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妇产科年鉴丨陈继明教授:妇科单孔腹腔镜手术的理念创新与程序优化

健康   2025-01-04 17:31   北京  



单孔腹腔镜手术主要分为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及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TU-LESS),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美容效果佳等优势,被广泛用于妇科良恶性疾病的诊治。但是其存在操作困难、学习曲线久等缺点,因此临床医生不断提出新的观点理念,探索新的手术模式,并进行相应的手术程序优化,以解决目前妇科单孔腹腔镜手术面临的难题。


值此岁末之际,妇产科在线有幸邀请到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陈继明教授为大家阐述妇科单孔腹腔镜手术的理念创新、路径优化、技术优化、程序优化等内容,以期对妇科单孔腹腔镜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有所裨益。


一、妇科单孔腹腔镜手术

的发展概况


1969年,Clifford Wheeless通过脐部切口置入腹腔镜,利用活检钳钳夹输卵管电凝结扎,这是临床首例报道的单孔腹腔镜手术。1981年,Tarasconi等首次报道经脐单孔腹腔镜双侧输卵管切除。由于当时受到多种条件的约束,单孔腹腔镜技术发展较为缓慢。近年来,随着临床操作技术的提高,医疗器械的改进,单孔腹腔镜入路平台的完善,单孔腹腔镜技术已被广泛用于妇科良性疾病的诊治,也逐渐被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手术。


2011年刘木彪首次报道了国内第一例单孔腹腔镜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2020年徐敬云报道单孔腹股沟淋巴结清扫在阴道癌治疗中的应用,2021年黄晓斌报道16例单孔腹腔镜盆腔淋巴结切除联合阴式广泛子宫切除术治疗宫颈癌。至此,单孔腹腔镜手术与传统腹腔镜手术范围逐渐近乎一致。2021年LEE等回顾性分析机器人单孔子宫肌瘤剥除术,证实该项技术的临床安全性与有效性。有理由相信单孔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结合在临床上将会有着更好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二、妇科单孔腹腔镜手术

理念创新


1、脐孔解剖结构的认识及脐孔美学原理的应用

脐是腹前壁位于腹白线下缘的凹陷褶皱处,在腹壁上脐孔处组织结构最为薄弱,解剖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腱划及后鞘和壁层腹膜,利于操作器械灵活运动。脐孔相对于腹壁其他位置血管神经更少,位于腹腔中部,通过影像设备观察盆腹腔较为方便,且较其他路径如阴道等有着更低的感染风险,因此通常作为腔镜手术入路途径之一。脐孔作为人体天然存在的疤痕,其切口愈合与脐孔原有的褶皱相融合,隐蔽性好,美学效果更佳,受女性患者青睐,因此是妇科单孔腹腔镜最常见的入路。

肚脐的形态多种多样,但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分类方法是依据Craig等的研究,将脐分成五型:T型、卵圆型、垂直型、水平型及扭曲型。其中T型、垂直型的脐在美学吸引力上得分最高,T型脐的脐窝大小适中、深度充分、脐檐突出、脐沟朝下;垂直型脐的脐窝呈垂直的窄缝,脐檐不明显,脐沟向下。因此,当医生实施脐整形术时,首先应忠于脐孔原来的样子,尽可能恢复脐部原型,其次还要考虑到大小适当,有一定的深度,脐孔周围稍突起,当然手术的瘢痕也应隐蔽在脐窝内。

虽然单孔腹腔镜妇科手术术后脐整形的方式各有千秋,但脐整形术追求的目标始终未变,通过隐藏的脐部切口来达到经脐单孔腹腔镜的绝对无痕及美容效果,在减少脐部切口并发症的同时遵循脐孔的美学原理,还原脐孔天然的凹陷美。脐孔美学原理的提出、应用也是单孔腹腔镜不断完善的过程,相信通过不断的创新与实践一定会让单孔手术真正实现其本身的价值及意义,也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单孔的真谛不仅仅微创,更在于美观。

