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的哲学启示:为瑜伽注入灵魂与智慧的10条建议

美体   2024-11-27 16:19   广东  


今天是李小龙诞辰84周年,我们缅怀这位功夫传奇。



李小龙以精湛的武艺和电影艺术打破文化壁垒,更以“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哲学激励了无数人。他的勇气、坚持和创新精神,教会我们突破自我界限,追求卓越。


他不仅是武术大师,更是一位深刻的哲学思考者。他的思想超越了功夫,触及如何追求极致、突破局限与融合多元,这对现代瑜伽群体同样具有深远意义。从专注基础到研习经典,从超越形式到融合科学与全球视野,他的十条启示,为瑜伽注入灵魂与智慧,开启全新的修习之路。



1
专注与深度:精进比求多更重要


李小龙强调“我害怕练一种踢法一万遍的人”


"I fear not the man who has practiced 10,000 kicks once, but I fear the man who has practiced one kick 10,000 times."


“我并不害怕那个练过一万种踢法的人,而是害怕那个将一种踢法练了一万遍的人。”这句话强调专注与精进的重要性,比起贪多求快,深入掌握一种技巧更能展现真正的力量。



艾扬格大师的儿子普尚吉(Prashant S. Iyengar)有一本书名为《Alpha and Omega of Trikonasana》(《三角式的起点与终点》)。这本书深入探讨了瑜伽体式——特别是三角式(Trikonasana)——的哲学、技术和内在实践,超越了传统的体式教学,强调了瑜伽不仅是身体姿势,更是一种意识和能量的工作。


书中结合了普尚吉(Prashantji的哲学深度,探讨了体式如何作为工具,帮助练习者理解身体、呼吸和心智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种方法体现了艾扬格瑜伽的精髓,也让人看到了瑜伽作为身心灵一体化修行的完整性。


正如李小龙以日复一日的重复达到巅峰,瑜伽者应舍弃炫技的浮躁,回归细腻扎实的练习。



2
简化复杂,回归本质:卸下练习的负担

李小龙说:
“去掉无用的,把必要的留下来。”

如今,许多人追求高难度体式或热衷创新体系,却常偏离瑜伽的本质。瑜伽本是为身心探索服务的工具,而非炫技或迎合市场的商品化形式。

高难度体式和创新体系应以培养觉知为核心,而不是滋养自我或满足外界需求。如果体式不能深化内在觉知,就会沦为浮躁的表演。教学同样需要聚焦练习者的真实需求,通过简化与回归,为身心平衡和内在成长提供有效支持。

正如当代的正念冥想(Mindfulness)已经简化为几分钟的练习,瑜伽也可以通过基础体式与呼吸法带来同样深远的影响。瑜伽的核心是觉知,瑜伽的体式和呼吸法等练习,本质上都是打磨觉知利刃的磨刀石,让我们一直铭记这一点,而不是本末倒置。



3
灵活与适应:像水一样教学


“水能够适应任何容器”,瑜伽的教学也需要因人而异。


正如艾扬格大师(B.K.S. Iyengar)说的,“瑜伽为个人服务,而非个人服务于瑜伽”,他发明了现代瑜伽辅具可以帮助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找到适合的练习方式。


进入二十世纪后,女性逐渐被允许练习瑜伽,这一改变不仅推动了瑜伽的发展,也让其为女性特有的生理特点和人生周期进行了重要调整。吉塔·艾扬格Geetaji)在这一领域的贡献尤为突出。她深入研究女性在月经、怀孕、更年期等阶段的需求,为女性设计了专门的瑜伽体式和练习方法,让瑜伽更好地服务于女性的身心健康。这种创新不但体现了瑜伽适应个体和时代的精神,也开创了女性瑜伽实践的新篇章。


你所处的时代和人群不一样,你的教学就必须调整,如同水随地势,变化无穷,润物无声,而始终保持其水之本质。



4
以身作则,持之以恒:让自己成为榜样


李小龙说:

