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效应NO5丨巴纳姆效应:星座、算命、塔罗“算得准”是迷信吗?

文摘   2024-08-12 19:11   山东  

不,恰恰因为它是科学。

这是蜗牛的第70篇原创文章。


用1分钟,来做个小实验。

此刻正在阅读文字的你,你信不信我隔着屏幕,就能大致猜到你的性格,甚至是你目前的状况?

不信?

那我试试看哈,你看看我这个与你素未谋面的人,说对了几条?

1.你希望受到他人喜爱,所以有时候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人格有些缺陷,但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

2.你是个感情丰富的人,但不善于表达。因此有时会被人误解,给人高冷或清高的印象。
3.你的朋友们经常找你商量事情吧?你有几分受人依赖的特质,换句话说,你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4.你以前曾经因为太多草率下决定,而失去过一些东西。那时候如果能稍微耐心一点,情况会好很多。但也正是这个错误的决定,成就了你后来的一些东西。

5.从你工作的内容来看,你对目前的薪水感到不满,你觉得没有受到客观且应有的评价。

6.家人的事令你担心,多多少少带来压力,不过你已经做了能力所及的事。

7.你最近应该有一点经济上的问题。这个问题倒是不足以让你饿肚子,但是很影响你想要做的事。
8.即使面对危机,已经以为无望时,最后还会忽然出现贵人或者转机——你过去的人生有好几次这样的事情。
9.你因为怕麻烦,有一点拖延该做的事情的倾向。其实你拥有难得的实力, 如果能积极采取行动,你的状况会比现在好很多。
10.最近你期待的事不能称心如意的进行,以至你有点沮丧,那些事比你想象的要更花时间。


怎么样,说对了几个?
而且细心的读者应该会发现,是不是有股很熟悉的味道?

想想看网上的星座解读、算命、塔罗、心理测试等等。是的,就是这个味儿。

这个味道不是什么玄学,它有科学的命名,叫做“巴纳姆效应”。

一、基本定义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又称巴霖效应、福勒效应、星相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Bertram Forer)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去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二、相关心理学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于1948年进行的一个关于人格测验的实验。用于探究人们是否倾向于认为模糊且普遍适用的描述,是针对自己的个性化描述。
福勒邀请了他的学生参加一个看似正规的人格测验。
他首先让学生们完成了一份人格测验问卷,这让他们认为随后的反馈将是基于他们自己的答案。
在测验完成后,福勒向每位参与者发放了一份据称是基于他们个人答案的人格描述报告。
实际上,所有参与者收到的“个性分析报告”都是相同的。这份报告包含了一系列广泛适用且模棱两可的描述,比如:
“你渴望被他人喜欢或爱戴,但有时你对外界批评过于敏感。”
“你有时外向、友善、健谈,但有时内向、谨慎、沉默寡言。”
福勒要求参与者根据描述与自己实际性格的匹配程度给出一个从1到5的评分(1表示非常不准确,5表示非常准确)。
结果,大多数参与者给出了很高的评分,平均分接近4.25,这意味着他们认为这份报告非常准确地描述了他们自己
即便所有的描述都是相同的,而且它们是如此宽泛以至于几乎适用于任何人,参与者们还是倾向于认为这些描述是专门针对他们的。
这个实验,有效证明了巴纳姆效应的存在,即人们倾向于认为一般性描述是针对自己的个性化描述。
这种倾向可能是因为人们更愿意接受正面的反馈,或是因为他们倾向于在模糊的信息中找到与自己相符合的部分
一位名叫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一说是肖曼·巴纳姆)的著名美国马戏团艺人曾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保罗·米尔就以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的名字将福勒的这个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

