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那次去,我正好住在东隅,跟太古的朋友约好在酒店大堂见面。
她领着我从东隅出来,往太古城写字楼方向走去,一路上顺便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太古城的发展历史。
我们边走边聊,体感舒适地在太古城的几座写字楼之间的连廊穿梭行走,不出10分钟,就来到康桥大厦,上得7楼,抵达「太古历史档案中心」。
内地太古项目的朋友看到我发的朋友圈,惊讶地说,你居然去了最新对外开放的档案中心?我们自己都还没有去过呢!
言语之中,似乎这座档案中心也是企业内部团队甚为向往之一个新的check point。
第一次造访我就待了4个多小时,真的非常感谢档案中心的同事从9点站到快13点,陪着我一点一滴地耐心讲解、回答我那些几乎问不完的问题,以及时至今年依旧乐此不疲地往复
如果真的较真去「考古」,就算在这里待上一整天,也看不完所有的史料。
所以,这篇文章去年我写了4个月都没有写完,就是觉得短短的几个钟头真的只是窥得些许皮毛,不敢班门弄斧、草率起笔。
因此,伴随今年10月的重访,以及鲗鱼涌内社区的一些新变化,谈一些CRR的「个人感悟」。
最完整的太古历史档案中心,只能各位亲自去体会、去发现。
一处鲗(zéi)鱼涌(chōng),改变港岛东
谈太古必访「鲗鱼涌」,其实早已成为行业人士到港的基本认知。
在正式浏览「浓缩在纸上的历史」之前,我想把真实的历史先摊开来看。
19世纪的鲗鱼涌,最早还是港岛东部一个开采花岗岩的石矿场(也是其英文Quarry Bay采石湾的来源),在这片原生、粗粝的处女地上,太古首次踏足香港,一晃就是150多年。
*一片荒芜的鲗鱼涌(1881年)
这片围绕厂房而更新的「旧址区」,也成为了上世纪香港商业地产的「新起点」。
可以说,鲗鱼涌是太古在华150余年的「发家福地」,施怀雅在这里开拓糖业和船坞生意,令太古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多元化的跨国企业。
当然,这更是一个地产商与地域互相成就的故事。
对比19世纪40年代香港开埠后最早发迹的中环而言,港岛东的鲗鱼涌是一片工业文明落幕后的「后起之地」。
正如铁西之于沈阳,东郊之于成都,直至城市更新时代的来临,城市工业区的老旧面貌才迎来了改换的契机。
*从山上远眺太古坊
了解鲗鱼涌不仅能够深度地还原太古地产的发展历史,更对于现如今内地「企业主导的城市更新实践」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从区域空间改造上来看,改造后的鲗鱼涌和太古坊及太古城一带,依靠原本「背山面水」的自然优势,进一步形成了人居/办公/交通便利,尺度适宜的超大型综合体:
太古炼糖厂旧址上,先有从七十年代发展成代表轻工业年代的「太古工商业中心」,九十年代又陆续发展至今天由十座相连的办公大楼组成的综合商业枢纽「太古坊」(Taikoo Place)(包括最新建成的太古坊一座及二座),超过300间跨国企业落户其中。
从环境的内生性再造来讲,「社区理念」的雏型在厂区的人本主义经验和禀赋中传承至今。
我们对于太古地产津津乐道的「社区营造」一词,也正是从当年的炼糖厂、船坞职工宿舍、华人福利会及大量福利设施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并赋予了当下时代的新内涵,助力太古与鲗鱼涌的相互成就。
*社区与办公楼共生的太古坊
随着全球最贵写字楼租金的榜首地区「香港中环」显现颓势,全港商业地产逐渐演变出「去中环化」、「分布式」发展趋势;
即使是面临种种结构性压力,我们也能从最新的半年报中读出太古对于「人本主义社区」独特抗压性的自信心。
*摘自太古地产2024年中期业绩报告
发展至今,太古地产的英式风格融进了香港的血脉里,随后导入了金钟、东涌等处的项目里,并逐渐为内地客商所熟知。
150年后,我们也早已说不清太古地产究竟是港资抑或其他。
