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一切美好,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

文摘   2024-12-22 19:13   山东  

生活的最高境界是艺术,艺术诞生于灵感,灵感来源于投入。

这是蜗牛的第116期分享。


关注蜗,让心理学发挥真正的威力!



盯着上面的照片看,慢慢地,你会有种错觉。

你会感觉她下一秒马上就要眨眼,就要张嘴说话。你甚至会觉得,她好像正在呼吸。

我第一次觉得“呼之欲出”,原来不是一个夸张的说法,它是一种真实的描述。

这样极致的艺术,是怎么诞生的呢?

这高科技的时代,相机咔嚓一声,美好就此定格!

NO~,还真不是。

上面这幅图,不是相机“咔嚓”出来的,是人手画出来的!

什么,不信?巧了,我也不信!

但不由得不信,因为这就是冷军的成名作,油画《肖像之相——小罗》。

冷军,何许人也?

中国超写实派画家,也许你略有耳闻。没错,就是这个胡子拉碴耷拉着眼皮的男人。

看到他身后那个穿毛衣的女子了吗?

也是出自他的手,猜猜值多少钱?

拍卖会上,这幅画是以3000万元起拍,经过一番角逐,最终以6100万元落槌,加佣金后7015万元成交。
这幅画的名字叫做《肖像之相——小姜》。
现在我们全体起立,一起来用这7000多万养养眼!咳咳,我是说,用这幅画养养眼。
  
我们先把整幅画一睹为快:
貌似也没什么亮点是吧。
别急,现在我们来放大局部:
看到头发丝、睫毛、嘴唇的细纹还有脸上的毛孔了吗?
看到毛衣上的细绒毛了吗?
牛仔服细致入微的纹路看到了吗?
看到手指皮肤独有的细腻,还有透过毛衣镂空隐约透出来的皮肤了吗?
你敢相信这是用手一笔一笔画出来的吗?
他的作品,真的做到了“细腻而不腻,逼真而非真”的超高水平!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质疑,与照片精度相媲美的超写实油画,到底有没有艺术价值?

网友表示,这样的画毫无意义,只有技术,没有艺术,你再逼真难道还能真过相机?

而冷军对此的回复是:“照片的色彩真实性永远比不上写生色彩的真实性!”

我不懂艺术,也不去评判这样的画价值几许。我只觉得相当震撼!

所以我希望我只是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想一个问题:要做到这样的地步,到底需要什么?


灵感的最强引擎是热爱

很多事情,能做到极致,靠的不是运气,更不是毅力。有很多人会说,是天赋和灵感。
但其实,天赋和灵感只是表面化的东西,深层的东西是:热爱
大多数人一辈子没有找到自己的热爱,他们习惯性做的那些事,充其量,只是“喜欢”,而非“热爱”。
什么是热爱?
用一个词形容叫:废寝忘食。
用一句话表达叫:忘记时间的流逝。
用一个故事举例是:陈毅吃墨水。
热爱,才能专注!
我们会发现,那些真正热爱一件事物的人,他们对于那件事物,都有一种让人匪夷所思的专注
在这种专注的加持下,往往可以诞生一种匪夷所思的结果,我们可能会把这种结果,称之为奇迹。
那这是为什么呢?


也是因为两个字:投入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过一句话:一切美好,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
深度关系怎么来的呢?
投入,全身心投入!
上面冷军的那幅《小姜》,创作时间经历了一年多。
而且这其中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这个小姜呢,是冷军街头上偶遇的一个人,小姜那天穿的就是上面画的那件毛衣,清新脱俗的绿色,让冷军就一眼相中了她,觉得她就是自己理想的模特。
然后在冷军的一再邀请下,小姜终于同意做他的模特。
本以为就是坐在那不动,很简单的差事,结果这个姑娘低估了冷军的创作过程。

