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大年:校园欺凌背后——今天的校园暴力,是昨天的教育报应

教育   2024-10-17 20:30   江苏  

1

发生校园欺凌的原因

我认为,校园欺凌问题的背后至少涉及到:历史根源问题、社会关系问题、教育设计问题、家庭教育问题。而这些本质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对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只是停留在表面。

历史根源问题:中国封建政权更迭,哪一次不是暴力史?我们的历史却曾不断地歌颂暴力,我们的教育不断给孩子们灌输暴力。

社会关系问题:社会结构无序,学生同伴关系复杂,校园信任关系被破坏等等,这些无一不滋生校园暴力。

教育设计问题:体制、课程、教材、评价等方面的设计与这个时代学生的心理需求、个性化成长需求严重不相适应。作坊式的应试教育程序把一些不适应的孩子排除到了教育的边缘,让这些孩子寻找暴力去消化青春期的荷尔蒙。

家庭教育问题:人文教育缺失,家庭教育成为了学校教学的附属品,使得孩子们失去了另一个舒展的成长空间,情绪得不到发泄,创伤得不到修复。

因为无序化、无规则的生存竞争,家长的生存压力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生长状态。我们的孩子,已经成为了实现教育功利的工具。今天的校园暴力,是昨天的教育报应。

此外,还有青少年自身原因:

1.荷尔蒙的分泌,必然带来表现欲、情欲、攻击欲。

2.青少年都希望有自己的“同侪团体”,得到这个团体的保护,在这个团体中寻找满足与尊严。如果引导不力,这个团体,往往会成为“暴力团伙”。

3.青少年都崇拜英雄。而一些书籍却把一些杀人魔王捧成了英雄。感性的青少年不具备理性的鉴别能力。

4.个别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沟通能力缺失,他们容易选择用武力解决问题。

此外,校园欺凌还可能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或者错位导致。

2

校园欺凌的施暴者是谁?

“同侪团体”,是校园欺凌的主要施暴者。

在学生之间,往往会有几个人走得很近,混在一起,这一伙没有明确的组织,更没有明确的目的。但你会常常发现,干好事和干坏事都有这些人的份。这,就是学生中的同侪团体。他们的共同行动是由他们的“头”决定的。

“头”就是学生领袖。聪明,胆大,敢作敢当,关心朋友,侠义,慷慨,果断,挑战权威,积攒权势,敢于冒险,有时候甚至“心狠手辣”……这些,是学生领袖们的特点。因为这些,他们获得了领袖地位。同侪团体中,学生领袖是一个具备很大的精神力量的孩子。他是同伴中的一个“正面人物”。这些人将来很可能站在社会的最前沿。

学生同侪团体不是“团伙”。 有生命的地方就有权力,有权力的地方就有较量。同侪团体的正能量远远多于负能量。因为同侪团体没有明确的组织和目的。当这些孩子不在一起学习生活的时候,团体自行解散,这些人只是成了“儿时的伙伴”。同侪团体很可能是黑社会团伙的雏形。一旦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走极端,给他们贴标签,会给他们的领袖带来侮辱性打击。这样,很可能把他们推向反面。

中学生同侪团体成员因为处在青春期,他们管理情绪、控制局势、评估后果、处理善后、承担责任的能力都很弱,欺凌行为一旦发生,往往给受害者带来严重的伤害。

3

不要掉进两个误区
  • “冲突”不是欺凌,但可能演变成欺凌

二者看起来都有暴力特征。但“冲突”没有明显的力量悬殊,没有预备过程。而“欺凌”则有明显的组织过程与力量悬殊。相比之下,“冲突”来得快,过程与人员都比较单纯,也很容易化解。但如果没有处理好冲突双方的情绪,或者相反激发了情绪,那么,冲突就会演化成欺凌。

  • 欺凌不等于犯罪,不要把二者等同起来看待

尽管手段、后果很可能十分相似,但目的不一样:欺凌者没有明确的利益目标,只是为了获得快感。很多时候,加害与受害的双方都是受害者。大多欺凌者是这样演变的:被欺凌者——围观者——欺凌者——干预者——保护者。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经历了这一变化过程。

校园欺凌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误的干预方式。不要简单地考虑用“法律手段”特别是“严惩”来解决问题。

4

如何预防与化解校园欺凌

学校方面,要树立正义的标杆。校长就是正义的标杆。校长的工作重心是建立公平、公信的生态校园环境,搭建学校—教师—学生之间信任的桥梁,让学生感受到校长的公平、正义与力量,对校长、对学校有信任感与依赖感。学校别玩假的,别玩虚的,别玩套路。否则,学生对学校的信任会亮起红灯。学生对学校失去信任,是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