穿越街区、花园和高挑的办公楼,上至外观并不显眼的康桥大厦7层,门头并不算大的历史档案中心走进了我们视野。
和我一样,一种诧异感弥漫在所有同行者的目光中。
这家百年跨国公司的档案中心,没有独栋挑高、「炫耀式」的恢弘建筑,却只有珍贵资料「挤在一起」的585m²,目之所及一派了然。
*图据官网
由于这栋写字楼正好位于昔日炼糖厂入口旁的位置,面向翠绿山坡,常年都是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早于19世纪末,太古曾参与当时港府的植树计划,在附近山林种植大量树木,以巩固山坡及改善区内空气质量)。
落地窗前还摆放着一艘船的模型,原型为太古船坞于1950年代兴建的船只「兴立号」,临窗而立,颇有站在历史面前诉说历史的独特视感。
作为参与收集的太古历史档案部总监施清女士告诉我们,相比于一座大型博物馆,太古历史档案中心更是一个方便内部员工、外来访客查询资料,了解企业与部份城市发展的目的地所在。
因此,「以备参考」是这个空间的最大功用。
在这个确保安全的地方,存放着太古集团及旗下公司200年来的历史记忆,库内收藏超过4000个档案盒的纸本历史文件,主要为1946年至今的收藏,其中有超过49000张照片及900卷以上的底片。
走进来可以看见,不大的房间被分成了内外两个主体。
整个展区布置也极为考究。中部是资料陈列,另外则是可供休憩和交互作用的区域,整个空间采用数码化、模块化的档案管理,展陈布局充满科技手段加持下的生动表现力。
不夸张地说,鸡皮疙瘩立时冒了出来。
电子照片正在滚动放映,墙上的故事就真实地发生在当下这片土地。
*图据官网
上世纪末,从香港飞往悉尼,单程票价还是惊人的2200港币,按当时香港的房价来讲,已经足够拿下一套小户型。因此,这一张小小的手填机票以及一个专门的随行包也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我在这里站了两小时,能从四面八方各个角落感受到,一家企业要经历二百多年,什么是应该变的,什么是不该变的。
一切的沉淀,都有迹可循
于是乎也不难理解,为何太古集团以及多数港资企业之中,多数都是一份工作干到底的老员工。
从太古档案中心走向「背面」的山上,一路上你能看到童子军装束的孩童队伍,以及从学校赶来户外活动的学生。这座不大的城市处处是值得学习的「多样性」。
*坐落在柏架山上的林边生物多样性自然教育中心|图据网络
来港的多数几天,我都在鲗鱼涌的街道里「夜间潜行」,很直观地看到全面更新为这里的现代生活带来了什么。
一反办公区安静的常态,太古坊的楼下酒吧外摆一到夜间就坐满了用餐的顾客,都是一些还挺地道的西餐厅和酒吧,令人惊讶的是,好几间不错的餐厅居然都是太古自营。
伴着夕阳黄昏在酒吧交头接耳的情侣,下班后还没来得及回家放下背包就立刻围坐在一起的同事,三五成群谈天说地,操着不同语言的消费者更是随处可见。
一抬头,连廊上的标志应景地写到「Where individuals align」,一切都如此自然成形。去年拜访时,就在感叹这片区域的原生感。
*「舍区」标示牌(上) | 「舍区」空间实景(下),图据官方
在「舍区」(在太古炼糖厂年代是一处码头地带)的设计中,太古地产考虑到了鲗鱼涌的工业历史,将炼糖厂和船坞的元素融入到空间设计中,以此连结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宠物友好」就像已经被这里的居民习以为常。公园里的宠物设施一应俱全,不仅有常规看到的拾便袋等简单的宠物用具,而且竟然还有专供宠物游玩的小型娱乐装置。
走不了几步,就能看到围拢一群互相攀谈的狗主人,对于陌生人的抚摸宠物们也表现得十分友好,在高楼林立的背景下,这种慢的节奏实在很不HK。
这片土地上一切可触摸的痕迹,都循着我们的步调被一点点拾遗,通过老照片与现实图景的对照,显得格外有冲击力。
一切的沉淀,有迹可循才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