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效应NO14丨波纹效应:舆论引领者的秘密武器!

文摘   2024-12-14 18:32   山东  

不要小看第一个声音的威力!

这是蜗牛的第114期分享。

关注我,建立全新的心理学实用体系。



作为“资深短视频品鉴官”的我们,估计都遇到过以下情况。

在抖音和微信视频号,两个相同的视频,下面的评论区,经常会呈现完全不同的氛围。

当然,这其中不能排除后台算法的干预。但其实有没有算法的干预,这种现象也会存在。

人的情绪会传染,同样,人的看法,也会传染。

通常第一个发声的,会带动后面一部分人,最终越来越多的人随声附和。而一旦这个趋势如潮水般形成,后面再有不同的声音,也会被淹没在这洪流中。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波纹效应”



1、基本定义  

在心理学中,波纹效应是指在社会中的传播现象,类似于扔进水中的石头引起的波纹扩散。

它描述了某个事件、趋势或行为在发生后,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传播,产生连锁反应并扩散到更广的范围。

波纹效应发端于一个刺激源或触发事件,这个刺激源可以是一个想法、一次行动、一则新闻、一条社交媒体内容等。

一旦这个刺激源进入社会网络中,它会与人们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引发一系列的波动和扩散。

它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2、举例说明

比如看了某个电影,当大家都没有发表任何看法的时候,只要有第一个声音出来:“这个电影还是挺不错的”,就会有第二个人、第三个人附议。最后越说越觉得好,大部分人都会感到满意。

同样的场景,如果第一个声音说的是:“这个电影不怎么样,一点都不好看”,一定会有第二个人发出同样的声音,接着这种气氛就会扩大开来,最后绝大部分人都会有种感觉:今天这趟来的不值!

这就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第一块“石头”怎么扔,非常重要。


3、涉及到的心理学原理

波纹效应的产生,心理学方面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点:

(1)情绪传染(Emotional Contagion)

情绪的确是会被传染的。比如,在一个团队中,有那么一个阳光开朗积极热情的人,其他人会一点点被传染,进而整个团队都会是一种积极状态;

相反的,如果有个人很丧,大概率会影响这个团队中的其他人,慢慢地这个团队也会越来越消极。

关于情绪传染的发生机制,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模仿-回馈机制”。

这一理论认为,人类倾向于自动且持续地模仿他人的面部表情、声音、姿势和动作,而这种模仿行为,又会会反过来影响个体自身的情绪体验。

具体来说,当我们看到或听到他人表达某种情绪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模仿这些情绪表现,进而激活我们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系统,使我们能够“感同身受”。

此外,情感体验还会受到来自面部表情、声音、姿势和动作的模仿所带来的反馈与刺激,形成一个闭环系统,不断强化所模仿的情绪状态。

(2)从众效应(Bandwagon Effect)

也称为乐队花车效应,羊群效应,是指个体在受到群体的影响下,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这一现象不仅限于实际存在的群体,还包括个体想象中的群体。

当个体处于一个自己不太熟悉的环境中时,他们可能会依赖他人的行为作为参考点,以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

通过观察他人如何行动,个体可以获得有关正确行为模式的信息,从而做出更为合理的决策规范影响。这个过程,有些是有意识的,而很多时候是无意识的。

另外,人们倾向于根据周围人的行为来定义什么是“正常”或“合适”的,以此来确定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如果某个特定的行为被视为群体中普遍接受的标准,那么个体更有可能采纳这种行为,以便融入该群体并得到认可。

(3)群体动力学理论(Group Dynamics)

是社会心理学的内容,专注于研究群体内部及其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它探讨了诸如群体气氛、群体成员间的关系、领导风格对群体性质的影响等群体生活的动力方面的问题。

这一理论由美籍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于1939年首次提出,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这个理论建立在勒温的著名公式 B=f(P,E) 上,即个体的行为(B)个体内在需求(P)环境外力(E)相互作用的结果。

勒温认为,个体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嵌入到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这个环境包括了其他个体以及他们共同构成的群体。因此,理解个体行为必须考虑其所在群体的特点及动态变化。

勒温还提出了场论(Field Theory),该理论强调情境或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决定了人的心理事件和行为的意义

场论不仅考虑了个体的心理状态,还考虑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如社会规范、文化背景等因素。

按照群体动力学理论,我们每个人的想法和行为,并不是100%的由自己的内在需求主导,很多时候,我们是会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4、波纹效应给我们的启发

1、利用波纹效应的特点,主动造势。比如抓准时机,做那个“第一个发声”的人。

2、生活中要长一只“第三只眼”,看清整个场域的“造势者”是谁,明确并坚守自我的原则和底线,避免被波纹效应影响。

如果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和启发,欢迎转发和关注。
我是蜗牛,下期见!


关于蜗牛:

90后,未婚未育,主业:个人成长。副业:搞钱。

余爱好:搞钱&花钱、独处&旅行、阅读&写作、发呆&撸猫。

座右铭:相信相信的力量!

使命:把心理学知识普及到千家万户。让每一个家庭和个人,都因此受益!

个人标签:#长期主义者 #终身学习 #自由人生 #健康三观


点个关注,不错过更多干货!

蜗牛心理社
拒绝碎片化和教条化, 让心理学成为生活的科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