“知识带来力量,但品格赢得尊重。”瑜伽教师不仅要传授技巧,还需以自身的修行激励学员。



例如,印度瑜伽艾扬格大师(B.K.S. Iyengar)在80多岁时仍能完美示范高难度体式,这种对瑜伽的热爱与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作为现代瑜伽者,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瑜伽的平和、坚韧与觉知。用生命来印证和呈现传承,才是真正的以身作则。



5
超越形式,突破流派:从融合中获得新生


李小龙说:

“每个学说流派的创立者都较常人更具独创性。可是,如果他的成果不能被具有同样独创性的弟子们传承发展,则只会变得形式化,陷入死胡同,也因此几乎不可能突破与进步了。


(一种派别或理论)的创立者或许会揭示一部分真理,但是随着时光流逝,特别是在创立者去世之后,这部分片面的真理就会变为一种法则,或者更糟糕地成为反对“其他”派别的偏见。


为了把这部分知识代代传承下去,各种各样的反应必须被组织、分类,按照逻辑顺序来展现。于是,原本由创立者从自己的个人洞察力出发所获得的技巧,现在却成了固化的知识,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这样一来,追随者不仅把这些知识变成神圣的殿堂,而且将其化为坟墓,把创立者的智慧深深埋葬。由于上述的组织性与维持性,其手段变得极为精巧,吸引了人们极大的关注,而它的目的却逐渐被淡忘了。


追随者便会把“组织化的内容”当作完整的事实来接受。当然,还会有更多的“不同”方法继续涌现,或许会成为“其他真理”的直接代表。但很快这些方法同样会成为巨大的组织体系,以达到排斥他人、独占“真理”的需要。”

《薄伽梵歌》


《薄伽梵歌》第六章(瑜伽之道,Dhyana Yoga)中,克里希那说道:“瑜伽是让人脱离痛苦和束缚的工具,任何过度的执着于形式和纪律都会妨碍这种解脱。”(译意自《薄伽梵歌》6.16-17)。


瑜伽的目标是个人的解脱与成长,而不是对体式、规则或任何特定体系的盲从。克里希那强调适度与个体化的重要性,警示追随者不要陷入形式化的实践。



6
研习经典与哲学:赋予瑜伽灵魂与智慧


李小龙的思想深度源于他对东西方哲学的研究,瑜伽爱好者也需要从经典中汲取智慧。例如,《瑜伽经》中的八支法(Ashtanga Yoga)将体式(Asana)定义为修行的一部分,而非终极目标,其核心是身心的结合与内在的平静。


如果练习者只关注体式,而忽略瑜伽的经典和哲学,就可能出现以下问题:


1.失去瑜伽的本质


瑜伽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一种整合身心的修行。忽略经典和哲学,练习者可能将瑜伽视为单纯的健身运动,而失去其精神探索和内在成长的核心意义。


2.执着于形式,忽略觉知


过分关注体式的难度或外在表现,容易让练习者陷入攀比或炫耀之中,忽略对内在觉知、呼吸控制以及精神平衡的培养。结果,练习可能变成“体操”或“杂技”,而非真正的瑜伽。


3.缺乏内在指导,易受伤害


瑜伽哲学强调“适度”和“觉知”,教导练习者尊重自己的身体极限。如果缺乏这些哲学指导,练习者可能因追求高难度体式而忽视身体的真实需求,从而导致受伤或长期损害。



4.无法从生活中延伸瑜伽智慧


瑜伽的经典如《瑜伽经》和《薄伽梵歌》等经典提供了关于生活方式、心灵成长和内在修行的深刻洞见。如果不了解这些智慧,瑜伽可能仅局限于垫子上,而无法真正融入生活,帮助应对压力、焦虑或情绪波动。


体式是瑜伽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忽视瑜伽经典和哲学,就无法全面理解其“身心合一”的真正意义。正如艾扬格大师(B.K.S. Iyengar)所言,瑜伽不仅是练习身体,而是通过身体探索心灵。如果我们仅停留在体式层面,就失去了瑜伽真正的价值。



