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着“儿童友好”答案的社区,从孩子的“一米高度”看世界 | 十一·回归家庭半径

教育   2024-10-04 20:30   河南  

实验学校、粉色城堡、小厨师、小动物、森林、餐桌……在四川天府新区麓湖小学的理想教育画像主题工作坊里,家长们被要求用沙盘和这些沙具摆出一幅自己理想中的教育画像,并且在彩色的卡纸上写出自己关于这幅图景的关键词——“自由、天性、健康、快乐、环境、收获感、幸福感……”

每一个家长写出的关键词都不尽相同,但自由、天性、健康、快乐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共性选择。

组体验官家庭开启了“儿童友好型社区生活图鉴·麓湖小学及麓湖幼儿园家庭生活探索之旅”。这是一场儿童友好型社区生活的探索之旅,也是一场发现教育更多可能性的探索之旅。

1

教育并不宏大,而是发生在细微的生活中

万物皆有启蒙,生活即是教育。教育不止发生在学校、教室,还发生在美术馆,发生在公园,在自然里,在儿童友好型社区的每一个角落。

两天一夜的探索之旅,其实并不是从学校开启的,而是从A4美术馆,从麓客岛上开始。学校没有“围墙”,自然连接教室,世界就是课堂,也许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更深切地体会教育和成长的无处不在。

在A4美术馆中,导览员给孩子们发放小小任务卡,讲解员通过任务的形式启发式地带着孩子们参观何利平展和冯立展,不用担心孩子是不是懂艺术,当孩子不愿意做任务时,他也有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的权利。

冯立展中在海洋球里的家长和孩子们

家长和孩子们不仅可以在美术馆中参观到艺术家的艺术展,这里也是麓湖小学的孩子们成为小小艺术家和小小策展人的地方。

由麓湖小学的孩子们和老师们创作的展览——“小学不小”在A4美术馆中展出,里面“陈列着”关于学校的100个问题,孩子们创作的游戏……来参观的家长和小朋友可以在这里体验游戏,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许你的问题能在这里找到答案,也或许会成为下一个被探讨的教育课题。这里将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家校社共育”的公共探讨空间。

麓湖小学每年举办一次体育文化节、一次公园运动会,而天府公园、红石公园、麓客岛,都是他们最自然的运动场地。

在麓客岛,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自由、自主地去选择和安排体验项目的顺序,可以去马术俱乐部当勇敢的小骑士,去小动物农场和小动物们来一次亲密接触,或者是去滑噜噜体验旱地滑雪。

当家长看到孩子玩得不亦乐乎,并且从滑雪场出来后认真地告诉你说:“爸爸,下次我还想来滑雪”,那培养一项运动特长的好时机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

将孩子放到自然的领域中,去和自然发生连接,从自然中学习。

作为麓湖小学孩子们的后花园,红石公园自然是必经之地。园内没有自行车和宠物,因此,在这里家长们可以放心地在草地上晒太阳,让孩子去自由探索,去撒开了玩。谈笑间,只听见家长说:“在这里,完全不用担心孩子郊游找不到地方去了。

红石公园的滑滑梯深得小朋友们的青睐,爬上滑滑梯的顶端,跐溜跐溜地滑下去,一个比一个勇敢,连幼儿园的小女孩儿也是。

问他们害怕吗?他们回答:“我不怕啊,男生和小女生都不会怕,但是大的女生就会害怕。”这或许是一年级小朋友对生活的观察,但他似乎也道破了一些生活的本质。在面对不确定的事物时,大人们往往会更容易害怕。

孩子说:“你什么都不害怕,才会勇敢成长。而且你坐过一次了,以后就都不会怕了。”

当我们的孩子和自然建立了连接,他会在自然中学会任何事情。说不定,还会将这种成长带给你。

2

一堂家长的理想教育画像课堂

第二天一早,孩子们按着平日里上学的时间点来到了学校。在大门口,孩子们一个个乖乖排着队进校门,向导家庭的小朋友积极地示范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进校流程,踮起脚靠近比自己高些的体温测量器,直到听到机器中传来“体温正常”的声音才蹦蹦跳跳地跑进去。

