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看点丨卵泡长大但不排卵,要警惕这种病!

健康   2024-12-27 17:32   北京  

摘要




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teinized unruptured follicle syndrome,LUFS)是指正常月经周期或促排卵周期中卵巢有卵泡发育,但到排卵期促黄体生成素(LH)峰后卵泡不破裂、卵细胞未排出,而颗粒细胞已发生黄素化,形成黄体,分泌孕激素,卵泡维持存在数天的一种现象。当此现象反复多次出现,多引起不孕,是女性排卵障碍性不孕的原因之一,也是无排卵性月经的一种特殊类型。

 

作者:叶君辉 主治医师

医院:青岛市即墨区中医医院





一、发病机制



LUFS在1975年由Jewele-wicz首次报道,1978年Marik首次在腹腔镜下观察证实LUFS的存在。LUFS在正常育龄期女性中的发生率为5%~10%,在不孕症女性中可高达25%[1,2]


LUFS相关的致病原因较复杂,确切发病机制尚未统一。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主要有内分泌因素、机械性因素、医源性因素和精神心理因素。

1、内分泌调控异常
LH分泌异常或LH受体缺陷
LH峰是触发卵泡成熟和排卵的关键。LH峰过早出现,或者峰值不够,都可能会造成LUFS 的发生。

孕酮和孕激素受体异常
孕酮通过孕激素受体调节卵泡破裂,进而诱发排卵,孕酮及其受体对卵泡破裂必不可少。

高泌乳素血症
泌乳素(PRL)在体内以多种形式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目前已在多种哺乳动物中证实其可影响卵泡发育、性激素合成、排卵及黄体功能。血中PPR过高可抑制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从而抑制垂体分泌LH,致使排卵障碍。

卵泡颗粒细胞上也存在PRL受体,低浓度PRL可促进成熟卵泡合成孕激素,但高浓度PRL会直接抑制卵巢颗粒细胞对促性腺激素(Gn)的反应,导致血清中雌孕激素水平低下。PRL还可通过抑制LH介导的间质-卵泡膜细胞雄激素合成和黄体功能,间接使孕酮分泌减少,从而使一系列酶合成不足,无法形成排卵孔而导致LUFS。

卵巢局部调控因子分泌异常
除了Gn外,卵巢内多种因子的局部作用也对正常排卵过程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前列腺素是维持排卵的重要成分,可激活前列腺素受体导致溶酶体酶释放,最终基底膜降解,卵泡破裂。

2、盆腔机械因素
因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症、卵巢手术后盆腔组织粘连、增厚等形态学变化,包裹卵巢,导致排卵时即使成熟卵泡可形成排卵孔,但被纤维素性粘连带包裹封堵,卵子无法排出到卵巢外。这种情况称为机械性未破裂卵泡综合征。

3、医源性因素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NSAIDs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而具有抗炎、止痛、退热、消肿的作用,但同时也会影响排卵。

促排卵药物和扳机时机
辅助生殖技术过程中使用的口服促排卵药物也可能对排卵产生影响,如应用氯米芬促排卵可增加LUFS发生风险。HCG扳机诱发排卵的时机不当也可能导致医源性LUFS。卵泡径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卵泡成熟度,临床上一般认为当卵泡直径达18 mm时卵泡成熟,可以进行HCG 扳机。当卵泡直径过小时出现早发LH峰,或提早注射HCG扳机,均可能增加LUFS的风险[2]

4、精神因素
不孕女性常有焦虑不安、紧张、敏感等情绪反应,精神因素和应激压力可导致患者血中PRL升高,进而降低LH受体的数量,使卵泡对LH敏感性降低,导致LUFS[4]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LUFS患者的临床特点为月经周期及经期规则,有正常的周期性变化的宫颈黏液,基础体温双相和排卵后孕酮水平升高,子宫内膜活检呈分泌期改变,但卵泡未破裂,卵细胞未排出而在原位黄素化后形成黄体等一系列酷似正常排卵周期的征象。


LUFS的临床表现隐匿,故其导致的不孕症容易被忽视或误诊为“不明原因不孕症”。LUFS的病因相对复杂,临床研究较少,尚缺乏较统一的诊断标准[4]。临床常用超声监测诊断LUFS。

在超声监测卵泡过程中,到围排卵期,超声未见卵泡消失或皱缩,卵泡持续存在或长大,卵泡内出现点状或网格样、囊实样中强回声,子宫内膜逐渐向分泌期改变,黄体中期孕酮(P)>5 ng/ml,宫颈黏液显示黄体期改变,且基础体温(BBT)出现高温相。以上情况反复发生3个周期及以上,即确诊为LUFS。

根据超声下卵泡发育的影像,LUFS分为以下三型[1]
(1)小卵泡型:卵泡虽有生长,最大直径≤17 mm,围排卵期无排卵迹象,卵泡仍存在并原位黄素化,边界模糊,透声差。

