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代的黄莉,可能怎么也无法想象自己现在穿衣的风格。好像永远是回二那样的灰色,可以随时隐匿。
有人说,这个全能型的校长像水一样,浸润了回二。她则对执行校长说,你们要走在前面,我走后面。从三年教导主任,到十年业务副校长,再到回二八年的集团校长,十多年磨练,她把自己变成一个火车头。
中国教育改革这列火车到底要开向哪里,可能还很少有人看清楚。黄莉说,我们至少应该走在这个世界稍微靠前一点的地方。
1
记者:两次来回二,我们对(观湖校区综合楼)门口那排风车印象很深刻。第一次觉得就是象征,这次仔细看了,原来跟习惯养成有关?
黄莉:确实不是随便挂的。“21天好习惯养成计划”,从阅读、运动到做家务,是小孩子最应该坚持做的。开学制定计划,21天坚持下来,孩子就认领一个风车,写上名字挂起来。接着“90天坚持计划”,评价后再换一批风车。风车成本不高,但象征意义特别好,你每天都在向上,有一种随风自由生长的感觉。
美育应该是教育的最高追求,一步到位的道德,就体现在这些细节。学校每个艺术装置,应该兼具意义和功能。
二十四节气装置
自由阅读空间
地图墙
记者:包括合并新水桥校区后做的改革,卫生间配备厕纸和洗手液,教孩子使用,盥洗台按小孩身高重新设计……
黄莉:学校教育做到最后还是这些细节。细节落实好了,教育自然到位。现在人总强调要给孩子自由,但这种自由不是没有规矩。要是所有人都追求肆无忌惮的自由,反倒不自由。自由应该是在规则意识之下的思想解放。
我们对孩子的行为常规要求特别严格。进学校,衣服一定是要整齐的,衬衣掖在裤子里。我们常说教育均衡,最大的均衡其实是从这些小细节去做。底线严格了,精神空间就自由了。
2
记者:像回二这样的集团校架构,不分本部和分校,既统一集中又相互独立,在国内很少见。它最初是怎样架构起来的?
黄莉:其实我们首先问的是,把这么多不同生态的校区放在一起,怎么把它们带起来。我们抓了三支团队:打破校区壁垒的教研团队;打破学科界限的课程团队;基于共同兴趣的素养团队。
从课堂教学入手,传统课堂教学已无法适应未来孩子的需求。博雅4A课堂打破和再造了课程流程,老师就有空间。
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不是所有老师都能驾驭的。这就先有了打破校区壁垒的教研团队。语文数学一到六年级,再加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一共16支教研团队。不是以校区为主,而是以年级为主。接着是课程团队、素养团队。
其次,执行校长和中层必须下沉到教研团队。一个行政主管带着他的教研组长,再加一个教研专家、一个技术老师。所有评优选先、教工活动都以年级团队为主。这样老师心理上就没有“校区身份”的自我辖制。
记者:这就是回二具有“生长能力”的关键。
黄莉:学校生长能力的关键就是老师的生长能力。我们原有的老师,比如观湖校区,他只针对本校学生群体备课,这些孩子家庭和基础比较好,差孩子就容易关注不到。而农村校区的老师,面对的多半是比较弱的生源,他也不知道还有部分孩子该怎么提高。
分开看,这些都是劣势。组合在一起,优势就出来了。人多,样本丰富了,资源丰富了,每个校区老师提供不同经验,眼界就打开了。
同样地,不断给你旧校区,如果不把劣势变成优势,就很难生存下去。当你集中几个校区的财力去打造一个校区时,这种力量就出来了。我们学校一年400多万拨款,其中近一半支付代课老师,六个校区就靠剩下这200多万。哪个校区要做大型建设,可能就花掉其中50%,剩下再分给各校区日常运转。
在新水桥,其实需要的关爱远大于硬件投入。比如冬天,党支部会带着米面、鸡蛋、被褥专门去慰问新水桥老师。集团校搞活动,我们也会替新水桥的孩子考虑。大型活动,会给他们单独备餐,每个孩子配一双新鞋,不至于让孩子因外在差距抬不起头。
新水桥校区改造前后对比
万物启蒙课程进入回二,首先放在了北塔校区。黄莉说,北塔校区由于发展不稳定,失地农民孩子的启蒙教育完成得不好。学校要发展,首先是启蒙。
记者:这样的架构有没有什么借鉴?