7
克服恐惧,勇于突破:从限制中看到潜力

“恐惧是心灵的自设障碍。”许多人害怕高难度体式,如手倒立(Adho Mukha Vrksasana)。通过教师的耐心指导与保护措施,学员可以逐步建立信心,最终超越身体和心理的局限。


手倒立(Adho Mukha Vrksasana)


在一次次的突破中,学员会发现恐惧往往是练习的起点,而非障碍。正如李小龙在挑战好莱坞种族偏见时展现的勇气,瑜伽的练习也让我们更坚韧、更自信。


恐惧也是一种执着,而正面恐惧才能从中解脱出来。帕坦伽利的《瑜伽经》教导我们在精进与不执中保持平衡,才能深入身心,洞察奥秘。



8
活在当下,练习觉知:瑜伽的真正意义


李小龙说:"Flow in the living moment. We are always in a process of becoming and nothing is fixed.

“在当下的生命中流动。我们始终处于‘成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


这与瑜伽的理念高度契合,尤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注当下(Pratyahara 和 Dharana)


瑜伽教导我们通过控制感官和集中注意力来培养对当下的觉知,而不是执着于过去或未来。这与“在当下的生命中流动”的思想一致。李小龙的这句话提醒人们接受当前的状态,顺应生命的流动,而不是抗拒或试图控制它。


2.变化的本质(Impermanence)


瑜伽哲学中强调“无常”,认为世界的本质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正如《瑜伽经》中提到,通过练习,我们能够平静地接受变化,适应生活中的起伏。这与“我们始终处于‘成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思想相呼应。


3. 灵活适应(Aparigraha 和 Vairagya)


瑜伽提倡放下执念,不执着于固定的观念和形式。这种灵活的态度与李小龙强调“没有固定系统”“在生活的流动中适应”的理念如出一辙。


4. 身心统一(Integration of Mind and Body)


瑜伽体式和冥想的核心在于将身体的动态变化与内心的觉知结合起来。这种对内外平衡的追求正是“流动”的体现,让练习者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稳定的内心状态。



李小龙的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武术或哲学,也为瑜伽练习者提供了启发:拥抱变化,专注当下,用开放的心态和灵活的行动去应对生命的每一刻。



9
结合当代学科:用科学视角深化瑜伽实践


李小龙用科学重新审视武术,瑜伽也需要借助现代学科来验证其有效性。例如,研究表明,瑜伽的冥想练习能够通过调节副交感神经系统来降低血压,改善失眠问题。


通过解剖学的角度理解体式,不仅能让练习更加安全,还能帮助解决许多慢性疼痛问题。瑜伽教师可以将这些科学依据融入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可靠的实践动机。


艾扬格大师及其子女和弟子等,与现代医学、解剖学和心理学等现代学科深度结合,才能为瑜伽带来现代性,才能让瑜伽适用于所有人,成为风靡全球的健康生活方式。



10
全球视野与交流:从多元文化中汲取力量


李小龙不仅学习传统武术,还融合了西方拳击与击剑的技巧。同样,瑜伽的进步也离不开跨文化的交流。例如,将日本禅修的专注与印度瑜伽的呼吸法相结合,能为学员带来更丰富的体验。


现代的国际瑜伽大会和互联网媒体等为全球瑜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这种融合不仅让瑜伽更具活力,也让它成为跨文化理解的桥梁。



他对专注、突破与哲学的洞察,为现代瑜伽群体提供了深远的启示。通过专注于基础、研习哲学、突破形式和流派的局限,同时结合科学视角与全球视野,瑜伽将不仅仅是一种身体训练,而是一种让我们回归自我、与世界连接的生活哲学。


namaste.


点个 赞 / 在看 让我们知道

点 分享 与更多朋友一起分享叭


YogaMala
致力于提供优秀的瑜伽视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