2、微型切口单孔腹腔镜妇科手术理念
与多孔腹腔镜0.5~1 cm的切口相对比,传统单孔腹腔镜需要在脐部纵行切开15~30 mm,超过脐轮位置,破坏了原有脐孔形态,留下不可还原的体表疤痕,而且增加脐孔处切口疝、切口裂开感染的风险。为了达到更好的治愈、美容效果以及较低的并发症风险,临床工作者积极探寻更小切口的可行性。2018年陈继明等创新性提出5 mm微切口的新理念,应用于全子宫切除并取得成功。其在传统单孔腹腔镜的基础上,脐孔切口缩小至5 mm,使切口完全局限于脐孔内,手术结束后进行脐整形术,恢复脐孔原有自然凹陷状态,术后切口与脐孔处褶皱完全融合,做到真正“无痕”。

3、间隙解剖理念在妇科单孔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盆壁筋膜与盆脏筋膜之间,或相邻的盆脏筋膜之间形成多个潜在的盆筋膜间隙,间隙内充满脂肪组织,并有血管、神经通过。其主要包括耻骨后隙、骨盆直肠间隙、膀胱侧间隙,直肠侧间隙、膀胱宫颈阴道间隙、直肠后间隙等。间隙解剖理念在单孔腹腔镜妇科手术中的应用逐渐深入人心,尤其在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和盆腔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症时优势明显。

2022年秦真岳等报道单孔技术用于盆腔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虽然手术难度较大,术中所需时间较久,但是术后复发率低,术后恢复时间短,安全性有效性仍需大量样本证实。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该团队正式提出单孔腹腔镜盆腔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症切除术的间隙解剖理念,进一步完善了手术策略,优化了手术程序,从而大大降低单孔腹腔镜盆腔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症切除术的难度,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安全性


三、妇科单孔腹腔镜手术

入路优化与技术优化


1、妇科单孔腹腔镜手术入路优化

(1)V-NOTES  

经阴道自然孔道内镜手术(V-NOTES)指通过女性阴道作为手术切口入路(通常为阴道后穹窿),使用常规的腹腔镜镜头及器械完成的手术操作。该手术方式是较新的领域,也是当今妇科微创手术较为热门的手术方式之一。其相对于其他腹腔镜手术有以下优势。


① V-NOTES切口位于阴道内,避免体表伤口的产生,实现真正体表无疤痕,降低术后疼痛指数,且避免切口疝等并发症形成。

② 阴道后穹隆的切口大,且阴道的延展性较好,具有较大的手术操作空间,减少器械的相互干扰,且利于病灶取出。

③ 与传统阴式手术相比,V-NOTES可清晰地观察整个盆腔,使手术直视化,降低了手术难度。

④ 与经腹手术相比,该手术方式所需麻醉剂量少,降低麻醉深度及风险,减少麻醉后不良反应的产生。


2012年Ahn KH、Su H等对26例妇科良性疾病患者采用V-NOTES治疗,主要包括输卵管结扎、切除、复通,卵巢囊肿剥除、切除,子宫切除,手术均顺利,且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最先证实该手术方式在妇科良性疾病应用的可行性。2018年王延洲报道早期子宫内膜癌V-NOTES治疗,且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


2022年Lu Huang回顾分析该团队3年间1147例接受V-NOTES的患者,主要包括附件手术、子宫肌瘤剥除、盆底重建及恶性肿瘤手术,其中38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以感染、血肿、伤口愈合不良为主,证实其对大多数妇科手术的安全可行性。该手术方式虽然无法完全替代腹腔镜手术,但是在临床为大家提供一种新的选择,有关其远期潜在风险及获益程度仍需多中心、大量本数据证实。


(2)经腹壁瘢痕入路
经腹壁瘢痕入路是近几年单孔腹腔镜手术新的观念之一。对于临床已有腹壁瘢痕的患者,在原有瘢痕处取1~1.5 cm切口作为手术路径,置入单孔平台。该手术方式最大的优势可以借助其他器械将盆腔部分器官如卵巢、输卵管提至切口之之外,达到类似“开腹”效果,且对于子宫肌瘤手术,术者可通过手指触觉更好地识别、剥除较小肌瘤。较经脐单孔手术,该手术方式经原有腹壁陈旧性瘢痕,避免新的切口产生,且脐部整形术难度较大,降低出现脐部红肿、渗水等并发症的可能。