黄莉:学校有很多方面和企业相似,也要求效率。但不是机械的效率,而是带着这么多团队往前走,团队的配合完全取决于架构是否科学合理。
我一直不主张学校发展要有特色这种说法。特色是和它的现实处境相关的。学校初期的建构,一定是建立在均衡发展基础上的。
我更喜欢把学校运转比作机械手表一样,所有零件都配套运转,它才是一个正常的状态。如果只突出艺体,或主抓课堂,这都是违背教育初衷的。所以我常说,回二很特殊,它是在不正常中求正常。
过去学校的架构一般是这样的:一个校长、一个副校长、一个教导主任、一个总务主任、一个大队辅导员。几百人到千人规模的学校都是这样。但是,一个总务主任下面只有一个报账员、一个保管。一个总务主任,能负责得了整个学校的运行吗?
保障水暖电、保障所有安全设施、保障所有电教化设备,他是做不了的,不仅仅是工作量,而是涉及门类太多了。但没有人专门去做系统架构。好点的学校会请物业公司进场,把保洁和维修都包了。但在我们这里,一年二三十万,拿不出来。每年经费一半要付给他们。
那怎么弥补呢?我们就找4050(女性40岁以上、男性50岁以上失业群体)来补充保洁队伍。4050是政府发工资,学校一般没多少管理权。但只要进到我们学校,就是我们的员工,会有整套标准要求。
包括每天来卫生间几次,都要打卡,学校定期抽查。还要找专业人士培训。此外,还要雇两个长期工,水暖工、电气工。我们后期不太强调制度,但前期必须靠制度。
很多人想不通,为什么连回二的保洁和校工都那么勤勤恳恳?核心还是认同和责任。把他们放在高速运转的系统中,这一次不做好,下一次还是你(没做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每天都坚持按要求和流程做,时间长了就变得很轻松。每个人都熟知这个道理时,学校管理其实就不难了。
北塔校区的茶室,其他校区的孩子轮流来此体验
3
记者:最开始做集团校,你们有没有去其他地方考察过?
黄莉:顶层架构的考察是轮不到我们的。但有一点要说的,我们开始试点时,没有任何政策和制度支持。
举个简单例子:评优选先以单个校为单位,集团校也算一个学校。一般两千人的学校,优秀名额四个,回二七千多学生,三百多老师,名额也是四个。老师们开玩笑,在回民二小当先进要一百年才轮上。不过现在已有所改观,政府和教育部门开始用政策和制度来保障了。
我们捉襟见肘惯了,所以做任何事都要考虑效益最大化。但整个教育改革的复杂性恰恰在于,政府做好顶层规划的同时,很多努力一定是自下而上的,落地的东西应该各有特色,因地制宜。
我记得接手新水桥时,老师们质疑声很大。我说:千万不要以为,我们的优势资源是我们配得上,或怎样努力才如此。仅仅是沾了政策制度的光,优先发展了我们。当我们有余力时,就应该尽力伸出援手。
我跟行政说:辛苦我们几个人,能换来那几百孩子不一样的人生,我觉得这种付出特别值得。
记者:回二这么难,也没选择从公益基金或企业寻求支持。
黄莉:可能这是我固执的原则。我们是政府办学,政府给我一碗饭,我就把这碗饭吃了,吃不饱,去挖野菜都可以。银川市最牛的房地产在我们旁边,但我从来不跟他们打交道。企业跟你谈条件,我拿什么去交换,我觉得教育不是交换来的。为了不吃嗟来之食,你就得努力把所有能做的事情做得特别好。
4
学校的承受力就像针眼一样
记者:学校体量越大,问题盘根错节。包括近年集团学校发生的很多食品和安全问题,还有备受争议的“超级学校”问题。
黄莉:很多人问,这么多学校你管得过来吗?其实没那么复杂,我管执行校长就行了。比如执行校长工作日志,原来校区少,日志都交给我。现在校区多了,利校长、童校长、丁校长比较熟练,她们就传帮带。
今年还推出一个新机制:合署办公。即执行校长、两个教导主任、大队辅导员,全部坐一个办公室,就是便于传帮带。校长的工作作风直接会影响年轻的行政。
所以我说,学校工作既要向现代管理要效率,在系统架构上下功夫,最终还是靠传帮带,耳濡目染。教育管理是平衡的艺术。
记者:你怎么去选执行校长?有没有什么标准?