天气正好,阳光照在色彩明亮的楼宇之间。错落有致的教学楼打破了印象中以往布局严谨、传统教学楼的印象。楼层中的活动区域也很宽阔,并且在不同的活动区域还有不同的“知识小游戏”,孩子可以自由地在宽敞的楼层间探寻,时不时地就会发现有孩子在地上专注地“学习”了起来。也许,空间本身也是一种教育。

在学校,家长被分成两个队伍,一位家长陪孩子去沉浸式体验成为麓湖小学小学生的一天,另一位家长则沉浸式体验成为麓湖小学家长的一天,去往理想教育画像主题工作坊。

麓小标准教室里的桌椅,并不会以一排一排的形式排列,而是组合式的,让孩子开展项目式的学习,从桌椅的设计来看,不同年级也会有不同的高度。走进音乐教室,是敞亮的圆形教室,孩子一屁股坐在了地上的休息区,仿佛找到了自己的领地。

孩子们的课堂体验从数学课开始,各自结对家庭的小朋友坐在一起,成为一个小组,在课堂上,孩子们很快沉浸在老师充满活力的讲述中,体验组的小朋友也是,仿佛已经是麓小一年级小学生了。

而另一旁,麓湖小学的家长工作坊,也正在进行一堂有趣的课。

家长们拥有一个沙盘,很多沙具,他们需要用这些沙具和沙盘摆出一幅自己理想中的教育图景,并在彩色的卡纸上写出自己对于孩子的成长期待,希望孩子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成长,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像平时孩子上课被老师布置学习任务那样。

家长们心中的理想教育画像被建构起来,同时,还要接受孩子的考验。孩子会根据家长介绍的理由来举牌示意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像以前孩子等待着家长的检验一样。

家长们被分成两个组,自由选择他们想要的元素,很快,两组理想教育画像被构建出来了。

第一组中,有实验小学,有粉色城堡,有大提琴,有树木,有动物,有小厨娘……家长们也给出了自己的关键词——天性、自由、艺术、健康、快乐、爱心、环境……

家长们希望孩子可以自由生长、释放天性,有舒适的成长环境,也能有自己喜爱的艺术特长,身心健康地成长,喜欢小动物,富有爱心……

另一组,露出了沙盘底部的蓝色,意味着理想教育图景在海边,中间是一个圆形的建筑,那是孩子的学习场所,右边分别是森林以及滑滑梯。左边立着电话亭、摩天轮以及餐桌。他们也给出了自己的关键词——开阔、自然、连接、快乐、生活、获得感、幸福感……

在这幅教育图景中,圆形建筑的学习场所,意味着孩子可以面向大海,走进森林,亲近自然,无论哪一面,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点。电话亭是和世界链接的通道,摩天轮是希望孩子可以走上高处,有更开阔的视野,看到更远的地方。同时,海边的餐桌,在孩子享受了自由开阔的环境时,也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

在这两幅理想教育图景中,拥有沙滩、亲近自然的教育沙盘获得了孩子更多的满意度,孩子拥有换掉一个不喜欢的元素的权利,从而径直将实验小学换成了一个木屋式住宅的建筑。“我就是觉得它不好看。”相比于楼宇,他更喜欢自然。

当家长们展现自己理想的教育环境时,在课前,老师也采访了孩子们,孩子的理想学校是什么样的?

“有好吃的饭。”

“有温柔的老师,最好长得好看。”

“有好朋友。”

这是孩子们回答最多的答案。在孩子那里,他们喜欢的环境是如此清晰与明确。

可能他们暂时还不理解什么叫天性,不懂什么叫开阔,不知道什么叫“与世界发生链接”,不会规划自己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但在当下的环境中,有这些,就是他们喜欢的,是他们愿意去、高兴去的地方。

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动,家长们也需要在不停变动的环境中不停地做选择,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但是作为教育者,家长在面临各种育儿焦虑时,更应该静下心,沉住气,去思考和判断,想清楚自己和孩子想要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合适家庭和孩子的教育。”老师说。