她需要保持相同的姿势,几个小时不动,甚至连眨眼的频率都要控制。刚开始还行,但是好景不长。这姑娘一看冷军的创作过程,明白了,这不是几天甚至几周就能完成。


终于几个月后,这位年轻的姑娘支撑不住了。然后就偷偷的跑了,招呼都没打。


不过好在冷军已经完成了最关键的部分——头部和面部表情。


为了和小姜保持一致的姿势,冷军又特别定制了一个雕塑模特,一件同款绿色毛衣,再加上已完成的面部特写,继续踏上他的创作之路。


所以这张照片中,我们能看到,这是个假人。其实这当初是个真人。

是冷军硬生生像熬鹰一样,把人家熬走了!
然后又用了1年左右的时间,这幅伟大的作品《小姜》,诞生了!
在短视频充斥屏幕的时代,能全身心投入自己的热爱中,这实在是令人钦佩。
我们纵观古今中外,这种状态,在那些天才的人物身上,都能看到!
比如伟大领袖毛主席,他一生除了工作,就是用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据统计,他的藏书有9万册。
这种程度的投入,就不难理解,为何他能写出那些至今还有深远影响的理论和作品。
还有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发明超过2000多项。可以说他的一生,除了吃饭睡眠,就是在作研究搞发明,他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投入。
还有迈克尔杰克逊,据他自己说,他跳舞的时候,不是在跳舞,而是有种感觉,他觉得这是上帝在通过他这个“管道”在表达。
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一旦投入,就会忘记自我。这时候就能链接到更高维度的能量。也就是他自己所说的“上帝”。
还有宫崎骏,他的那部获得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篇的《千与千寻》。
据说在创作时,画过的手稿,超过十几万幅!
十几万幅!你能想象这个概念吗?
我们可以具象化一下,100张纸的厚度,大概是1厘米;
10万张,就是1000厘米,也就是10米;
10米的话,艺术成分是很高的。
有多高?
(确实是三四楼那么高!)
咳咳!这里希望你不要出戏,让我们言归正传。
我们会发现,这些牛人们,都不是坐在那等天降灵感,而是做了大量的投入。这种“大量”,是超出我们普通人认知的一个数量级。
他们在不断的投入中,量变不断发生质变,他们和事物发生了深度的碰撞,链接,也就发生了。
所谓灵感,不过就是深度链接的产物。
那么,什么样的状态,就是代表自己和事物建立了深度关系了呢?


从我个人体验来讲,有两个最关键的状态:
1、时间感消失
2、身心愉悦
这个在我有时候写文章或者整理资料时候,会出现。
当我一门心思搜集材料,写文章,敲键盘的时候,我会有种身心愉悦的感觉。
我会觉得正在做的这件事非常滋养我,我可以完全沉浸在这其中,感到非常的放松、自在、喜悦、有成就感。
而且,一旦进入这种状态,我是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的。
通常是,我坐下的时候是8点半,忙完以后,一看表就已经11点多了。但是我会很震惊,因为我觉得,最多只过了1个多小时。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把这种状态,称之为“心流(flow)状态”。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认为,心流主要有八项特征,分别是:
  • 任务是能够搞定的,不是太难也不是太容易。

  • 能完全沉浸在这件事情里。

  • 知道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努力方向明确。

  • 有即时反馈,就像玩游戏时立刻知道是否得分。

  • 一旦进入这个状态,会感觉和任务合二为一,平时的烦恼和不开心都被抛到九霄云外。

  • 这种状态带来的愉悦体验可以带来一种掌控感。

  • 会忘记自己的存在(俗称的“忘我”)。

  • 时间感改变,几小时好像几分钟,几分钟也可能变得像几小时。

这些特征元素结合成一种深刻的愉悦感,本身就会带来巨大的回报,那时候,人会有种“不给钱我也愿意干”的心情。

心流状态,是每个人都在追求的做事时候的状态,但要进入这种状态,还是有一定难度。
把心静下来,长时间忘我的投入一件事中,这种状态才可能发生。
而这种状态一旦发生,你通常会创造美好
就像艺术家们的这些画。
之所以美的难以置信,美的摄人心魄,我相信就是因为他们在创作的时候,完全的进入了心流状态,否则,那样的极致,不会发生。
那如何进入心流状态?


我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建议
分别是:时间和空间。
首先你要拿出时间,持续的投注在那件事上。蔡志忠就曾这样描述:

完整的“1个小时”,它的价值,不是两个“半小时”的累积,而是一倍;而四个“十五分钟”,他们更没法和完整的“一个小时”去比,它们甚至毫无价值。

他讲的就是持续投入的时间。持续投入的时间价值,是零散碎片化时间的几何级倍数。
其次就是空间上,你要确保你不会被中途打断。比如适当的把手机静音,找一个不会被打扰的地方,比如书房或者自己的房间。
这样做的目的,是找到一种进入心流的状态,然后记住这种感觉。
一旦你经历过几次心流,那么你就不一定需要在特定的空间——比如只能在自己家里,才能发生心流。你可以在很多时候,都有可能进入心流体验。
很多灵感,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你和事物建立了深度接的副产品。
所以真的不必“等我全部想好了再做”,这是不现实的。
人永远不可能100%的想明白或者准备周全,甚至百分之七八十都不一定,大部分都是在有50%的机会存在下,便已经开始了。
然后在认真投入的过程中,这个概率会逐渐变大,自己的状态会越来越好,好的状态又反过来促使成功的概率变大……形成一个正反馈的良性循环,最后,心流就极有可能会发生。
所以,从即刻起,好好对待自己的时间吧,把它用在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上。
最后它为你创造的价值,一定会惊艳到你!让你自己都难以置信!
如果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和启发,欢迎转发和关注。
我是蜗牛,下期见!


关于蜗牛:

90后,未婚未育,爱财好色,俗人一个。主业:个人成长。副业:搞钱。
余爱好:搞钱&花钱、独处&旅行、阅读&写作、发呆&撸猫。
座右铭:相信相信的力量!
使命:把心理学普及到千家万户。让每一个家庭和个人,都因此受益!
个人标签:#长期主义者 #终身学习 #自由人生 #健康三观



蜗牛心理社
拒绝碎片化和教条化, 让心理学成为生活的科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