2021年秦真岳汇报了经腹壁瘢痕入路单孔腹腔镜下双侧输卵管端端吻合术案例,手术过程中配合举宫器,提拉输卵管至体外,直视下做到精确缝合,整个过程顺利且无不良反应。2022年Tang等汇报经腹壁瘢痕单孔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案例,根据肌瘤的位置,采取不同高度的切口,手术均取得成功,证实其在子宫良性手术中的可行性。

不过,该手术入路方式也存在如下弊端。
① 剖宫产瘢痕距离子宫较近,腹腔镜器械操作空间较小,手术难度较大。
② 瘢痕处位置较低靠近膀胱,手术时容易损伤膀胱,因此在分离的过程中注意解剖结构,避免误伤。
③ 患者通常有盆腔手术史,粘连时有发生,存在肠管粘于腹壁的可能,增加了手术风险及术中更换手术方式的几率。因此进腹时注意分层,避免造成肠管及周围脏器的损伤。

(3)腹膜外间隙入路
腹膜外间隙位于横筋膜与腹膜之间,含有一层厚度不等的组织,其中含有脂肪和结缔组织,包括腹膜后间隙、腹膜前间隙、耻骨后间隙及腹股沟后间隙。与经腹手术相比,该种手术入路方式具有不受肠管影响、术后粘连少、适合肥胖患者等优势。该种术式首先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具有不受手术体位影响、术中更便捷、术野暴露效果佳、可以切除更多高水平层次淋巴结等优点,且术后并发症不增加。因其优势明显,后逐渐应用于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骶棘韧带解剖、骶骨固定术等。

随着单孔腹腔镜技术成熟,临床工作者尝试将此入路途径与单孔相结合。2018年徐敬云将此技术应用于早期阴道癌的腹股沟淋巴结清扫,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并发症、淋巴清扫与传统腹腔镜无明显差异,但术后美容效果与患者满意度明显更优。2021年康旻报道子宫内膜癌及宫颈癌患者经脐腹膜后间隙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盆腔淋巴结、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其术后疼痛评分及淋巴囊肿发生率较多孔腹腔镜、开腹手术低,证实其安全有效性。

单孔腹膜外间隙入路除了在恶性肿瘤淋巴结清扫中应用,在骶骨固定术、骶棘韧带悬吊术中也有着不错的效果,术后患者质量生活评分取得明显改善。

2、妇科单孔腹腔镜手术的技术优化
传统多孔腹腔镜通过各个切口进入腹腔,较容易形成操作三角;而单孔腹腔镜所有的器械需从脐部较小的切口近乎平行进入,器械和镜头相互碰撞,难以形成操作三角,这被称为“筷子效应”。而且大多数妇科手术需要进行复杂的打结、缝合,这对于术者是一项难度不小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临床工作者总结了以下几点技术优化,以达到更好的临床效益。

(1)交叉手法
单孔腹腔镜手术时,器械从与外科医生同一侧的通道进入,左手器械主要用于提升和暴露,右手器械主要用于组织分离和解剖,左手器械围绕右手器械做圆周运动。整个手术过程为左右两个器械在脐部周围交叉完成,因此这种技术称为“交叉手法”。交叉手法首先由Norihiko Ishikawa提出,应用于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取得不错的临床效果。交叉手法在克服“筷子效应”的同时,也存在手术过程中双手碰撞、难以操作器械等弊端,而且对于一些精细操作如阴道残端缝合,也是很大的挑战。

(2)“筷子技术”
为了快速完成复杂手术,更好地进行精细操作,“筷子技术”应运而生。该方法灵感来自于亚洲人使用筷子,将单孔腹腔镜手术中单个支点变为双支点,更有利于精细操作。手术过程中,将操作器械尽量从单孔腹腔镜平台中密封盖的两个通道进入,增加器械之间距离,将10 mm腹腔镜的镜头放在两个操作器械之间,利用器械尽量向外布局形成的空间,可以在镜头与两个操作器械尖端形成手术三角,利于手术操作。这种操作方式首先由王延洲等提出,且在宫颈癌手术及全子宫切除手术应用,证明安全可行。