黄莉:总体上我们是不拘一格的,只要你能承担起责任。两点特别重要:
一是必须得有责任,有担当,有情怀。在这样困难的局面下,你内心没有力量,是没办法坚持把一份说是崇高但实际上很卑微的事情做好的。
第二是德行要好。
我还是相信改造的力量。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优秀团队的特质是,大家为一个共同认可的目标努力时,彼此的不足就被掩盖了。
行政工作其实给了我们完善自我的机会。你不是普通老师,所有人都聚焦你时,身上的缺点和短板就出来了,逼着你去完善。
有时,你要看着他们去犯错误,只有不断碰壁了,他才会调整。你告诉他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反而永远意识不到。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你得耐心等待那样一个世界。
回二行政团队(部分)
黄莉:原来童校长会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但把责任明确给她,让她意识到,你不仅仅代表你自己。你团队的成长程度取决于你的努力。她身上的责任感就有了。而丁校长,我经常批评她。她身上有很多漫不经心的东西,你得给她一个束缚,这样才能带好队伍。
我经常告诫中层,学校有没有发展,责任在我们。做别的行业,你可以选择平庸,但做了老师,你就一定要不断成长。你的成长就意味着孩子的成长。没有理由,五六岁的孩子因为你不成长而日后平庸,这是非常可怕的事。
记者:听各位校长讲了很多故事,回二的行政团队实在让人感动。第一次来,当时大冬天,晚上外面零下十几度,同事感冒了,说去买药,结果走了半天没看见药店,就说算了。没想到段帅老师打电话来说,他买了药,马上送过来。昨天还看见他在加班做万物启蒙课程中心。
黄莉:陈校长、黄文捷、滕虎、段帅……都是这样的人。我们之所以在资源普通的情况下呈现这样的办学效果,全是靠大家心血补起来的,是我们用心血换来的这一切。
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要行政团队能完成的,绝不下派到老师。
不是怕老师干工作,而是说,行政和教学是两套思维。现在学校行政表面化形式化的东西特别多。这种东西干久了,你会发现老师连教学也会应付,连孩子也会应付,就很可怕。
老师的专业是教书育人,就让他们安心育人,行政就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其实学校这个层面的承受力就像针眼一样,你所有的线都从这个孔里穿过去,显然是不可能的。剩下只能是应付。
5
记者:我们始终谈到一个词——自由。这是现在说得最多,也最容易引起误解的。很想了解一下家庭对您成长的影响。
黄莉:我妈妈是一位小学老师,小时候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我有时开玩笑,我之所以这么向往自由,是因为当时家庭教育太过严格。比如家里的油瓶子、酱油瓶子、醋瓶子、盐罐子,位置是绝对不能乱放的。沙发上有沙发巾,坐完一定要复原。
我当时就想,我以后有个家,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但等你有了家,你发现根本容忍不了凌乱,我做事情的条理性有序性完全是家庭影响的。
我年轻时,是个很自由浪漫的人,一点点不能受束缚。我比较瘦,但从来不会穿那种掐着我体型走的衣服。但做了那么多年教育,你会意识到,自由,它应该是内在的。现在我的衣柜开始出现那种相对比较妥帖、不张扬的衣服,其实我知道是我内心真正自由了。
古人说“从心所欲不逾矩”,规则已经变成无形了。我跟团队说,校长是高危职业。七千多人你怎么管,你就像高空走钢丝,只能盯着一个目标,但凡有点私心,一定坠入万丈深渊。
