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为什么支持太子司马衷
文摘
历史
2024-12-20 07:21
山西
我们只要看几个家喻户晓的皇帝,是如何选择太子的,大约就可以知道了。汉武帝70岁时,放着年长的儿子不用,却让年仅7岁的弗陵当了太子。孙权69岁时,放着年长的儿子不用,却让年仅8岁的儿子孙亮当了太子。赵武灵王废了年长的太子,而让年仅10岁的小儿子当了太子。唐太宗放着年长的、英果类己的魏王、吴王不用,却让一个年幼的、软弱的晋王李治当了太子。他们都讲了一大堆冠冕堂皇的原因;原因是什么呢?大家都是看破不说破;所以写在历史书上,自然是云遮雾罩。后来,石虎在临死前,也是放着众多成年的儿子不用,却让年仅10岁的幼子当了太子。
石虎为什么这样做呢?石虎是一个实在人,他终于说实话了,,“太子势力一旦太大,那就想杀自己父亲了;我这个小儿子(太子)现在不过十岁,等他能杀我之时,我也老死了。”汉武帝晚年,太子率军攻打皇宫,把整个京城搞得象一个大战场。
驱四市人凡数万众,至长乐西阙下,逢丞相军,合战五日,死者数万人,血流入沟中。丞相附兵浸多,太子军败,南奔覆盎城门,得出。《汉书》汉武帝打败太子后,杀了太子全家。太子只有一个孙子漏了网,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经过这种件事后,汉武帝哪敢让军政经验丰富的年长儿子当太子呢?唐太宗晚年,太子和自己叔父汉王李元昌、驸马杜荷(前宰相杜如晦的儿子)、宰相侯君集、禁军主管李安俨联手,一心想着杀掉唐太宗。太子的这种阵容,实在可谓惊人之极,尤其是禁军主管也参与其中,想一想,也能吓死人。面对这种不幸的事实,再想想从前的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吓得哪敢让魏王、吴王那种英果类己的儿子当太子呢?更夸张的还在于,赵武灵王堪称一代雄主。看到年长的太子,感觉非常害怕,于是就废掉年长的太子,立了年仅10岁的小儿子当太子。结果呢?堪称一代雄主的赵武灵王,竟然被这个年仅10岁的儿子抢班夺权成功了;然后赵武灵王就活活被饿死在一处空院之中。这个故事更告诉我们,太子对皇权(王权)的威胁有多大。一代雄主,面对年仅10的太子掉以轻心,尚且如此,面对成年的太子,还敢多想吗?所以,大家在选择弱势太子时,都小习翼翼的绕过了这个话题。于是,七扯八扯,扯了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他不加强太子的力量,太子就会领着全家上刑场;他加强太子的力量,太子就会想着抢班夺权。绕来绕去,皇帝常常只能选择一个最弱的儿子当太子。然后,再想方设法布置一个罗圈套罗圈的权力格局。但是结果呢,通常也是很不幸的。总的来说,在那种年代,爬上皇位,常常就是如同和魔鬼在作交易。因为天下的利益权力都汇集在皇位之上,围绕它的博弈,常常是让人触目惊心的;你既然愿意爬上那里,就得做好牺牲一切的准备。司马炎有20多个儿子,最后竟然死守着嫡长子继承的原则,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司马衷当了继承人。司马炎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司马炎先知先觉,早已从历史血的教训中推论出了这种结果。事实上,只要我们把两晋南北朝、隋唐(安史之乱前)的历史,简单梳理一下,就会发现,在这三百多年的历史中,所有的皇帝都在照抄司马炎的创意,而且除了模仿司马炎的创意之外,几乎没有别的选择。石虎最初不服司马炎,于是接连让两个年长的儿子当太子。
结果呢,这两个儿子,都是一心要抢班夺权,还要杀死石虎。吓得石虎哪敢再让年长的儿子当太子呢?立强势太子的结果,就是兄弟之间你死我活了;父子之间不共戴天了。面对这种血淋淋的伦理惨剧。任凭石虎铁石心肠,也是哭的死去活来,并且因此大病不起。不就是一个皇位,至于折腾成这样吗?这个说起来,好像很轻松。就好像,没有吸过白面的人,难免会认为,这才是多大的事啊?如果是我,我说戒就能戒了的。问题是,真的吸开了白面,他才会知道,想拒绝这种东西的诱惑,那可不是一般的难度。关键是,为了吸个白面,你就想杀自己兄弟全家,甚至还想杀自己的老爸,谁也会觉得你是畜牲。问题是,围绕皇权,就算你有了妇人之仁。你身后的人,也会积极鼓励你,绝不可心慈手软。总而言之,无毒不丈夫,量小非君子;为了大忠大义,你就必须得抛开这种软弱的想法!玄武门之变前,就不是李世民想不想的问题,而是他所代表的集团想不想。于是,石虎绕了一圈儿,就让10岁的小儿子当了太子。那就是立一个强势的太子,然后让一个强势亲王制约太子。孙权当年就是这样玩的。面对孙权这种玩法,人们都一再劝孙权,太子亲王并重,肯定会引发骨肉相残的悲剧。孙权认为不可能。结果呢,悲剧果然发生了。孙权为什么要让太子与亲王并重呢?显然是因为太子势力太大,会威胁皇权的。但是太子势力太小,以后肯定无法坐稳皇位。在这种背景下,皇帝只能玩太子、亲王并重的格局。结果,面对骨肉相残的悲剧,面对帝国随时分裂的危险,吓得孙权不敢再这样玩了。于是孙权绕来绕去,在70岁时,就立了年仅7岁的小儿子孙亮当太子。面对石虎这种玩法,人们都一再劝石虎,太子亲王并重,肯定会引发骨肉相残的悲剧。结果,悲剧果然发生了。李渊这样玩的时候,人们都一再劝李渊,太子亲王并重,肯定会引发骨肉相残的悲剧。李渊不服,结果玄武门之变发生了。李世民上位后,依然这样玩,人们也都劝唐太宗说,太子亲王并重,肯定会引发骨肉相残的悲剧。对此,李世民不屑到了极点,因为这还用你废话。这些,就是我亲自经历过的啊。我之所以还要这样玩,是因为我是什么人?别人在这里翻船,就意味着我一定也会在这里翻船?总的来说,在贵族政治下,皇帝绕来绕去,终于会发现,选择一个弱势的太子,是一种最佳的选择。
总的来说,晋武帝司马炎所布的局,是一个极尽巧妙的局。
因为他显然把所有的利弊得失都考虑好了;最后他选择的方法,虽然看上去弊端重重,但是谁也得说,这是一个相对最好的方法。我们常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司马炎如果不让司马衷当太子,结局肯定会更好一些。
问题是,司马炎之后的帝王,处于司马炎类似的困境中,他们把各种方法都用尽了。结果呢?皇族内讧、帝国分裂、王朝短命,那就是常态,不论他们怎么努力,似乎也无法跳出这种可怕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