就算捧着一本《育儿大全》,书上告诉了所有的“怎么做”,可能依然会养出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而人格健康的父母,可能什么书都没看,也照样能培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举个例子,一个控制欲的妈妈,八成会养出一个控制欲的孩子,即使她学了最高明的沟通技巧;一个有暴力倾向的父亲,儿子成年后很大可能也会用暴力去解决问题,哪怕这个父亲从小就不断地说:告诉你小子,不能打人!所以我们也能看到,农民,也能养育出优秀的孩子。博士爸妈,也可能教育出心理有问题的孩子,所以这和学历无关,和人格有关。不要去绞尽脑汁想着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变你的孩子,你真正该做的,是改变你自己!
“真正的贫穷,是思想上的贫穷”。
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在人格发展理论中,提出了“信任与不信任”的婴儿期冲突。他说,婴儿要在稳定又安全的环境中长大,才能学会相信这个世界。
然而,对于那些没有完善人格父母的家庭(通常这样的家庭,也面临贫困),孩子从一出生就面临着“信任危机”。他们的安全感被剥夺,成长路上的每一步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恐惧。
弗洛伊德的理论更是直指要害:早期的经历会在人心中留下深深的痕迹,直接影响到成年后的行为模式。一个在恐惧和贫困中度过童年的孩子,内心深处种下的可能是自卑、焦虑和抑郁的种子。这些内心深处的伤痕,不仅仅会影响个人,还会像遗传病一样,一代代传下去,成为家庭和社会难以根治的顽疾(心理问题的代际传递)。我们总能听到那种豪言壮语:“为了孩子,再苦再累也值!”但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给孩子的全部吗?在物质养育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忽略了更重要的心理抚养——爱和陪伴、情感交流、家庭氛围以及精神上的支持?我本人并不是一个丁克主义者,也不是让大家不生孩子,而是想让大家实实在在思考一个问题:
当你对一个新生命的到来,根本没准备好的时候、
你根本给不了他一个快乐完整的童年的时候、
你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保障他有更好的成长环境的时候,
——是不是考虑先不要孩子?
孩子,他不是简单的血脉延续,他是有着自己思想和灵魂的个体。如果我们连一个充满爱、尊重、宽容和机遇的成长环境,都无法提供,那么,不让孩子承受这种沉重的家族轮回,或许,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善良。如果文章对你有所帮助或启发,要点赞转发哦,世界会因你而美好。我是蜗牛,下期文章不见不散!90后,未婚未育,故而拥有比别人更多的两大财富——自由和时间。【业余爱好】:搞钱&花钱、独处&旅行、阅读&写作、撸猫。【使命】:把心理学知识普及到千家万户。让每一个家庭和个人,都因此受益!【个人标签】:#成长黑客 #终身学习 #自由人生 #健康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