很多老师家长,一说到教育问题,就说:“我的性格就是这样。”我觉得这是借口。作为成年人,当你意识到有问题,为什么不改呢?还要强调“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其实这是你的问题,不是本性的问题。
记者:我们第一次来,看到回二的校园文化设计,很惊奇。无论是那种灰白色调,简约含蓄,还是卢梭和惠特曼的诗。这不同于现在很多校园文化繁复的、拼接的、杂糅的设计,花花绿绿,大红大紫。
黄莉:为什么很多学校用那种很鲜艳的张扬的东西?我觉得还是一味总想去凸显什么。但校园文化不是用来看的,孩子都是鲜活的个体,是带着灵魂温度去感知的。
“山河稚子”展,孩子们的创作
黄莉:大幅铺天盖地的标语,其实我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抗拒它。很多好的设计,它一定是小的、洁净的。看似不起眼,却能进到你心里。
好的教育设计一定是打动人心的。要让孩子喜欢学校,愿意到学校来,就一定要让他/她有愉悦感、安全感。有了这种体验,自然而然就融进来了,学习自然而然就发生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每个育人环节,是你会对着孩子自然地微笑,是他们受到尊重和关爱,给他们空间成长,不是标语口号。
6
人群里一眼望去,他就是老师
记者:我们再回到您小时候的教育。
黄莉:我的爷爷对我影响也是很大的。他说,两个孙子就是他的两个眼睛,长辈给了我们很多的爱。现在,我们会无条件去爱别人,是把别人以前怎么爱你的方式用来爱人的。
我们这代人还是比较幸运的。就在宁夏,这样一个西部地区,即使从现在看,当年教育也是不差的。
当时小学有很多老师是南方知青,中学很多老师是下放的。等到上高中,老师刚好是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语文老师会推荐很多当代文学作品、各种名著。包括朦胧诗、伤痕文学,给了我向外看的机会。
我现在对师资队伍可以说痛心疾首:没有优秀的人愿意到教师队伍来,这是很可怕的。那时很多政策不见得是好政策,但恰恰是这批人,支撑起了本地教育。
记者:有没有印象很深的老师?
黄莉:小学的陈松云老师,杭州来的知青。她整个人的气质形象、标准的普通话发音、清秀的板书,包括带我们诗朗诵、排演节目,都给我很深的印象。
她的身上有那种群体的共性,特有的知识分子气质,在人群里一眼望去,她就是老师。现在把我们放在人群里,那种共性消失了。老师的待遇太低,优秀的人才不愿意来,群体素质不容乐观。
基础教育门槛太低,很多人都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容易人云亦云。校长用行政思维管理学校,就会越做越被动。我们应当用专业去赢得发展的机会。
以银川为例,我们有厅属学校、市属学校,然后才是我们这种县区级学校,整个银川有几百所。资源均衡是很难的。那我们用专业水准把事情做到极致,去争取机会。
回二建设未来学习中心时,设施设备需要80万,跟领导申请资金,局长说,要不你们先做,做得效果好,再跟财政争取。我们就在一分钱没有的情况下,连天昼夜两个月做出来。局长带人一看,直接找财政申请了80万。后来问还有什么想法,我们立即拿出科技体验中心的方案,通过厅直属答辩会,又拨了220万。
每个关键节点的把握,都是挑战,你得有胆有识,对前途有预判,不然可能会背一个很沉重的负担。
记者:我记得您说过一句话:极高明而道中庸,我们忘了中庸的前提是高明。
黄莉:胆识是长期思考的结果。我从来不觉得我是小学校长,眼睛就应该盯着小学校。世界大格局的变化、大的政策走向,你看得越远,趋势越清楚,定位越准确。
我年轻时是一个典型的女文青,喜欢那些浪漫的爱情故事、诗词歌赋。但当了校长,身上担子重了,反倒喜欢看纪实的东西,那种厚重感常常会震撼你。