对同侪团体的价值观引导很重要。学生同侪团体的能量是可以正向转化的。如,发挥学生领袖的作用,帮助他们组建自由的校园社团活动等。青少年的行为大多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们只需要有尊严、被重视、有安全保障、有表现机会、可以自由表达等。校长一定要倡导规则管校与学生自我管理。 

对话,能化解冲突,预防欺凌。昆明丑小鸭中学招收的孩子大多是有过暴力经历的“问题学生”,但学校没有发生过较大的校园暴力事件。因为,学校用这些方法有效转化了孩子们的暴力倾向。

家庭方面,把家庭教育当成学校教学的延续,这是一个最大的教育误区。这个误区,会让孩子的精神压力无法释放,还会让孩子某种被伤害的情感得不到及时修复。日积月累,这种情绪就会寻找爆发的出口,成为校园欺凌的诱因。

孩子是父母的作品,学生是学校的产品。目前是这样,暂时不能改变。因为我们的教育还承担着社会功能。

家庭教育是人文教育、规则教育、自由教育、民主教育、自我意识教育,而不是功利教育。是共生教育,而不是独生教育。

攻击欲、情欲、表现欲是人的本欲,也是引发校园欺凌的生理之源。青春期荷尔蒙的分泌如洪水猛兽,强化了青少年的情欲、攻击欲、表现欲。因为荷尔蒙的影响,青春期孩子变得焦虑、迷茫、烦躁、恐惧、闭锁、不知所措……

“三大本欲”难以抑制,但可以正向转化。

在昆明丑小鸭中学,有一位特别难教的男生,长相特像成龙,肌肉发达,吉他是自学的,他弹得很好,但英语成绩非常差。我问他原因,他说:“吉他弹唱时我会有很多粉丝。我英语差,学英语时却会带来嘲弄。”理由非常简单,也非常直接,“对我来说,英语是拿来考试的,大不了我不考。”幸亏这孩子学会了弹吉他、练肌肉,获得价值感。否则,怕是没有谁可以制服他的。

开展艺术创作、体育、竞技、娱乐、健体、表演、辩论、越野等活动,对“三大本欲”的正向转化十分有效。

尊重青少年的发育规律,有效转化青少年的情欲、攻击欲和表现欲,可以正确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教育,必须从尊重人性入手。教育的装腔作势或者半遮半掩,是科学转化“三大本欲”的敌人。

5

校园欺凌发生后如何处理

1.保护孩子而不是支持弱者。从心理角度讲,施暴者与受虐者都是受害者,都是弱者。校园欺凌一旦发生,首先要做的是控制事态恶化,迅速隔离双方,在没有重大伤情的情况下,分别及时化解双方情绪,不激发矛盾,不恐吓孩子。

2.保持中立而不是坚持对立。让双方都不感受到学校偏袒任何一方,待双方情绪平和以后,用中立的态度去调查问题。

3.化解矛盾而不是惩罚错误。处理校园欺凌的目的是化解矛盾,帮助矛盾的双方认识自我,理智沟通。学校对学生的处罚一定要遵守规则,要考虑当事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处理方案一定要是学生可以预见的、能够承受的、有弹性的。

4.晓之以理而不是以暴制暴。校园欺凌与校园犯罪是不一样的。实际上,校园欺凌的施者与受者是:心理教育、人文教育被忽视的孩子;留守儿童;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功能缺失的“问题学生”;游离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边缘,“三不管”的孩子。校园欺凌的施者和受者其实都是学生群体的弱者。他们都需要有效的保护、持久的信任、正确的引导。

如果,我们的孩子看不到生态的校园与正义的标杆,任何的关爱与警示都只能让孩子感到更加恐惧,任何的威慑与惩处都只能让校园变得更加暴力。

解决校园暴力问题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方法。在青春期的心灵土地上种植人文的苗子,是预防校园暴力最长效的办法。

- END -

作者 | 詹大年
来源 | 詹大年私号,本文是作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防校园性别暴力专家圆桌会议”上的发言要点
投稿 | giftededucation@foxmail.com
声明 | 文章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文末或后留言联系。
優教育思想力沙龙

