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把德尔斐神庙上的一句箴言,当做你的座右铭:认识你自己。
这是蜗牛的第106期分享。
关注我,建立全新的心理学实用体系。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说:生命的意义,只有一个,那就是成为自己。
但我们好像特别热衷于给别人贴标签,同时呢,又很容易接受别人贴给我们的标签。
在《哪吒·魔童降世》这部动漫里,“魔丸”和“灵珠”,其实就是一个标签,从那两个孩子生命的最开始,便被贴了上去。
好在最后,哪吒并没有认同那个标签,而是遵从了自己的心。
但这个过程,相当不容易。
标签一旦被贴上,日子久了,很难撕下来!而有些标签,我们根本想不起来什么时候、被哪些人贴上去的。
我们一旦认同了这些标签,就像是中了蛊术一样,会一点点朝着这个标签所暗示的方向走去。
电影里的僵尸,往脑门上贴一张符,它就不动了。
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这应该就是一种隐喻:
往人身上贴一张标签,这个人的人生,大概率也会被这张标签固定住。这就是“标签效应”。
1、基本定义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就是“标签效应(Lable efffect)”。
比如,一个常被老师说“聪明勤奋”的学生,会越来越积极;一个经常被老师说“你个猪脑子”的那个学生,大概率真的会越来越笨。
2、相关实验
罗森汉恩实验(假病人实验)
最著名的,莫过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教授罗森汉恩博士,在1973年进行的“罗森汉恩实验”(也被称为“假病人实验”)。
罗森汉恩博士招募了8个人(三女五男)扮演假病人,然后让这些假病人都告诉精神病医生,他们有严重的幻听。
除了这个症状以外,他们所有的言行完全正常,并且给医生的信息都是真实的(除了自己的姓名和职业外)。
结果,他们8人中有7个人被诊断为“躁狂抑郁症”。
被关入精神病医院后,这8个假病人的所有行为都表现正常,不再表现出幻听,也没有任何其他精神病理学上的症状,但是却没有一个假病人被任何一个医护人员识破。
当假病人要求出院时,医护人员都认为这些病人“妄想症”加剧。
精神病院的医务人员甚至发明了一些精神病学新术语,来描述这些假病人的“病情”:
比如,假病人与人聊天被视为“交谈行为”,假病人做笔记是一种精神病病情的新发展,以至于“做笔记”被护士当作病人的病状,以“书写行为”记录在他们的病历中。
罗森汉恩的研究证明了一个可怕的现象:一旦医护人员认定某一个人患有精神疾病,就会把他的一切行为和举止,都视为反常。
3、涉及到的心理学原理机制
主要包括2个,自我印象管理和定型化效应。
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时,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心理学认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标签是好是坏,它都会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产生强烈影响。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定型化效应是指人们对于某个人或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以此判断这个人的其他所有行为。
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时,其他人往往会根据这个标签来对他进行判断,从而忽略了他的其他行为和特点。
就像是罗森汉恩实验中的假病人的遭遇一样。
4、标签效应的运用
我们知道这个效应以后,可以用这个逻辑,去发挥它的威力。具体可以运用到很多领域。比如:
(1)管理
比如一个公司中,“销售精英”“优秀员工”“积极分子”“待改进员工”“开心果”“和事佬”“马后炮”等等,都是一种标签。这种标签会直接影响员工的未来工作表现。
(2)教育
在下一代教育中,当一个孩子被贴上了“坏孩子”“差生”“笨蛋”等符合某个心理条件的标签时,那个标签会掩盖他的其他品质,甚至优点。
无论那个孩子做什么,老师和家长都认为那个孩子“差”“坏”“苯”。人们歧视性的眼光和态度会迫使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向着人们的偏见——标签所指的方向发生偏转。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标签”态度不及时转变,坏的结果就会发生:我们对孩子的负面看法(或者说,负面期望)可以变成孩子的自我确定,导致一个当初也许并不坏、并不差的孩子,真的会成为一个“差生”或“坏”孩子。
(3)身体与疾病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故事,一个人没去医院看病之前好好的,结果拿到一个诊断证明以后,整个人就立刻不好了。
这就是标签效应最直观的呈现——这个疾病的名字,就是一个标签。他那一刻的精神状态并不是疾病本身的原因,完完全全是受了这个标签的影响。
有学者对高血压患者和健康人进行了对照研究,发现:高血压这一慢性疾病,没有诊断出时,症状并不明显,患者也不感觉很不适。
而一旦确诊并告之,患者被贴上“高血压病人”的标签后,就会变得紧张起来,出现头痛、头涨,甚至手脚麻木、睡眠不良、食欲下降等种种不适。如遇到点挫折或烦心事,症状更突出了,并会形成恶性循环。
他们的生活质量(生活感受、情绪、思维、生活满意度、工作状况、社会支持等),尤其是在睡眠和记忆力方面,明显不如健康人。
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高血压患者本身疾病造成;另一方面,就是标签效应起了很大作用。
5、标签效应给我们什么启发?
(1)不要随便给别人“贴标签”。那不会显得你多高明,只会降低自己的品味——你也就是个片面、武断且喜欢先入为主的人。
(2)也不要轻易给自己贴标签。只要你活着,人生永远有无限可能。
(3)不要被别人贴的“标签”所影响。无论他是谁,都没有资格定义我们自己。面对别人“贴标签”的行为,我们的原则是“不背不戴”——这锅我不背,这帽子我不戴。无论他的标签是好是坏,如果你认同了,那么你就被限定了。
永远记住电影里哪吒的这句话:
别人的看法都是狗屁,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
6、知识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