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进展丨I期高-中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LVSI采用“二分层”还是“三分层”?

健康   2024-12-30 17:39   北京  

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预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在2023年FIGO分期系统中,LVSI的不同程度被纳入子宫内膜癌分期的决定因素。本期和大家分享2024年10月7日发表于Int J Gynecol Cancer的一项回顾性多中心研究,评估LVSI在FIGO 2009 I期子宫内膜样腺癌(EEC)患者中的肿瘤学结果。



作者:李娜 刘思忱 马溪瑶

单位: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


一、研究目的


评估LVSI程度与FIGO 2009 I期(淋巴结阴性)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肿瘤学结局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2年至2019年间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和挪威镭医院/奥斯陆大学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FIGO 2009 I期EEC患者。根据WHO标准,LVSI按照三分层法划分为无、局灶性LVSI(<5个血管淋巴管受累)和广泛性LVSI(≥5个血管淋巴管受累)。


纳入标准:初诊子宫内膜癌、接受手术治疗(子宫切除及淋巴结评估)、术后诊断FIGO 2009 I期(组织学确诊淋巴结阴性)子宫内膜样腺癌(EEC)患者。

排除标准:淋巴结阳性、淋巴结评估不完整、存在淋巴结孤立肿瘤细胞、腹腔细胞学阳性或同时合并卵巢肿瘤。

三、研究结果


患者分布:共纳入1555例FIGO 2009 I期EEC患者,其中1371例(88.2%)无LVSI,119例(7.7%)伴有局灶性LVSI,65例(4.2%)有广泛性LVSI。


临床病理特征不同程度LVSI的患者在年龄、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接受辅助治疗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表1. 纳入病例的基线特征


术后辅助治疗:323例(20.8%)患者接受了辅助治疗,其中184例(13.4%)接受了阴道内近距离放疗,41例(1.7%)接受了化疗。

生存分析
中位随访时间为61.5个月,174例患者出现疾病复发或死亡。5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在伴有不同程度LVSI的患者间具有显著差异。患者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无LVSI者为90.7%,局灶性LVSI者为70.5%,广泛性LVSI者为68.7%(P<0.001)。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无LVSI患者为95.4%,局灶性LVSI患者为82.2%,广泛性LVSI患者为76.5%(P<0.001)。

图1. 患者无进展生存率的KM曲线。

在单变量分析中,与无LVSI患者相⽐,局灶性或广泛性LVSI患者的疾病复发或死亡的⻛险⽐(HR)分别为2.80(95%CI 2.39~3.27)和3.13(95%CI 2.58~3.79)。

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与局灶性LVSI患者相⽐,广泛性LVSI患者疾病复发或死亡的调整HR为1.18(95%CI 1.00~1.39)(P=0.049)。

表2. 淋巴结阴性的FIGO 2009 I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


亚组分析
对伴有肌层浸润的G1或G2的EEC患者进行了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伴有不同程度LVSI的EEC患者5年无进展生存率,无LVSI者为87.3%,局灶性LVSI者为65.2%,广泛性LVSI者为68.0%。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与无LVSI者相比,局灶性LVSI患者的HR为2.44(95%CI 1.94~3.08),广泛性LVSI患者的HR为2.24(95%CI 1.68~2.99)。与局灶性LVSI患者相比,广泛性LVSI患者的HR为0.92(95%CI 0.87~0.97)

5年总生存率,无LVSI的患者为93.3%(95%CI 90.3%~95.4%),局灶性LVSI者为79.6%(95%CI 68.6%~87.1%),广泛性LVSI者为79.4%(95%CI 62.8%~89.2%)。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与无LVSI者相比,局灶性或广泛性LVSI患者的HR分别为2.05(95%CI 1.90~2.22)2.19(95%CI 1.60~3.00)。与局灶性LVSI患者相比,广泛性LVSI患者的HR为1.07(95%CI 0.72~1.58)

图2. G1/G2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无进展生存率的Kaplan-Meier曲线。


三、研究结论


  • 局灶性和广泛性LVSI提示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值得注意的是,局灶性LVSI与无LVSI患者的预后结局具有显著差异,因此,不应将二者合并为同一类别。


  • 伴有肌层浸润的G1或G2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局灶性LVSI和广泛性LVSI患者无显著生存差异。


点评


2025 NCCN指南子宫内膜癌仍然采用2009 FIGO分期,LVSI的三分层法是否能够更加“精准”反映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预后值得进一步探索。期待结合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来更加全面地理解LVSI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Christian Dagher, Pernille Bjerre Trent, Rofieda Alwaqfi, et al. Oncologic outcomes based on 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 in node-negative FIGO 2009 stage I endometrioid endometrial adenocarcinoma: a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t J Gynecol Cancer. 2024 Oct 7;34 (10): 1485-1492.

专家简介

 

李娜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南开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妇瘤科副主任医师,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医学博士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妇科分会青年委员、天津市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青年委员、天津市医师学会青春医学分会委员、天津市整合医学学会机器人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GOCM杂志青年编委

2021年获“思辨卓行”辩论赛全国二等奖、2022年获北区妇科创造营津鲁赛区宫颈癌组二等奖

科研主攻:宫颈癌筛查、早期诊断及发病机制研究,以及女性生育力保护。主持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天津市卫生健康科技面上项目1项、人类发育与生殖调控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2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多篇。


 

刘思忱

南开大学临床医学(5+3一体化)研究生在读。


 

马溪遥 

天津医科大学全日制在读研究生,专业方向是妇科肿瘤。


相关链接

前沿进展丨Lancet Oncol:年龄是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吗?

前沿进展丨采用一步核酸扩增技术,宫颈癌术中检测SLN可行吗?

前沿进展丨伴有孤立肿瘤细胞的低危子宫内膜癌患者,治还是不治?

前沿进展丨SENECA研究: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是否可预测淋巴结状态?指导手术方案决策?

前沿进展丨子宫内膜癌FIGO 2023新分期,预后价值更胜一筹?

前沿进展丨AtTEnd研究:晚期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治疗新选择——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化疗


声明:本文为作者原创投稿并授权发布,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凡署名原创的文章版权属【妇产科在线】和专家本人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如需转载请留言获取授权,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投稿邮箱:fcktougao@126.com

APP下载、微信医生群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了解具体详情

如有会议直播/学术报道

商务合作/原创投稿等需求

请联系我们

业务合作:段老师 18612983124

原创投稿:fcktougao@126.com

座机号码:010-56291763

妇产科在线
面向妇产科医院、专家、医师,提供专业信息传播服务的专业学术门户网站。致力于为中国的妇产科医生提供一个开放,自由和专业的网络交流、学习平台,以推动我国妇产科医学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