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瑜伽的修行道路上,《帕坦伽利的瑜伽经》如同一盏指路明灯,为所有追求身心平衡与灵性升华的修行者指明了方向。
*《帕坦伽利的瑜伽经》
这部经典告诉我们,瑜伽的真正目标是实现“心念意识的止息”(Yogas chitta vritti nirodhah)。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以Abhyasa(精进练习)和Vairagya(离欲不执着)为核心心法。它们不仅是瑜伽八支的动力之源,也是贯穿五鞘(Panchakosha)身心的智慧钥匙。
帕坦伽利告诉我们,心如同一片湖泊,时常因外界刺激或内心执念而波涛汹涌,导致无法如实映现我们的本性。
心的波动(Chitta Vritti)源于无明(Avidya)、我执(Asmita)、贪爱(Raga)、厌恶(Dvesha)和对死亡的恐惧(Abhinivesha),这些烦恼让人深陷痛苦与迷惑。而瑜伽的目的正是通过止息心念波动,使意识回归宁静,从而穿透外在与内在的种种遮蔽,最终认识到纯粹的自性(Purusha)。
*克里希那玛查亚《Yoga Makaranda》
克里希那玛查亚在《Yoga Makaranda》中指出:“Abhyasa 是瑜伽道路上的行动,而 Vairagya 是瑜伽道路上的智慧。”他提到,Abhyasa 的目标是建立内在的稳定性,而 Vairagya 则教导修行者放下对练习结果的期待。“如果没有 Vairagya 的平衡,Abhyasa 会使修行者陷入自我中心或骄傲;而没有 Abhyasa 的支撑,Vairagya 则可能变成消极的放弃。”
帕坦伽利指出:“通过精进练习与离欲不执着,心的波动得以止息。”Abhyasa和Vairagya是修行的两大支柱,彼此相辅相成:
精进练习是对目标的持续努力,是修行的动力来源。无论是体式、呼吸控制,还是冥想,练习需要“长久持续、不间断,并以虔敬之心进行”。这不仅是一种日常行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鼓励我们始终保持专注和投入。
艾扬格大师(B.K.S. Iyengar)在书中强调:“瑜伽的练习并不仅仅是身体动作的重复,而是对内心的持续探寻。”他指出,瑜伽的每一次练习都是与自身对话的机会,通过体式、调息和冥想,我们逐步认识到心灵深处的波动,并学会平息它们。这与帕坦伽利提出的“长久、持续、不间断且以恭敬之心的努力”(Yoga Sutra I.14)如出一辙。艾扬格大师(B.K.S. Iyengar)进一步写道:“练习的持续性就像河流雕刻岩石,力量不在于一时的强大,而在于细水长流。”这告诉我们,精进并不是短期的冲刺,而是终生的承诺。离欲并不是逃避,而是内心的超然。它让我们放下对感官享受、外界成就甚至对修行本身的执着,以平等心面对成败与得失。当内心不再被欲望牵引时,才能真正专注于内在觉知。在《光耀生命》中,艾扬格大师(B.K.S. Iyengar)多次提到离欲的重要性:“练习可以带来进步,但执着于进步本身会成为新的障碍。”他提醒我们,修行者若执着于身体的柔韧性、复杂体式的完成,甚至对灵性觉悟的渴求,都会在无意中阻碍真实的心灵宁静。艾扬格大师(B.K.S. Iyengar)写道:“放下不意味着放弃努力,而是超越结果的束缚。”这与帕坦伽利提出的离欲的真谛完全一致,即不是远离世界,而是学会在世界中保持超然的心境。这两者的结合如鸟之双翼:精进让我们不断前行,而离欲则避免我们偏离方向。
一位初学瑜伽的练习者,因久坐办公室导致背部疼痛、精神紧张,希望通过瑜伽改善健康状况。Abhyasa(精进练习):
她每天抽出30分钟进行基础体式(如山式、下犬式、婴儿式),并结合10分钟的调息法(如乌加依呼吸)。即使偶尔感觉身体僵硬或精神疲惫,她依然坚持练习,将瑜伽视为一种生活习惯,而非临时的解决方案。
Vairagya(离欲不执着):
她不执着于每次练习是否立刻见效,而是专注于自己的状态,并接纳每天的差异。有时体式难以完成,她也不会苛责自己,而是温柔地调整。
1. 三个月后,她的背部疼痛显著缓解,精神状态也更加平和。2. 在坚持练习的过程中,她培养了观察和接纳身体变化的觉知,意识到瑜伽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达到某种姿势的完美,而在于内心的稳定与成长。
3. 启示:Abhyasa 帮助她建立规律的练习习惯,而 Vairagya 让她不被短期结果左右,最终实现了身心的和谐。
帕坦伽利提出的八支瑜伽(Ashtanga Yoga)为修行者提供了一条系统路径,而Abhyasa和Vairagya贯穿其中,成为每一步实践的护持力量:
