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传统文化:
我们研究传统文化,既要“进得去”,更要“走出来”。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理解得越深入,就越容易被折服,这本也正常,但如果由折服变为顶礼膜拜,就会被俘虏,失去独立思考的愿望,也就成了 “传统之奴”,失去了研究的意义。
2
消费主义:
3
人性:
4
中国与世界:
首先,不要以受害者心态看待西方。我们要看清楚,中国已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已经不是晚清的“东亚病夫”、被侵略的对象,不要总以受迫害的被围心态、弱国心态看待西方,总觉得“亡我之心不死”“别有用心”,不能用“恶意假设”来和西方世界相处。同时,更要防止“中华中心主义”自大心理的复活。
其次,中国与西方的纷争,既有利益之争,也有价值之争。而世界的利益和价值是多元的,“西方既不会是中国人所想象的朋友,也不会成为中国人所想象的敌人”。因此,我们既不要因为西方的批判和拒绝,就把它当做敌人,做出激烈反应;也不要因为被欣赏,就把对方当作“铁哥们儿”,自我膨胀起来。
我们要建立自己的民族自尊。真正的民族自尊,是应该建立在民族的自信、自醒和自我改造的自主性基础上的,那种发虚火、说大话的“民族主义”,骨子里隐含的恰恰是一种民族的自卑心理;我们要懂得尊重差异,尊重不同的选择,坚持独立性的同时,要懂得倾听,知进知退。
5
未来:
- END -
“为人生而审美,重构学校新美育”2024第一届優教育美育论坛 | 美的浸润:从美的尺度,重新丈量教育 | 向美而生、以美化人——共探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 锚定“课改”动力:从理解到赋能,重塑教师的专业生活 | 人之为人,成人之美:重塑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主题沙龙暨教育“在之间”·教师人文空间开幕式 | 以山水之名,躬耕教育,让生命无限敞开 | 家校社共育:循着生命的节律,共筑孩子“心理护城河” | 唤醒·复原·生长:从“情感转向”到“生命韧性”,回归幸福教育 | 重新想象学习:人工智能时代,让学会学习真实发生 | 科学与人文同源:面向未来培养创新人才 | 寓教于"戏",走向丰盈而审美的全人教育 | 为人生而审美:存在•超越•安放——《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圆桌分享会 | 现代人为什么还愿意读唐诗?——《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圆桌会 | 连接、互助、共生:荒原之上有一个“善托邦”——家校社在关系与连接中共生并茂 | 重寻诗教:向抒情传统致敬主题论坛暨《寻找古诗之美》插画展南京站开幕 | 对话人文精神:以审美重建抵达“人之为人”的教育 | 教育人的诗意存在与专业成长 | 钱钟书的活法:思想默存于学术 | 寻根问道探源求美:伊顿纪德筹办教育人论道碧山
打开明亮的日常·优雅的教育生活
在每一个意义中诞生,趟过时间,庆祝生长 | “我—你”相遇:愿每一位教师行吟在大地之上,用全部的存在与辽阔的世界不期而遇 |李庆明:“思深深扎根于到场的生活”——田野的召唤带我从书斋走向一线 | 曹勇军:一位语文教师的精神成长 | 干国祥:真诚而深刻的阅读为生命埋下新的叙事可能 | 人文教育者樊阳:在阅读与行走中,投身于对“人”的理解 | 张延银:以自然尺度丈量生命:去做云朵和泥巴的孩子 | 成尚荣:在更大的人生坐标上讲述自己的故事 | 傅国涌:人生就是个画圆的过程 | 张文质:在多元的生命交集中,“他”引渡你走向一个更开阔的世界 | 每位教师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打开明亮的日常,过一种审美的教育生活 | 成尚荣:一间书房联结着过去与未来 | 李庆明:我们充满劳绩,何以诗意栖居? | 陈文艳×赵艺:菜畦边的对话 · 一位校长与一名教师如何雕刻闲暇时光 | 张延银:只有在行进中事物才有意义 | 殷涛:从事着根的事业,涛哥想活成一朵花 | 詹大年:徒步穿越108公里戈壁,只是为了好玩 | 夏昆:闲暇的闲暇——我的阅读、写作与游戏
新课标·新课改主题论坛·校长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