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个西瓜!每次排队买炸鸡,快轮到我时,我都会心跳加快!
这是蜗牛的第105期分享。
关注我,建立全新的心理学实用体系。
学心理学后,常被问到的两大高频问题:
你是不是能控制情绪?比如以前害怕的,现在就不怕了?第一个回答:不能。我不是仙界的,心理学也不是算命的,别人也不是透明的。
第二个回答:不是。以前害怕的现在更怕。
比如以前我害怕的只有鬼。
现在随着知识的丰富,我知道:鬼,他娘的居然有100多种!
天呐,更害怕了!
不过,非要说有区别的话,好像确实有一个:
以前害怕,我会冻结在原地哆里哆嗦,现在可以带上我的“哆嗦”,继续往前走了。
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以前费尽心思想要把它干掉的东西,现在可以带着它上路了。(这话好像越说越不吉利了……)
我觉得从半身不遂,到能走,这就是奇迹了。
心理学为我创造了很多奇迹。
有几个问题,需要澄清一下。因为绝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误解。
一、心理学可以让人戒掉情绪做一个波澜不惊的人吗?
第一,心理学不是让人戒掉情绪。而是接纳情绪、理解情绪、运用情绪。
第二,人没有办法戒掉情绪,就像是,你没办法戒掉起鸡皮疙瘩一样。情绪,是人体活动的一部分。
第三,每一种情绪,都有正面意义。比如恐惧让你生存下来,愤怒让你展现力量,愉悦让你身心健康,悲伤痛苦让你自我反省……
二、心理学的重点是让人改变自己吗?
不是。
是让人接纳自己。
武志红老师有句口头禅:更好地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注意这两句话的区别。
更好的成为自己,是因为已然默认:自己本身,就是最好的。
这样的“默认”,会让一个人从内看到自己,魂归当下,找到一种脚踩大地的踏实感,而不至于看别人的脸色,摇摆不定。
(而且有一个悖论是:当你真的接纳了自己,改变反而就发生了)
三、心理学只是一种理论学科吗?
不是。
它是一门学科没错,但是把它变成纸上谈兵的理论,还是卓有成效的实践科学,完全看人。
知识,是具有“全能分化”功能的。它像一袋面粉,加工成面条、馒头还是面筋,那全看你怎么做。
我个人认为,一切知识的最终归宿,必然是服务于人。
如果空学一堆理论用不上,那属于是浪费了——浪费了知识的珍贵,也浪费了自己的时间。
在我的体系中,它就是实践科学,就是拿来指导生活的。因为心理学本身就是关于人的科学,人要活着,必然也离不开人。
举个栗子:
这是一道《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知识点:
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点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这是官方定义,依旧是这么有板有眼。我用人话再解释一下吧。其实刻板印象呢,就像是我们脑子里预装的一套“快速识别软件”,它会帮助我们在遇到新的人或事时迅速做出判断。但这套软件有时候也会“系统错误”,导致我们对人对事的看法失真。举个栗子,比如有人说:“所有程序员都宅在家里,不善言辞。”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刻板印象。虽然可能有些程序员确实如此,但这个描述忽略了个体差异性和多样性,因为也有很多程序员是社交高手,甚至有的还喜欢海上冲浪、蹦迪、抓野兔、掏鸟窝什么的啥都干。好,这就是概念,你先有个了解。那现在做一下这道题。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作用。分享这个知识点,是因为看到这道题,我脑海中竟然瞬间浮现出一张图片。这幅图片,是我很非常喜欢的一幅图,我曾经多次把它分享到很多平台。它给我很多启发。关于读书、关于学习,关于认知,关于眼界,关于格局……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些人,他们总是像被黑化了一般,眼光总是像显微镜一样,不放过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瑕疵、任何一块黑暗。他们对于发生在社会或者个体身上的任何事情的诠释,都是消极的、充满敌意的。这其实就是这个知识点所要表达的——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作用。当你所掌握的经验很有限的时候,你对事物的看法,往往是消极的。换句话说,当你的经验没有足够丰富的时候,你的世界观就是不完整的。用这种不完整的世界观,去观世界,你看到的,永远是残缺和破碎。有空就多搞钱,没事就早点睡,业余就读读书,每天会写写作,抽空就去观察世界,——就是因为知道这个知识点。再比如关于感知觉这一章内容:
心理学中对“感觉”的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的定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比如你看到一个苹果,你眼睛看到的是一个物体,这个物体是圆的,红色,凑近鼻子还能闻到香味,摸一摸很凉光滑,咬一口是甜的……这些“圆”、“红”、“凉”、“光滑”、“甜”等等,就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皮肤直接感受到的。(感觉)把这些感觉统统整合起来,再加上个人学到的知识和过往的经验,就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认识——这是个苹果。当然,这个过程说起来挺多字的,但其实在我们的脑袋里,也就一瞬间的事。(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