1. 持戒(Yama)与内制(Niyama)
Abhyasa:通过坚持非暴力、诚实等道德戒律(Yama)和清净、自律等修行规范(Niyama),养成正向行为模式。
Vairagya:在践行中不执着于外界评价,将每一次行为视为自我成长的机会。
2. 体式(Asana)与调息(Pranayama)
Abhyasa:每日体式和调息练习,让身体强健且内在能量流畅,为更高层次的修行奠定基础。
Vairagya:放下对体式完成度或呼吸技巧的执着,专注于身体与意识的合一体验。
3. 制感(Pratyahara)与专注(Dharana)
Abhyasa:反复练习将感官向内收摄,训练意识专注于单一目标。
Vairagya:放下对外在感官享受或内在思维模式的依赖,让心逐渐安住于平静。
4. 冥想(Dhyana)与三摩地(Samadhi)
Abhyasa:持续的冥想练习让意识稳定于无波的状态。
Vairagya:放下对冥想结果的期待,让觉知自然流动,最终融入无条件的合一状态。
根据瑜伽哲学,人类的存在由五层鞘(Panchakosha)组成:
1. 食物鞘(Annamaya Kosha):身体的物质层面。
2. 能量鞘(Pranamaya Kosha):呼吸与能量流动的层面。
3. 心智鞘(Manomaya Kosha):情绪和思维的层面。
4. 智慧鞘(Vijnanamaya Kosha):直觉和智慧的层面。
5. 极乐鞘(Anandamaya Kosha):喜悦与灵性体验的层面。
艾扬格大师(B.K.S. Iyengar)在他的《光耀生命》里说:我们并非只是身体,身体不过是灵性自我的外壳。要实现真正的觉悟,必须穿透这些层层包裹,直至最内在的核心。”*B.K.S. Iyengar《光耀生命》
他将五鞘比作“包裹灵性的遮蔽物”,而瑜伽练习的目标正是通过体式、调息和冥想来穿透它们,抵达灵性的本源。瑜伽修行的过程是逐层深入的旅程,从粗糙的身体层面到细腻的意识本质,而Abhyasa和Vairagya则是贯穿五鞘的力量:在食物鞘与能量鞘,精进练习帮助我们调节饮食、强健身体和呼吸模式,离欲则避免对物质的执着。在心智鞘与智慧鞘,精进让我们不断超越情绪和思维限制,离欲让智慧得以升华。在极乐鞘,精进与离欲最终引导我们体验到纯然的内在安宁与超越喜悦。
你的目标不是成为体式大师,也不是寻求外在成就,而是通过修行,平息内心波动,发现真实的自我。
不论是每日冥想、体式还是简单的调息,关键在于持续和规律,哪怕每天只有10分钟,也要以专注和虔诚进行。不要被“完成体式”“冥想时的平静”或“内在体验”的结果所迷惑。每一次练习都是通往宁静的道路,重要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将Abhyasa和Vairagya带入生活中,从你的饮食习惯、情绪管理到人际关系中都可以践行这两大心法,让瑜伽不仅是垫子上的修炼,而是生活的智慧。一位创业者希望打造一家成功的健康管理企业,但在创业初期,他面临了市场竞争、资金不足等诸多困难。他每天专注于完成关键任务,如开发产品、与客户沟通、改进服务。他坚信持续的努力才能带来长远的回报,因此设定了短期和长期目标,并逐步实现。
在经历失败时(如产品初期销售未达预期),他并未因此气馁,而是冷静分析问题,并调整策略。他明白结果不是完全由自己控制的,能做的是把心力投入到过程之中,而不执着于眼前的成败。
1. 几年后,他的企业逐渐步入正轨,客户满意度提高,品牌也获得了一定知名度。2. 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平衡目标和当下的努力:既不放弃行动,又不过度执着于立即看到成果。
3. 启示:Abhyasa 让他在面对压力时保持行动力,而 Vairagya 帮助他保持内心的稳定,从而避免因情绪起伏影响决策。
这个案例展示了 Abhyasa 和 Vairagya 的重要性,表明它们不仅是瑜伽修行的支柱,也是处理生活与工作的核心智慧。
《帕坦伽利的瑜伽经》告诉我们,瑜伽的最高心法在于通过精进练习与离欲不执着,止息心的波动,穿透五鞘,发现我们真实的内在本性。这条道路需要耐心、恒心和智慧,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是一条通向自由与觉知的伟大之路。愿所有瑜伽爱好者都能在Abhyasa和Vairagya的护持下,找到属于自己的身心平衡与灵性归宿。
点个 赞 / 在看 让我们知道
点 分享 与更多朋友一起分享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