(3)缝合技巧优化
由于单孔腹腔镜的“筷子效应”及直线视野、画面立体感稳定性较差,使其较传统腔镜手术的镜下打结及缝合更加困难。为了解决该类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① 选择免打结的倒刺线,可以解决单孔镜下打结松动、困难的问题;
② 使用关节连动杆器械和直器械配合进行缝合、打结;
③ 使用预先滑结抽紧方法;
④ 对于全子宫切除的阴道残端缝合,可以经阴道进行缝合;
⑤ 腔内带腕关节自动归位的持针器;
⑥ 术中可以放置举宫器,协助暴露;
⑦ 为了降低术中缝合难度,可以联合应用棒球式缝合法、“8”字缝合法、连续缝合法等多种缝合方式,灵活应用,必要时单手操作解决“筷子效应”,达到最佳缝合效果。

针对子宫肌瘤手术的缝合难题,陈继明团队以子宫纵向切口为例,总结归纳了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前后壁子宫肌瘤分别采用连续缝合与棒球式缝合的缝合口诀技巧。若选择单纯连续缝合,前壁肌瘤:正针正缝;后壁肌瘤:正针反缝。若选择棒球式缝合,前壁肌瘤:左缘正针正缝,右缘反针反缝;后壁肌瘤:左缘倒针正缝,右缘正针反缝。

特别是在进行子宫后壁肌瘤手术缝合时,采用举宫杯或其他辅助方式尽量抬起子宫,尽量获得操作空间,可极大限度降低操作难度,缩短手术时间。灵活应用技巧口诀,合理综合应用各种缝合方式与技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缝合技能,更大限度提高缝合效率。

单孔腹腔镜手术大部分经脐部,其重建的难度远大于破坏,为了恢复脐部正常解剖层次和形态,避免出现脐部切口并发症,临床医生不断摸索设计简便可行的脐部缝合技巧。郑莹团队提出“定锚法”用于脐部整形,保证脐孔修复完美的同时,无切口疝等并发症的产生。近期任玉环等提出Sturmdorf缝合法,使得脐部缝合更加简单易学,伤口隐蔽性好,无远期并发症。虽然目前脐部切口的缝合并无统一标准的模式,可依据术者习惯采用不同的缝合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4)辅助技巧应用
辅助技巧的应用目的在于协助暴露,降低手术难度。单孔腹腔镜手术过程中存在视野暴露困难,器械相互打架等困难,为了解决难题,协助暴露,临床衍变了诸多辅助技巧。自制PORT入路,将腹腔镜头位于中间,操作器械位于两侧便于形成操作三角;使用弯曲、带有活动关节或加长的操作器械,克服器械过短、器械前方相互碰撞的难题;通过举宫器械调整位置,方便病灶更好暴露。李晓红将举宫器械联合单孔腹腔镜在子宫肌瘤病灶切除术中应用,发现其在充分暴露的同时,对患者机体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针对临床较大病灶,如超过10 cm的卵巢囊肿,为了降低手术难度、减少囊肿破裂对伤口污染,庄良武等提出在脐单孔腹腔镜手术的同时,左下腹增加5 mm切口,辅助暴露视野,形成操作三角,使得操作更加简单,便于病灶取出。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相比,其术后疼痛评分、腹壁美容评分、胃肠道恢复时间、囊肿破裂率、术后卵巢功能均更加满意,证实该改良单孔腹腔镜技术的安全有效性。


四、妇科单孔腹腔镜手术

的程序优化


单孔腹腔镜通过脐孔或自然腔道入路盆腔,寻找并切除病灶,进行缝合。手术操作困难及入路构建是目前单孔手术存在的主要难点。由于“筷子效应”及“同轴平行”的存在,手术过程存在不小的困难。目前单孔腹腔镜手术程序较为复杂及繁琐,因此优化程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降低手术操作难度,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和并发症,促进术后伤口恢复,临床医生积极探索改进,近些年新的操作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其中单孔腹腔镜镜下联合体外操作模式因其巧妙结合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优点于一身,逐渐映入人们视野。其可像传统开腹手术在直视下对病灶进行切、割、缝等精细操作,降低手术难度的同时减少患者伤口,达到较好的美容效果。引入联合操作模式,可以优化手术程序。首先在腹腔镜下进行全面探查,确认操作部分、范围后转为体外操作模式,并尽可能在体外模式下完成手术操作。对于无法体外操作的部分,可再次转为镜下操作。最后使用腹腔镜探查,对腹腔进行止血、冲洗等操作。