(2)滞留型:卵泡最大直径在18~24 mm之间,36~48小时卵泡不破裂,体积不变,囊泡壁渐渐增厚,2~4天内卵泡内充满大量强光点,然后逐渐吸收至消失。

(3)大卵泡型:卵泡最大直径在18~24 mm之间,36~48小时卵泡不破裂且明显长大,直径≥31 mm,在整个月经后半周期中持续存在,内部回声由无回声逐渐变成少许细弱光点或网格状或囊实性回声。 





三、鉴别诊断



1、正常黄体或黄体血肿、黄体囊肿

正常排卵为卵泡膜血管破裂,导致出血,形成血体,血体进一步发展为黄体,正常黄体直径10~20 mm。若出血多,血液在卵泡或黄体腔内聚集,则形成黄体血肿,血肿被吸收后可形成黄体囊肿。黄体血肿常为单侧,一般直径为40~100 mm。超声下黄体血肿包膜较厚,内壁粗糙,囊内多呈杂乱不均质低回声或呈细网状、粗网状结构,与LUFS非常相似。

鉴别要点:正常黄体或黄体血肿是排卵后形成的,卵泡明显缩小或消失后又增大;而LUFS无排卵迹象,卵泡迅速增大,无缩小。在围排卵期每日监测超声有助于区别,但在LH峰后偶尔做一次超声并不能区别LUFS与黄体囊肿。

2、卵泡囊肿
若卵泡在发育过程中闭锁或不破裂,使卵泡液积聚,导致卵泡扩张,大于25 mm则称卵泡囊肿,也称滤泡囊肿,常为单发,亦可为多发,囊壁平滑有光泽,壁薄而透明,囊腔内充满清澈或草黄色水样液体,一般直径25~30 mm,偶可达50~60 mm。超声检查显示一侧卵巢内探及圆形或类圆形囊性暗区,壁薄光滑,内透声好。结合BBT、宫颈黏液、血清雌激素、LH峰等无排卵后变化可鉴别,部分患者伴有本次月经紊乱。

3、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子宫内膜组织异位到卵巢上,随卵巢激素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导致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囊肿形成。其与LUFS的超声鉴别要点是,前者回声偏低,囊内为密集细点状回声,与月经周期变化无关;后者多为絮状、点状、团状高回声,可在月经干净后复查超声,一般在1~3个月后可自行消失。





四、治疗



由于LUFS的发生原因及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无法进行针对性治疗,应视具体情况及有无高危因素进行适当处理。中西医结合治疗是目前较为热门的研究方向,多为中药方配合西药或针灸配合西药对LUFS患者进行治疗。


1、中医治疗
中医无针对LUFS的具体阐述,根据LUFS的临床特点可以参考为“不孕”的范畴,多以针灸、耳穴、穴位埋线、中药外敷或针药联合的形式治疗,其中针灸治疗LUFS选穴注重调理冲任、调肾、肝、脾,并凸显辨证论治[5]

2、西医治疗
期待疗法
对于第一次发现LUFS的患者,由于残留的黄素化囊肿可在下次月经来潮后自然消失,可暂不予治疗或给予短效避孕药口服,采取超声下连续观察直至LUFS消失。

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氯米芬、来曲唑、HMG等促卵泡生长,在卵泡成熟后适时应用HCG、GnRH-a等药物或腔内理疗、跳绳等方法促使卵泡排出,并在排卵后给予黄体支持。

超声引导下卵泡穿刺术加人工授精或指导同房
该方法定位准确,简单有效,妊娠率高,但为有创操作,在施行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损伤周围脏器及腹腔出血。

腹腔镜手术治疗
腹腔镜手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局部机械性因素所致LUFS的一种较为普及的方法,术后疗效明显。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
对于难治性的LUFS患者,以上治疗均无效时,可以考虑IVF-ET。


参考文献(向上滑动查看全部)
1. 连方. 中西医结合生殖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2. 李松,徐艳文. 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的高危因素和临床处理[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1, 4(37): 431-434.   
3. 焦亚男, 蔡平平. 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中西医诊疗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 9(39): 1148-1151.   
4. 廖思睿, 徐艳文. 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的规范化诊治[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3, 11(39): 819-820. 
5. 杨一冰, 蓝家富. 黄素化未破裂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诊疗进展[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3, 10(33): 67-71.
声明:本文为作者原创投稿并授权发布,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需转载请留言获取授权,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投稿邮箱:fcktougao@126.com

APP下载、微信医生群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了解具体详情

如有会议直播/学术报道

商务合作/原创投稿等需求

请联系我们

业务合作:段老师 18612983124

原创投稿:fcktougao@126.com

座机号码:010-56291763

妇产科在线
面向妇产科医院、专家、医师,提供专业信息传播服务的专业学术门户网站。致力于为中国的妇产科医生提供一个开放,自由和专业的网络交流、学习平台,以推动我国妇产科医学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