当我们一直在寻求一种理想教育的时候,也需要思考和反问,我们追求的理想教育是谁的理想,是别人的、自己的,还是孩子想要的。

就像在沙盘选择中,更受喜欢的一组可能只是恰好符合了当下孩子的个人喜好,也并不能代表所有孩子,但是在理想教育创作的假想图景中,孩子有了选择权。他们能够感知自己快乐的瞬间,感受他们的需求和渴求。

3

理想教育的前提是看见孩子,尊重孩子

旅途的最后一站,来到了丸露营。趁着夜色伴着晚风,和朋友们畅聊,露营成为一种被赋予了野性的生活方式,成为年轻人们释放压力,寻找自我的新场域。这里,也是孩子们撒欢释放天性的地方。

两天下来,孩子们都熟络到不需要家长的陪同,手牵手往湖边的沙地中跑去。沙地排球场变成了一块“待耕种”的小花园,湖边的秋千架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孩子。

伴随着夕阳,一场孩子与家长的沙包决斗开始了,整个营地上只听见一片欢声笑语。恍惚间,在这片土地上你就看到了一个个自由疯长的灵魂。

夜晚的丸露营,在篝火中被点亮,孩子们拿着烟花奔跑欢笑。在两天的体验生活中,家长们陪着孩子去感受我们生活的环境,和校长、老师共同探讨关于教育的理念,家庭间也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欢乐和故事。

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感受不到被教育。当校长、老师、家长以及我们的孩子能围坐一旁,将那些教室里的规则融在我们稀松平常的生活中,最好的教育便发生了。

在学校,在社区,孩子们的需求都会被看到,孩子被平等地对待与尊重,像一个独立的个体那样,参与到我们生活的决策,参与到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建设中。

在麓湖社区,有专门的社区发展基金会,成立了儿童议事会,孩子们可以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发表意见和决策,他们的提案也会变成议案被执行。在一次儿童议事会中,孩子们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观察了儿童活动空间的安全性问题,于是便有了为红石公园重新设计安全指示牌的项目。

“也许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地方,但从孩子的视角,他们可能会从他们的角度发现新的安全问题。他们在用儿童的视角去看他们生活的空间,观察我们的城市。要用孩子的‘一米高度’看世界。”麓湖小学校长黄丽娟说。

除了红石公园的安全指示牌的项目,作为儿童友好型社区,备受欢迎的A4美术馆也会成为孩子们展示自我的场所。从每年的iSTART儿童艺术节的参赛作品,到最近由麓湖小学的老师、孩子们一起策划的城市公园课程“小学不小”展览,孩子们在创造他们所生活的环境。

孩子们是扎根在他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就像你踏进4A美术馆,走进孩子们的展览,他会骄傲地告诉你:“这是我和我们班的同学一起做的作品!”

在一个儿童友好型社区里,从学校到社区资源,从课堂到自然,带给孩子的是浸润在空气中自然发生的熏陶与感染,是包罗万象的成长路径。你可以做大自然里的探险家,也可以成为充满想象力的艺术家,或者是认真观察世界,充满思考的小小哲学家……

在教育的理想课堂上,一位妈妈说:“其实,作为家长,在不停变动的环境中也要面对各种焦虑,不停地做选择,这个不行,那个不合适,觉得都不太满意,但其实很多时候家长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们给孩子刻画了太多的成长模样,规划了太多的成长路径,也给自己积压了太多的教育焦虑。不妨将孩子归还给自然,不设限制地让孩子生长。让儿童友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可以创造无限可能的环境中,找到一种理想教育的具体形状。

