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时代”思考“大问题”——钱理群关于未来的寄语

教育   2024-10-14 20:30   江苏  

如果说今天的知识分子中,还有秉承五四传统且身体力行者,钱理群先生便是这不多的人中的一个,也正因此,在“小时代”想“大问题”的他,时常与这个时代显得格格不入。
正如孙郁老师所说:钱理群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堂吉诃德,他在人们没有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了问题,在太平之景中意识到了危机。他常常以真诚的、大胆的姿态冲向风车,给我们留下悲壮的形影。正如钱老自己所说:即使被边缘化,但站在边缘位置恰恰可以更好地洞悉与讨论中心问题。

1

传统文化:

失去独立思考的愿望,就会成为 “传统之奴”
变革传统,首先要理解传统。从表面上看,人人都在谈传统文化,“国学热”已经热得发昏,然而,很多人都没有搞懂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是什么,这里至少存在两个误区:
首先,“传统文化”不等同于“古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古代文化,还包括现代文化,现代文化从五四算起,也有百年的历史,已经有了自己的传统,将其排斥在传统文化之外,既不符合事实,也不是真正的”知古“。
古代传统更不等于儒家传统。古代文化是多元的,不仅包括儒家、墨家、法家等典籍文化,还包括存在于民间的习俗、礼仪、传说,以及口耳相传、时代相承的民间伦理、民间文化等。

我们研究传统文化,既要“进得去”,更要“走出来”。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理解得越深入,就越容易被折服,这本也正常,但如果由折服变为顶礼膜拜,就会被俘虏,失去独立思考的愿望,也就成了 “传统之奴”,失去了研究的意义。

2

消费主义:

在无止境的需求中,人只会成为自己欲望的奴隶
近些年不断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震撼了全球,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的贪婪、超前消费,而在消费透支的背后,是一种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仅盛行于欧美西方国家,在中国,甚至中国的农村也大有市场。它不仅得到权力和市场的支持,事实上还得到了千百万人的“积极同意”和“主动实践”。
这种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而是被刺激起来的欲望,在这种无止境的需求中,人成了自己欲望的奴隶、物质的奴隶,进而成为金钱和权力的奴隶。更可怕的是,即使得到了满足,也难以产生持续而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消费主义背后反映的其实是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它将物质视为评价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成功、声望的标准,人们因此形成了“金钱崇拜”。在中国的体制下,钱权交易催生了“权力崇拜”,人们因此被权力驯服,这从根底上导致人的异化,让人成了自己欲望的奴隶。
消费主义的危害不止于此,在一个社会中,当消费主义占据支配地位时,它同时是一种“文化霸权”,不仅控制了人的消费的需求与欲望,而且控制了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以此为前提的制度的生产与再生产。
作为一个“觉醒了的”年轻人,我们不能被物质绑架,而要抵抗这种潮流。人之为人,就是因为人有精神的追求。我们应该“脚踏大地,仰望星空”,把生命的枝干,向超越于现实物质生活的人类的、宇宙的、历史的、文化的精神空间扩展,从而追求人有意义的存在。

3

人性:

“善恶并举”,要“扬善抑恶”
自古以来,关于“人性善”“人性恶”,争论不休。在我看来,人性是“善恶并举”,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既有善的种子,也有恶的种子。问题是,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社会,对于人性中的善和恶,采取什么态度。是“扬善抑恶”,还是“扬恶抑善”?
一个健全的社会,应该是“扬善抑恶”的,一旦出现“扬恶抑善”,这个社会就出问题了。

4

中国与世界:

民族自尊,要在自信、自醒和自我改造的基础上
如今全球化已经势不可挡,由此提出一个新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与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相处?
中国与西方有着不同的信仰、不同的价值观以及社会制度。在很多西方人看来,这样一个不同于己而又日趋富裕和强大的中国,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对中国刮目相看的同时,又有了很多恐惧。西方对中国有许多的批评,面对来自西方的质疑,我们要调整好心态,不要陷入两种误区:

首先,不要以受害者心态看待西方。我们要看清楚,中国已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已经不是晚清的“东亚病夫”、被侵略的对象,不要总以受迫害的被围心态、弱国心态看待西方,总觉得“亡我之心不死”“别有用心”,不能用“恶意假设”来和西方世界相处。同时,更要防止“中华中心主义”自大心理的复活。

其次,中国与西方的纷争,既有利益之争,也有价值之争。而世界的利益和价值是多元的,“西方既不会是中国人所想象的朋友,也不会成为中国人所想象的敌人”。因此,我们既不要因为西方的批判和拒绝,就把它当做敌人,做出激烈反应;也不要因为被欣赏,就把对方当作“铁哥们儿”,自我膨胀起来。

我们要建立自己的民族自尊。真正的民族自尊,是应该建立在民族的自信、自醒和自我改造的自主性基础上的,那种发虚火、说大话的“民族主义”,骨子里隐含的恰恰是一种民族的自卑心理;我们要懂得尊重差异,尊重不同的选择,坚持独立性的同时,要懂得倾听,知进知退。

5

未来:

在“小时代”思考“大问题”
当下是一个“小时代”,小人物、小享受、小苦恼,还有点小孤独,这是新一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这与我们这一代有所不同,我们已经习惯于对“大问题”的思考,有一种几乎本能的时代关怀、社会关怀、政治情结、历史承担意识,总是想参与社会的变革、历史的创造。
然而,人太过于贴近现实,就会陷入无止境的焦虑感、无力感,很可能被现实吞没。因此,我们应该和现实拉开一些距离,想一些更大的超越性的问题,一些关于人性存在、人类发展的形而上的“大问题”。比如,未来人们将面临一个怎样的世界?
我认为,未来人类将面对“三大问题”:
自然灾害频发。这其实是“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在“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与口号下,我们不断向地球开战,破坏大自然,现在,我们遭到了大自然的反抗和报复。环境问题、病毒侵袭,让人类措手不及。人类中心论从此被打破,人要学会与自然平等相处。
全球秩序混乱。现如今,全世界骚乱不断、冲突不断、突发事件不断。全世界现行所有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美国模式、北欧模式、日本模式等)都出现了问题和危机。我们必须对人类发展至今的各种文明形态,包括美国文明、欧洲文明、中国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等,进行全面的反省。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变革将会带来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挑战。比如,网络技术引发人类社会的全面变革,完全由网络培育起来的年轻一代,将会发生什么变革?人类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这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又是孕育着新的变革与新的希望的时代,如果对这些挑战漠然不知,不仅会错失良机,还将付出沉痛的代价。

- END -

来源 | 先知书店
投稿 | giftededucation@foxmail.com
声明 | 文章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文末或后台留言联系。
優教育思想力沙龙

“为人生而审美,重构学校新美育”2024第一届優教育美育论坛 | 美的浸润:从美的尺度,重新丈量教育 | 向美而生、以美化人——共探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 锚定“课改”动力:从理解到赋能,重塑教师的专业生活 | 人之为人,成人之美:重塑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主题沙龙暨教育“在之间”·教师人文空间开幕式 | 以山水之名,躬耕教育,让生命无限敞开 | 家校社共育:循着生命的节律,共筑孩子“心理护城河” | 唤醒·复原·生长:从“情感转向”到“生命韧性”,回归幸福教育 | 重新想象学习:人工智能时代,让学会学习真实发生 | 科学与人文同源:面向未来培养创新人才 | 寓教于"戏",走向丰盈而审美的全人教育 | 为人生而审美:存在•超越•安放——《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圆桌分享会 | 现代人为什么还愿意读唐诗?——《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圆桌会 | 连接、互助、共生:荒原之上有一个“善托邦”——家校社在关系与连接中共生并茂 | 重寻诗教:向抒情传统致敬主题论坛暨《寻找古诗之美》插画展南京站开幕 | 对话人文精神:以审美重建抵达“人之为人”的教育 | 教育人的诗意存在与专业成长 | 钱钟书的活法:思想默存于学术 | 寻根问道探源求美:伊顿纪德筹办教育人论道碧山



在之间·優教育文化空间
教育人的“第三空间”:教育同道人生发的人文精神意义家园 | 教育的“善托邦”:重新想象教育的未来暨上海在之间· 優教育文化空间开幕式 | 倪闽景:“在中国”与“在世界”:重新想象教育的未来 | 夏中义:士人与学人:为人师者的精神向度 | 致教师:为人师之精神谱系与专业成长 • 在之间 • 優教育文化客厅开幕 | 景凯旋:在之间,寻求更高的人生 | 星空下的人生路,既不价值空悬,也非沉沦世俗,教育“在之间”


打开明亮的日常·优雅的教育生活

在每一个意义中诞生,趟过时间,庆祝生长 | “我—你”相遇:愿每一位教师行吟在大地之上,用全部的存在与辽阔的世界不期而遇 |李庆明:“思深深扎根于到场的生活”——田野的召唤带我从书斋走向一线 | 曹勇军:一位语文教师的精神成长 | 干国祥:真诚而深刻的阅读为生命埋下新的叙事可能 | 人文教育者樊阳:在阅读与行走中,投身于对“人”的理解 | 张延银:以自然尺度丈量生命:去做云朵和泥巴的孩子 | 成尚荣:在更大的人生坐标上讲述自己的故事 | 傅国涌:人生就是个画圆的过程 | 张文质:在多元的生命交集中,“他”引渡你走向一个更开阔的世界 | 每位教师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打开明亮的日常,过一种审美的教育生活 | 成尚荣:一间书房联结着过去与未来 | 李庆明:我们充满劳绩,何以诗意栖居? | 陈文艳×赵艺:菜畦边的对话 · 一位校长与一名教师如何雕刻闲暇时光 | 张延银:只有在行进中事物才有意义 | 殷涛:从事着根的事业,涛哥想活成一朵花 | 詹大年:徒步穿越108公里戈壁,只是为了好玩 | 夏昆:闲暇的闲暇——我的阅读、写作与游戏



新课标·新课改主题论坛·校长研讨会

重置系统,蒲公英教育智库携手伊顿纪德以“行动提案”叩问未来学校变革 • 第十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开幕 | 扩优提质,从课堂变革做起 • 第六届“课堂变革与教学领导力提升”专题研讨会 | 拥抱AI时代,迎接新教材 • 第三届全球融合课程创生研讨会暨小学课堂教学观摩会 | 聚焦高质量发展,推进学校育人方式变革 • 2023“星校(园)长、星教师”学术论坛精彩回顾 | 无界学习,走向创造:“大观念”撬动课程转型新实践研讨会 • 精彩回顾 | 回归教育本原,办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 2023年新优质学校高质量发展论坛 | 创造 • 探究 • 实践: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主题研讨会暨《让学生创造着长大》新书发布会 | 第二届全球融合课程创生研讨会暨《小学大观念教学设计与实施》新书发布会 | 课改中国行(苏州姑苏)公益师训会暨“素养表现型教学与教学关系重构”观摩研讨会 | 中英国际教育论坛:返本新开,重新设计教育的价值与美

優教育
《優教育》是伊顿纪德品牌主办的公益教育读物,致力于“关注教育的价值与美”,回溯古今中外教育价值,呈现学校微创新案例,以人文精神弥补现代教育的缺失,以教育理想复归教育本质的精神之路。这里是教育人的桃花源,我们共同守护、耕种的自留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