中国有很多老道理,年轻时看不懂。大道至简,其实说得越简单,越要研究得深入。小学教育很小,却是为孩子一生打基础。越简单,越要研究透彻,才能打好基础。你必须把你自己、你的学校,放到一个大坐标系下去寻找出路。
我一直觉得,中国教育体系的关键问题是教师,根本不是大专可以教小学、本科教初中、研究生教高中的体系,应该有更多更优秀的人到小学来夯实基础。
记者:这恰恰是现在学校做人文通识课程要包含的内容。
黄莉:我常说,不要说为了孩子怎么样。你放弃一切,孩子不一定好。让孩子好的前提是你得永远走在前面,成为榜样。
我们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现在六七岁的学生决定了二十年以后世界的走向。你至少保证今天的眼光和见识,应该是走在这个世界稍微靠前一点的地方。说到底,我们不要被观念束缚住了。
- END -
“为人生而审美,重构学校新美育”2024第一届優教育美育论坛 | 美的浸润:从美的尺度,重新丈量教育 | 向美而生、以美化人——共探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 锚定“课改”动力:从理解到赋能,重塑教师的专业生活 | 人之为人,成人之美:重塑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主题沙龙暨教育“在之间”·教师人文空间开幕式 | 以山水之名,躬耕教育,让生命无限敞开 | 家校社共育:循着生命的节律,共筑孩子“心理护城河” | 唤醒·复原·生长:从“情感转向”到“生命韧性”,回归幸福教育 | 重新想象学习:人工智能时代,让学会学习真实发生 | 科学与人文同源:面向未来培养创新人才 | 寓教于"戏",走向丰盈而审美的全人教育 | 为人生而审美:存在•超越•安放——《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圆桌分享会 | 现代人为什么还愿意读唐诗?——《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圆桌会 | 连接、互助、共生:荒原之上有一个“善托邦”——家校社在关系与连接中共生并茂 | 重寻诗教:向抒情传统致敬主题论坛暨《寻找古诗之美》插画展南京站开幕 | 对话人文精神:以审美重建抵达“人之为人”的教育 | 教育人的诗意存在与专业成长 | 钱钟书的活法:思想默存于学术 | 寻根问道探源求美:伊顿纪德筹办教育人论道碧山
打开明亮的日常·优雅的教育生活
在每一个意义中诞生,趟过时间,庆祝生长 | “我—你”相遇:愿每一位教师行吟在大地之上,用全部的存在与辽阔的世界不期而遇 |李庆明:“思深深扎根于到场的生活”——田野的召唤带我从书斋走向一线 | 曹勇军:一位语文教师的精神成长 | 干国祥:真诚而深刻的阅读为生命埋下新的叙事可能 | 人文教育者樊阳:在阅读与行走中,投身于对“人”的理解 | 张延银:以自然尺度丈量生命:去做云朵和泥巴的孩子 | 成尚荣:在更大的人生坐标上讲述自己的故事 | 傅国涌:人生就是个画圆的过程 | 张文质:在多元的生命交集中,“他”引渡你走向一个更开阔的世界 | 每位教师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打开明亮的日常,过一种审美的教育生活 | 成尚荣:一间书房联结着过去与未来 | 李庆明:我们充满劳绩,何以诗意栖居? | 陈文艳×赵艺:菜畦边的对话 · 一位校长与一名教师如何雕刻闲暇时光 | 张延银:只有在行进中事物才有意义 | 殷涛:从事着根的事业,涛哥想活成一朵花 | 詹大年:徒步穿越108公里戈壁,只是为了好玩 | 夏昆:闲暇的闲暇——我的阅读、写作与游戏
新课标·新课改主题论坛·校长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