- END -

来源 | 成都儿童团

投稿 | giftededucation@foxmail.com

声明 | 文章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文末或后台留言联系。

優教育思想力沙龙

“为人生而审美,重构学校新美育”2024第一届優教育美育论坛 | 美的浸润:从美的尺度,重新丈量教育 | 向美而生、以美化人——共探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 锚定“课改”动力:从理解到赋能,重塑教师的专业生活 | 人之为人,成人之美:重塑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主题沙龙暨教育“在之间”·教师人文空间开幕式 | 以山水之名,躬耕教育,让生命无限敞开 | 家校社共育:循着生命的节律,共筑孩子“心理护城河” | 唤醒·复原·生长:从“情感转向”到“生命韧性”,回归幸福教育 | 重新想象学习:人工智能时代,让学会学习真实发生 | 科学与人文同源:面向未来培养创新人才 | 寓教于"戏",走向丰盈而审美的全人教育 | 为人生而审美:存在•超越•安放——《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圆桌分享会 | 现代人为什么还愿意读唐诗?——《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圆桌会 | 连接、互助、共生:荒原之上有一个“善托邦”——家校社在关系与连接中共生并茂 | 重寻诗教:向抒情传统致敬主题论坛暨《寻找古诗之美》插画展南京站开幕 | 对话人文精神:以审美重建抵达“人之为人”的教育 | 教育人的诗意存在与专业成长 | 钱钟书的活法:思想默存于学术 | 寻根问道探源求美:伊顿纪德筹办教育人论道碧山



在之间·優教育文化空间
教育人的“第三空间”:教育同道人生发的人文精神意义家园 | 教育的“善托邦”:重新想象教育的未来暨上海在之间· 優教育文化空间开幕式 | 倪闽景:“在中国”与“在世界”:重新想象教育的未来 | 夏中义:士人与学人:为人师者的精神向度 | 致教师:为人师之精神谱系与专业成长 • 在之间 • 優教育文化客厅开幕 | 景凯旋:在之间,寻求更高的人生 | 星空下的人生路,既不价值空悬,也非沉沦世俗,教育“在之间”


打开明亮的日常·优雅的教育生活

在每一个意义中诞生,趟过时间,庆祝生长 | “我—你”相遇:愿每一位教师行吟在大地之上,用全部的存在与辽阔的世界不期而遇 |李庆明:“思深深扎根于到场的生活”——田野的召唤带我从书斋走向一线 | 曹勇军:一位语文教师的精神成长 | 干国祥:真诚而深刻的阅读为生命埋下新的叙事可能 | 人文教育者樊阳:在阅读与行走中,投身于对“人”的理解 | 张延银:以自然尺度丈量生命:去做云朵和泥巴的孩子 | 成尚荣:在更大的人生坐标上讲述自己的故事 | 傅国涌:人生就是个画圆的过程 | 张文质:在多元的生命交集中,“他”引渡你走向一个更开阔的世界 | 每位教师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打开明亮的日常,过一种审美的教育生活 | 成尚荣:一间书房联结着过去与未来 | 李庆明:我们充满劳绩,何以诗意栖居? | 陈文艳×赵艺:菜畦边的对话 · 一位校长与一名教师如何雕刻闲暇时光 | 张延银:只有在行进中事物才有意义 | 殷涛:从事着根的事业,涛哥想活成一朵花 | 詹大年:徒步穿越108公里戈壁,只是为了好玩 | 夏昆:闲暇的闲暇——我的阅读、写作与游戏



新课标·新课改主题论坛·校长研讨会

重置系统,蒲公英教育智库携手伊顿纪德以“行动提案”叩问未来学校变革 • 第十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开幕 | 扩优提质,从课堂变革做起 • 第六届“课堂变革与教学领导力提升”专题研讨会 | 拥抱AI时代,迎接新教材 • 第三届全球融合课程创生研讨会暨小学课堂教学观摩会 | 聚焦高质量发展,推进学校育人方式变革 • 2023“星校(园)长、星教师”学术论坛精彩回顾 | 无界学习,走向创造:“大观念”撬动课程转型新实践研讨会 • 精彩回顾 | 回归教育本原,办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 2023年新优质学校高质量发展论坛 | 创造 • 探究 • 实践: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主题研讨会暨《让学生创造着长大》新书发布会 | 第二届全球融合课程创生研讨会暨《小学大观念教学设计与实施》新书发布会 | 课改中国行(苏州姑苏)公益师训会暨“素养表现型教学与教学关系重构”观摩研讨会 | 中英国际教育论坛:返本新开,重新设计教育的价值与美

優教育
《優教育》是伊顿纪德品牌主办的公益教育读物,致力于“关注教育的价值与美”,回溯古今中外教育价值,呈现学校微创新案例,以人文精神弥补现代教育的缺失,以教育理想复归教育本质的精神之路。这里是教育人的桃花源,我们共同守护、耕种的自留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