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恨他,证明你越爱他。我们“口是心非”背后的深层心理。

文摘   2024-11-22 19:19   山东  

讲一个 概念很简单,但在人们的感情中很复杂 的东西:反向形成。

这是蜗牛的第108期分享。

关注我,建立全新的心理学实用体系。



这个词来源于 精神分析 领域。

先简单介绍些背景吧。

精神分析,是一把极好的钥匙,它能解开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谜题。精神分析中呢,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叫做“防御机制”

什么意思呢?

简单点说,就是一个人自我保护的方法

展开来说,就是,“我有一段痛苦的经历或者情绪的时候,我可以调动自我功能,把它排斥在意识范围之外。即痛苦依然存在,只是我感觉不到它。”

我们熟悉的一些词语,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而言,说的就是防御机制,比如“自欺欺人”,“阿Q精神胜利法”等。

抛开语言感情色彩来看,这些词实际上是说一个人在面临危险或者痛苦的时候,是怎样保护自己的内心的。如果没有这些防御机制的保护人可能就会崩溃。

那些选择自杀的人,就是因为他们的防御机制不起作用了,所以他们选择离开这个世界。

可以说,我们还活着的人,都是使用了有效的保护自己的措施,也就是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压抑、退行、投射、合理化、情感隔离、反向形成、升华等等。

好,接下来“反向形成”留下,其他的可以下课了。它们会是以后文章的主角。今天的主角是反向形成。

概念:个体在面对无法接受的情感或冲动时,采取与其真实感受相反的表达方式,以此来避免直接面对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概念比较抽象,我们举栗子说明。

我们回忆一下,生活中,或者影视作品中,是不是有这样一些现象。比如说:

一个小男孩,对一个小女孩,总是调皮捣蛋地欺负和针对她,其实是因为:

小男孩心里喜欢这个小女孩;

一个人总是刻意表现出自己什么都不怕的样子,是因为:

他小时候的环境,充满了不安全和恐惧;

一个人对同事,总是表现得非常友好和热情,但内心其实:

对这位同事,充满了蔑视、不满或愤怒;

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极高,追求完美主义,其实是因为:

他内心有对失败的恐惧和对自我价值的怀疑;

一到公共场合表现的非常大方和慷慨的人,其实是因为:

这个人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比较自卑;

有些人可能会表现出过度的自信,甚至有点自负,但实际上:

他们心里可能充满了自卑和不安;

有些人可能会把家或工作环境整理得井井有条,每样东西都必须放在“正确”的位置。其实是:

他们的内心经常处在混乱和不安中。

很多人的内在,就是外在的反方向。这就是“反向形成”。用周易的思维来讲,其实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在我们早年的成长,心理防御机制,可以有效的保护我们。但成年后,这种习惯就被定型了下来,所以更多时候,它反而会造成很多误会,甚至是很多痛苦。

了解了这个知识点,目的在于:

当我们下次遇到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事情的时候,抽出一点觉知,反观一下自己:是不是启动了防御机制。

比如当你恨某个人恨得牙根痒痒的时候,是不是内心深处其实是爱之深。

这样的觉知,心理咨询中称为“第三只眼”

它的存在,能让我们更加清醒,更加能看清自己的真实需求,而不是习惯隐藏自己。对自己,对别人,这都是有好处的。

因为了解自己、善待别人,就是人生的第一大功课!


关于蜗牛:

90后,未婚未育,故而拥有比别人更多的两大财富:自由和时间。

业余爱好:搞钱&花钱、独处&旅行、阅读&写作、发呆&撸猫。

座右铭:相信相信的力量!

使命:把心理学知识普及到千家万户。让每一个家庭和个人,都因此受益!

个人标签:#长期主义者 #终身学习 #自由人生 #健康三观


和我一起,变得富足而自由!

点个关注,不错过后期更多干货!

蜗牛心理社
拒绝碎片化和教条化, 让心理学成为生活的科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