三、巴纳姆效应涉及到的心理学机制和产生原理

1、心理学机制


  • 主观验证:
主观验证是指个体倾向于接受那些符合自己既有观念或期望的信息,并倾向于从自身经历中寻找证据,来支持这些信息的正确性。
在巴纳姆效应中,当个体面对一段笼统的、普遍适用的人格描述时,会不自觉地从中寻找与自己经历或感受相符的部分,从而认为这段描述特别符合自己。
这种心理机制使得人们更容易接受并认同那些模糊而普遍的性格描述。
  • 自我中心性:
自我中心性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过度关注与自我相关的信息,而忽视其他不相关的信息。
在巴纳姆效应中,个体可能会过度关注那些与自己相关的描述,而忽略描述中的模糊性和普遍性,从而认为这些描述特别精准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2、产生原理
  • 普遍性原理:
巴纳姆效应所依据的人格描述往往具有普遍性,即这些描述能够适用于大多数人。由于人性的共通性和复杂性,很多描述在不同人身上都能找到一定的契合点。也就是说,它是戴在谁头上都挺合适的一顶帽子。
  • 模糊性原理:
这些描述往往采用模糊、笼统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具体或明确的词汇。这种模糊性使得描述更具普适性,更容易被不同人接受和认同。模棱两可,它就没有了精确性,所以它涵盖的范围就变得非常的广。
  • 自我认知的局限性:
人们在认识自己时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和暗示。巴纳姆效应正是利用了这种局限性,通过提供模糊而普遍的人格描述来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

四、算命算的“准”是怎么发生的?

从基因角度上来看,我们作为人类这个群体,思维特征其实是大同小异的。我们有个体差异性,但大体上来说,我们每个人的特征都有很大的共性。
比如都渴望被关注、喜欢被崇拜、或多或少的自恋、对于未知的恐惧等等。巴拉姆效应就是利用了人类性格和行为特征的共性。
很多人去算命,都觉得算命先生说的“很准”。
其实,去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
一个人心中有事,所以才会去算命。当人心里有事,情绪会低落,或者焦虑,对生活失去控制感,安全感下降。
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会增大,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
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而且也有对应的话术(比如“敲打审千隆卖”。呃,具体是啥这里就不能展开说了)。所以只要能够理解求助者的重要感受,求助者就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
在这个气氛中,算命先生再说一段一般的、模棱两可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

五、应对方法
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就要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有以下几种途径:
1、要学会面对自己
有这样一个测验人情商的题目:当一个落水昏迷的女人被救起后,她醒来发现自己一丝不挂时,第一个反应会是什么?
答案是尖叫一声,然后用双手捂着自己的眼睛。
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不愿面对自己的例子,因为自己有“缺陷”或者自己认为是缺陷,就通过“自欺欺人”的方法把它掩盖起来,但这种掩盖实际上也像上面的落水女人一样,是把自己眼睛蒙上。
所以,要认识自己,首先必须要面对自己。
2、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
很少有人天生就拥有精准的判断力。实际上,判断力是一种在大量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相当充分的信息收集,很难做出明智的决断。
3、以人为镜,通过与自己身边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
在比较的时候,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找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与别人的优点比,都会失之偏颇。
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作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比较客观。
4、通过对重大事件,特别是重大的成功和失败认识自己
重大事件,才能真的激发出那个潜在的最真实的自己。
在重大事件中,自己的感受、获得的经验、搜集的信息,这些具有非凡价值,是认识自己最好的人生脚本。
越是在成功的巅峰和失败的低谷,就越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性格。

六、巴纳姆效应的启发和应用
上面提到我们不要落入到巴纳姆效应的圈套中,但反过来思考,我们可以利用巴纳姆效应来做些什么呢?有2点:
1、为人际关系助力
显而易见,巴纳姆效应的运用,是通过沟通来实现的。而沟通,是人际关系的核心因素。
试想一下,初次见面,就让一个人感觉你非常了解他,心里有头大犀牛,甚至相见恨晚,怎能不让他对你有兴趣!
2、同第一点
发散自己的思维——人际关系,有哪些?
比如和第一次见面的客户,算不算?心理咨询师和初次咨询的来访者算不算?和聚会中想认识的大佬、初入职场的新人和单位同事、还有和刚见面的妹子……
任何一个技能,都是可以为人生加分的,但是不要滥用,如果利用这个去坑蒙拐骗,那这就是为人生减分了。
我们学习心理学,目的就是为人生加分!

七、【独家知识卡片】


我用心制造干货,你用心收藏点赞。合作愉快

关于蜗牛:
90后,未婚未育,故而拥有比别人更多的两大财富——自由和时间。

【业余爱好】:搞钱&花钱、独处&旅行、阅读&写作、撸猫。

【座右铭】:你是谁,你说了算;我是谁,我说了算。

【使命】:把心理学知识普及到千家万户。让每一个家庭和个人,都因此受益!

【个人标签】:#成长黑客 #终身学习 #自由人生 #健康三观


关注我,让自己变值钱!


蜗牛心理社
拒绝碎片化和教条化, 让心理学成为生活的科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