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之道」:从一座历史档案中心说起

楼市   房产   2024-11-06 08:01   上海  
《2023中国商业地产发展报告》尚有少量存货
点击上方LOGO进入小程序了解详情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延续去年的故事讲起。

2023年11月1-4日,受太古地产的邀请,CRR与其他媒体老师们一起,参加时隔多年之后重启的Media Tour,年内第三次来到太古历史档案中心。

大概是因为文科生多少都对历史感兴趣,也可能是上了点年纪就喜欢翻看旧东西,我对这座面积不大但收藏的「宝贝」超级多、Display的「机关」极为奇妙的档案中心,充满了孜孜不倦的探究渴望。

4月那次去,我正好住在东隅,跟太古的朋友约好在酒店大堂见面。


她领着我从东隅出来,往太古城写字楼方向走去,一路上顺便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太古城的发展历史。


我们边走边聊,体感舒适地在太古城的几座写字楼之间的连廊穿梭行走,不出10分钟,就来到康桥大厦,上得7楼,抵达「太古历史档案中心」


内地太古项目的朋友看到我发的朋友圈,惊讶地说,你居然去了最新对外开放的档案中心?我们自己都还没有去过呢!


言语之中,似乎这座档案中心也是企业内部团队甚为向往之一个新的check point。


第一次造访我就待了4个多小时,真的非常感谢档案中心的同事从9点站到快13点,陪着我一点一滴地耐心讲解、回答我那些几乎问不完的问题,以及时至今年依旧乐此不疲地往复



如果真的较真去「考古」,就算在这里待上一整天,也看不完所有的史料。


所以,这篇文章去年我写了4个月都没有写完,就是觉得短短的几个钟头真的只是窥得些许皮毛,不敢班门弄斧、草率起笔。


因此,伴随今年10月的重访以及鲗鱼涌内社区的一些新变化,谈一些CRR的「个人感悟」


最完整的太古历史档案中心,只能各位亲自去体会、去发现。



一处鲗(zéi)鱼涌(chōng),改变港岛东


谈太古必访「鲗鱼涌」,其实早已成为行业人士到港的基本认知。


在正式浏览「浓缩在纸上的历史」之前,我想把真实的历史先摊开来看。


19世纪的鲗鱼涌,最早还是港岛东部一个开采花岗岩的石矿场(也是其英文Quarry Bay采石湾的来源),在这片原生、粗粝的处女地上,太古首次踏足香港,一晃就是150多年。


*一片荒芜的鲗鱼涌(1881年)


此前,已经有太多行业报道呈现过太古地产在鲗鱼涌发迹的历史全貌,在此也不过多赘述,我简要提及一二。

-太古集团在中国内地的发展始于1866年,当时公司在上海成立Butterfield & Swire,取了中文名字——太古洋行
-1881年,太古在港岛鲗鱼涌购入大片土地,其炼糖厂业务迅即蓬勃发展,并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和最先进的厂房之一。1900年,太古船坞在毗临糖厂的陆地上动工兴建,成为香港地区最大的船坞之一。
-20世纪70年代,由于无法与区域内低价生产商竞争,太古糖厂于1972年关闭,并集中精力从事包装及经销业务。同时,太古船坞位于香港岛的生产设施也由于大型集装箱运输时代的到来而没落
-1972年,太古与前竞争对手香港黄埔船坞合并,成为香港联合船坞集团,总部迁至香港货柜码头,由于太古船坞搬迁和糖厂腾出的大面积土地,「太古地产」借此机会正式成立



*地处鲗鱼涌的太古炼糖厂(1895年)


这片围绕厂房而更新的「旧址区」,也成为了上世纪香港商业地产的「新起点」。


可以说,鲗鱼涌是太古在华150余年的「发家福地」,施怀雅在这里开拓糖业和船坞生意,令太古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多元化的跨国企业。


当然,这更是一个地产商与地域互相成就的故事。


对比19世纪40年代香港开埠后最早发迹的中环而言,港岛东的鲗鱼涌是一片工业文明落幕后的「后起之地」。


正如铁西之于沈阳,东郊之于成都,直至城市更新时代的来临,城市工业区的老旧面貌才迎来了改换的契机。


*从山上远眺太古坊


了解鲗鱼涌不仅能够深度地还原太古地产的发展历史,更对于现如今内地「企业主导的城市更新实践」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从区域空间改造上来看,改造后的鲗鱼涌和太古坊及太古城一带,依靠原本「背山面水」的自然优势,进一步形成了人居/办公/交通便利,尺度适宜的超大型综合体:


太古三号水塘原址变成了康景花园;太古船坞原址则变成了香港岛大型私人屋苑,也是太古地产最早的大型综合发展项目——太古城(Taikoo Shing)(不但包括住宅项目,更有办公楼、大型商场和零售消闲设施;太古城中心二期商场于1987年落成以后,商场更成为当时香港最大的购物中心,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呎)及综合购物中心太古城中心(Cityplaza)

太古炼糖厂旧址上,先有从七十年代发展成代表轻工业年代的「太古工商业中心」,九十年代又陆续发展至今天由十座相连的办公大楼组成的综合商业枢纽「太古坊」(Taikoo Place)
(包括最新建成的太古坊一座及二座),超过300间跨国企业落户其中。

1980年代初,位于太古船坞以南的康山亦被夷平,兴建如今的地铁「太古站」及「康山花园」。


从环境的内生性再造来讲,「社区理念」的雏型在厂区的人本主义经验和禀赋中传承至今。

我们对于太古地产津津乐道的「社区营造」一词,也正是从当年的炼糖厂、船坞职工宿舍、华人福利会及大量福利设施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并赋予了当下时代的新内涵,助力太古与鲗鱼涌的相互成就。


*拥有完备设施的炼糖厂员工宿舍。1892年,太古还在厂区背后的柏架山兴建了香港首部登山吊车。为使员工与家人可安居乐业,公司会提供一系列福利和设施,包括在炼糖厂附近兴建太古游乐会,并鼓励员工参与不同球类及射击等活动。



*社区与办公楼共生的太古坊


随着全球最贵写字楼租金的榜首地区「香港中环」显现颓势,全港商业地产逐渐演变出「去中环化」、「分布式」发展趋势


即使是面临种种结构性压力,我们也能从最新的半年报中读出太古对于「人本主义社区」独特抗压性的自信心。


*摘自太古地产2024年中期业绩报告


港岛并不缺风水宝地。

背山面海的鲗鱼涌,也在这些年陆续迎来不少国际名企的「战略性东移」,办公空间较大、租金相对较低、本就有不少外籍人士聚集的太古坊,正好承担了企业对于国际视野和港式生活交织的双重需求。



2024年,太古坊重建计划渐次落成,正式将太古坊片区提升为城中主要的商业枢纽;

两栋办公楼「太古坊一座」「太古坊二座」,以及新近亮相的绿化休憩园林「太古中央广场」「太古花园」都在进一步丰满宜业宜闲的人居环境。

*太古花园

发展至今,太古地产的英式风格融进了香港的血脉里,随后导入了金钟、东涌等处的项目里,并逐渐为内地客商所熟知。


150年后,我们也早已说不清太古地产究竟是港资抑或其他



一座档案中心,百年香港观


穿越街区、花园和高挑的办公楼,上至外观并不显眼的康桥大厦7层,门头并不算大的历史档案中心走进了我们视野。


和我一样,一种诧异感弥漫在所有同行者的目光中。


这家百年跨国公司的档案中心,没有独栋挑高、「炫耀式」的恢弘建筑,却只有珍贵资料「挤在一起」的585m²,目之所及一派了然。


*图据官网


在香港,极尽可能地利用是对空间的最大诚意。

由于这栋写字楼正好位于昔日炼糖厂入口旁的位置,面向翠绿山坡,常年都是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早于19世纪末,太古曾参与当时港府的植树计划,在附近山林种植大量树木,以巩固山坡及改善区内空气质量)


落地窗前还摆放着一艘船的模型,原型为太古船坞于1950年代兴建的船只「兴立号」,临窗而立,颇有站在历史面前诉说历史的独特视感。


*太古历史档案中心窗外风景

据介绍,历史档案中心的档案库(约167m²空间)乃是参考英国标准历史档案的存储及展览指南而构建——

其温度长期保持在18°C、相对湿度50%,拥有2小时防火墙、烟雾探测系统、FM-200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闭路电视、监控报警和门禁控制等装置,另有一个维持于约摄氏零度的大型冰柜存放录像原件,各设备皆能确保企业历史档案以最佳素质储存。