单孔腹腔镜手术镜下联合体外操作模式的产生,可有效规避传统妇科单孔腹腔镜手术的难点与不足,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手术效率,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尚需不断拓展手术适应证。已证实该种操作模式用于良性妇科疾病的治疗是安全可行的,而且相对较优。有医生将此模式应用于卵巢交界性肿瘤的全面分期手术或卵巢恶性肿瘤的不完全分期手术,但是样本量较少,其远期安全性有效性依然需要进一步证实。


五、总结及展望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及患者对微创和美容的追求,妇科疾病的手术治疗方式正发生着改变。近年来腹腔镜技术已在大多数妇科疾病的诊治中得到广泛应用,单孔腹腔镜技术是对手术微创化的进一步探索,目前在妇科疾病的诊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尽管单孔腹腔镜技术存在操作难度大、设备要求高、适用范围相对较小等缺点,但妇产科同仁仍在不断更新理念,优化程序,探索新技术,锤炼新技巧。


随着器械持续改进,临床操作技能逐渐提高,单孔腹腔镜技术日益成熟,其发展空间巨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临床工作者仍在不断探索,不断寻求新的理念创新及手术程序优化,妇科单孔腹腔镜手术局限性、操作难度较大、学习曲线长等缺陷终将会被逐渐解决,必定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降低患者疾病治疗的痛苦,并最终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专家简介

陈继明 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科副主任兼病区主任

(↓↓↓向下滑动查看完整介绍)


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妇产科学专业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南京医科大学常州临床医学院妇产科学教研室主任

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科副主任兼病区主任

江苏省常州市妇科质控中心主任

美国Rutgers University 高级访问学者

世界华人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华出版促进会医学出版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功能修复分会副主任委员

国际微无创医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更年期与妇科内分泌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妇科微创技术推广组副组长

世界内镜医师协会妇科内镜协会江苏省专家委员会副会长

江苏省老年医学学会妇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肿瘤学组副组长

“江苏省妇幼健康重点人才”、 青海省“千人计划高端创新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中国计划生育与妇产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国感染控制杂志》编委、《中华腔镜外科杂志》通讯编委、《手术电子杂志》优秀编委、《Chinese Herb Medicine》(IF 4.2)青年编委等;第九届中国妇产科网手术视频比赛全国总冠军(2021);国际鹰蛇奖妇科内镜领袖奖获得者(2023)。

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近60篇,主编/副主编/参编专著近20部,执笔/参与指南/共识15项,以第一完成人获江苏省老年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江苏省医学医学新技术引进奖等医学奖项共8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曾获全国手术或演讲比赛冠/亚/季军等奖项50余项/次。第九届中国妇产科网手术视频比赛全国总冠军(2021)、第八届中国妇产科网手术视频比赛全国亚军(2020)、第十一届子宫内膜异位症规范化手术大赛全国季军(2019)、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COGA)全国优秀壁报一等奖(2020)等,带领团队荣获《中华妇产科杂志》主办的“非凡妙手”妇科精英团队临床技能全国总决赛第二名(最佳团队奖)(2024)。


声明:本文由妇产科在线独家采编,经专家审阅后发布,未经平台及作者授权谢绝转载。若擅自转载或截取部分文字、视频以及声音的,或盗用改编用于商业用途的,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APP下载、微信医生群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了解具体详情

如有会议直播/学术报道

商务合作/原创投稿等需求

请联系我们

业务合作:段老师 18612983124

原创投稿:fcktougao@126.com

座机号码:010-56291763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2024妇产科在线年终学术盘点专题页

妇产科在线
面向妇产科医院、专家、医师,提供专业信息传播服务的专业学术门户网站。致力于为中国的妇产科医生提供一个开放,自由和专业的网络交流、学习平台,以推动我国妇产科医学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