“为人生而审美,重构学校新美育”2024第一届優教育美育论坛 | 美的浸润:从美的尺度,重新丈量教育 | 向美而生、以美化人——共探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 锚定“课改”动力:从理解到赋能,重塑教师的专业生活 | 人之为人,成人之美:重塑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主题沙龙暨教育“在之间”·教师人文空间开幕式 | 以山水之名,躬耕教育,让生命无限敞开 | 家校社共育:循着生命的节律,共筑孩子“心理护城河” | 唤醒·复原·生长:从“情感转向”到“生命韧性”,回归幸福教育 | 重新想象学习:人工智能时代,让学会学习真实发生 | 科学与人文同源:面向未来培养创新人才 | 寓教于"戏",走向丰盈而审美的全人教育 | 为人生而审美:存在•超越•安放——《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圆桌分享会 | 现代人为什么还愿意读唐诗?——《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圆桌会 | 连接、互助、共生:荒原之上有一个“善托邦”——家校社在关系与连接中共生并茂 | 重寻诗教:向抒情传统致敬主题论坛暨《寻找古诗之美》插画展南京站开幕 | 对话人文精神:以审美重建抵达“人之为人”的教育 | 教育人的诗意存在与专业成长 | 钱钟书的活法:思想默存于学术 | 寻根问道探源求美:伊顿纪德筹办教育人论道碧山



在之间·優教育文化空间
教育人的“第三空间”:教育同道人生发的人文精神意义家园 | 教育的“善托邦”:重新想象教育的未来暨上海在之间· 優教育文化空间开幕式 | 倪闽景:“在中国”与“在世界”:重新想象教育的未来 | 夏中义:士人与学人:为人师者的精神向度 | 致教师:为人师之精神谱系与专业成长 • 在之间 • 優教育文化客厅开幕 | 景凯旋:在之间,寻求更高的人生 | 星空下的人生路,既不价值空悬,也非沉沦世俗,教育“在之间”


打开明亮的日常·优雅的教育生活

在每一个意义中诞生,趟过时间,庆祝生长 | “我—你”相遇:愿每一位教师行吟在大地之上,用全部的存在与辽阔的世界不期而遇 |李庆明:“思深深扎根于到场的生活”——田野的召唤带我从书斋走向一线 | 曹勇军:一位语文教师的精神成长 | 干国祥:真诚而深刻的阅读为生命埋下新的叙事可能 | 人文教育者樊阳:在阅读与行走中,投身于对“人”的理解 | 张延银:以自然尺度丈量生命:去做云朵和泥巴的孩子 | 成尚荣:在更大的人生坐标上讲述自己的故事 | 傅国涌:人生就是个画圆的过程 | 张文质:在多元的生命交集中,“他”引渡你走向一个更开阔的世界 | 每位教师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打开明亮的日常,过一种审美的教育生活 | 成尚荣:一间书房联结着过去与未来 | 李庆明:我们充满劳绩,何以诗意栖居? | 陈文艳×赵艺:菜畦边的对话 · 一位校长与一名教师如何雕刻闲暇时光 | 张延银:只有在行进中事物才有意义 | 殷涛:从事着根的事业,涛哥想活成一朵花 | 詹大年:徒步穿越108公里戈壁,只是为了好玩 | 夏昆:闲暇的闲暇——我的阅读、写作与游戏



新课标·新课改主题论坛·校长研讨会

重置系统,蒲公英教育智库携手伊顿纪德以“行动提案”叩问未来学校变革 • 第十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开幕 | 扩优提质,从课堂变革做起 • 第六届“课堂变革与教学领导力提升”专题研讨会 | 拥抱AI时代,迎接新教材 • 第三届全球融合课程创生研讨会暨小学课堂教学观摩会 | 聚焦高质量发展,推进学校育人方式变革 • 2023“星校(园)长、星教师”学术论坛精彩回顾 | 无界学习,走向创造:“大观念”撬动课程转型新实践研讨会 • 精彩回顾 | 回归教育本原,办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 2023年新优质学校高质量发展论坛 | 创造 • 探究 • 实践: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主题研讨会暨《让学生创造着长大》新书发布会 | 第二届全球融合课程创生研讨会暨《小学大观念教学设计与实施》新书发布会 | 课改中国行(苏州姑苏)公益师训会暨“素养表现型教学与教学关系重构”观摩研讨会 | 中英国际教育论坛:返本新开,重新设计教育的价值与美

優教育
《優教育》是伊顿纪德品牌主办的公益教育读物,致力于“关注教育的价值与美”,回溯古今中外教育价值,呈现学校微创新案例,以人文精神弥补现代教育的缺失,以教育理想复归教育本质的精神之路。这里是教育人的桃花源,我们共同守护、耕种的自留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