*录像原件的存放


作为参与收集的太古历史档案部总监施清女士告诉我们,相比于一座大型博物馆,太古历史档案中心更是一个方便内部员工、外来访客查询资料,了解企业与部份城市发展的目的地所在。


因此,「以备参考」是这个空间的最大功用。


在这个确保安全的地方,存放着太古集团及旗下公司200年来的历史记忆,库内收藏超过4000个档案盒的纸本历史文件,主要为1946年至今的收藏,其中有超过49000张照片及900卷以上的底片


走进来可以看见,不大的房间被分成了内外两个主体。


外部即是近三分之一面积的互动展览区及多用途活动场地,存放着太古集团自英国利物浦开业并于五十年后从长江进入中国伊始,最终扎根香港的发展历程及相关史料的复制版本。

整个展区布置也极为考究。中部是资料陈列,另外则是可供休憩和交互作用的区域,整个空间采用数码化、模块化的档案管理,展陈布局充满科技手段加持下的生动表现力。



一开始,我们还在一面幕布墙前沉浸地聆听幻灯片讲解,而当正式进入参访流程时,通过平板操控点击,原本与放映幕布「合」在一起的展柜,像一张张书页缓缓分离开来,逐渐填满了空荡的外场。


不夸张地说,鸡皮疙瘩立时冒了出来。


这几页书页样的展示柜,如编年史一般详尽地记录了太古每一时段的不同角色:是太古的起源及太古轮船业务的伸延,是太古方糖太古船坞的企业城故事,是战后投资及管理的国泰航空飞机维修公司,是可口可乐的特许经营商,是如今的太古地产,一幕幕分区到位。



电子照片正在滚动放映,墙上的故事就真实地发生在当下这片土地。



并且,展区还设置了绝妙的时间信息轴,通过向前推动时间滚轴,屏幕上将呈现每一历史阶段的影像资料,方便访者直观了解整个历史(沉浸中忘记了拍照)


*图据官网


众所周知,香港办公楼的体感温度本来就比较低,伴随一股更凉的冷气袭来,存放历史档案原件的档案库也露出了真容。


*台面上摆放着上世纪太古可口可乐厂的大楼图则、国泰航空配给乘机人的随行包等珍贵的老物件。



终于来到我期待已久的「看图讲故事」环节,每一份资料物件都是一个故事,而这里的工作者也不知道提及了多少次同样的故事,但每一年都乐此不疲、如数家珍地向来访者传达:


上世纪末,从香港飞往悉尼,单程票价还是惊人的2200港币,按当时香港的房价来讲,已经足够拿下一套小户型。因此,这一张小小的手填机票以及一个专门的随行包也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可口可乐的广告女郎外形靓丽让人挪不开眼,台面下还放置着未开启的「古董汽水」——不管过去还是现在,喝汽水就是一件时髦的事儿。


太古城中心的首批住宅还在以大陆湖泊命名,旗下豪华楼盘的售楼手册竟然还有白天和夜晚两种不同的景观样式,让我感叹是现在都很可能做不到的精心考究。购房的支付方式多样,信贷体系也已经极为健全,物料的细致足以媲美当下。


我在这里站了两小时,能从四面八方各个角落感受到,一家企业要经历二百多年,什么是应该变的,什么是不该变的


是要顺着跨海的航船,直到停驻在一个码头,然后顺着运输这条既定路线,兴建糖厂、船坞,在空中运输显露苗头的时候果敢入局,最后在工业时代落幕后留下一大片可供自持、更新的土地,坚定而又求变地发展至今。

也能感受到,不管做什么一定要做到最好的「太古慢」。变的是产业,不变的是所谓「求真务实」的内核。

在华超过150年沉淀,如果没有前置收集意识,以及对记录这件事情本身的重视,那么这个档案中心也不可能成型。没有高效高质的展陈规划,远去的历史也不会在微缩的空间内显得气势高昂。

流连了一小段时间,真想钻进那些有趣的故事里。



一切的沉淀,都有迹可循


在探访历史档案中心之前以及之后,我利用空余的时间把整个鲗鱼涌逛了个遍,以「亲历者」的姿态感受了活在鲗鱼涌每一个角落里的太古。

从档案中心出来后短暂的hiking,也把我们带入了厂区职工曾经惬意而有期待感的生活轨迹中:

为外籍员工修建山间宿舍方便夏日上山避暑,还顺势造了全球第一代用蒸气推动的载人吊车系统(1892年-1932年),供员工和家人方便往返炼糖厂及山上的太古休养所,围绕厂区便利的社区生活也令人心驰神往。

于是乎也不难理解,为何太古集团以及多数港资企业之中,多数都是一份工作干到底的老员工


更重要的是,这些曾经的老建筑也被太古和政府机构悉心保育。包括坐落在半山上的太古炼糖厂高级职员住所(称为「林边屋」,建于1920年代,是目前唯一剩下的代表香港工业历史和发展的建筑)也没有被当成「遗迹」而闲置保护,而是成为一处自然教育中心——林边生物多样性自然教育中心

从太古档案中心走向「背面」的山上,一路上你能看到童子军装束的孩童队伍,以及从学校赶来户外活动的学生。这座不大的城市处处是值得学习的「多样性」。


*坐落在柏架山上的林边生物多样性自然教育中心|图据网络


并且,深处其中能够深刻的理解,不管是什么工种,每个人都在耐心地各司其职。每个人都安静地走在路上。

日间的太古坊显得十分肃静,白净的社区和国际化的办公楼杂错林立,但不少来过的朋友都一致认为,在夜间出行其实更有别样的「社区感」。


来港的多数几天,我都在鲗鱼涌的街道里「夜间潜行」,很直观地看到全面更新为这里的现代生活带来了什么。


一反办公区安静的常态,太古坊的楼下酒吧外摆一到夜间就坐满了用餐的顾客,都是一些还挺地道的西餐厅和酒吧,令人惊讶的是,好几间不错的餐厅居然都是太古自营


伴着夕阳黄昏在酒吧交头接耳的情侣,下班后还没来得及回家放下背包就立刻围坐在一起的同事,三五成群谈天说地,操着不同语言的消费者更是随处可见。


一抬头,连廊上的标志应景地写到「Where individuals align」,一切都如此自然成形。去年拜访时,就在感叹这片区域的原生感。



顺着海风来的方向走去,太古中央广场连接的鲗鱼涌公园格外静谧,公园出入口并不十分显眼,有几个看似出口的地方却被围起来走不大通,但是却和鲗鱼涌喧闹的一面相反,得以让忙碌了一天的社区居民感受片刻的安宁。

值得关注的是,这个「并不算起眼」的口袋公园居然也充斥着「太古浓度」。

社区休憩空间「舍区」由太古集团慈善信托基金赞助,并由太古地产就设计、建筑工程及运作提供意见及咨询上的支持——

然而,相比大张旗鼓的宣传展示,只有公园入口处一块小小的标示牌默默提示着,就像单纯只是「顺手」做了一件事

*「舍区」标示牌(上) | 「舍区」空间实景(下),图据官方


在「舍区」在太古炼糖厂年代是一处码头地带)的设计中,太古地产考虑到了鲗鱼涌的工业历史,将炼糖厂和船坞的元素融入到空间设计中,以此连结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宠物友好」就像已经被这里的居民习以为常。公园里的宠物设施一应俱全,不仅有常规看到的拾便袋等简单的宠物用具,而且竟然还有专供宠物游玩的小型娱乐装置。


走不了几步,就能看到围拢一群互相攀谈的狗主人,对于陌生人的抚摸宠物们也表现得十分友好,在高楼林立的背景下,这种慢的节奏实在很不HK。


这片土地上一切可触摸的痕迹,都循着我们的步调被一点点拾遗,通过老照片与现实图景的对照,显得格外有冲击力。


一切的沉淀,有迹可循才有说服力。


太古集团在香港成功构建了多元化的业务组合,其地产项目如太古城和太古坊,不仅提供了商业空间,也成为了社区发展的核心。


太古元素的随处可见,也更加证实了其对属地的责任感。

太古集团不仅是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也是香港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持者。通过多元化的业务和长期的投资,太古集团在香港的地位和意义早已不可替代。



就像一家人的房子不会因为破了就重新再买,太古对待鲗鱼涌乃至整个香港,不是一揽子、一锤子的投入就算完,而是四处修修补补,逐渐形成所谓「长期主义」的策略。

在快节奏的港岛生活中,这种细水长流的「情分」犹显珍贵。


*在此感谢太古地产相关部门及同事
对本文事实依据所作贡献



商业地产志
中国商业地产严肃观察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