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 政府军大举反攻的国际背景
文摘
历史
2024-12-17 07:23
山西
从某种意义上,大唐一直不能放手反击安禄山,主要是因为它需要防范西部的回纥、土蕃,所以西北军不能大举东调大唐政府在大反攻前,对回纥、土蕃做了哪些外交努力,史书没有详细的资料。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大唐帝国都城丢失后,土蕃、回纥都主动表示,愿意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帮助大唐帝国平定叛乱。【注】【注】:回纥可汗﹑吐蕃赞普相继遣使请助国讨贼,宴赐而遣之。 当然了,无论土蕃还是回纥,都不可能是活雷锋,所以他们这样做,肯定是有条件的。为什么大唐政府会选择与回纥合作,而不选择与土蕃合作呢?大约是因为回纥相对落后,而且因为地缘关系,所以它与大唐帝国,不存在太多的领土纠纷问题。事实上,回纥两次进入大唐腹地(一次平定安禄山的叛乱,一次平定史思明的叛乱);并且在政治外交上占尽了优势,但是他并没有趁机侵占大唐帝国的土地,只是狮子张大嘴的索取经济利益。而土蕃则不同了,因为他与大唐帝国一直存在领土纠纷,而且只要有机会,他更会侵占大唐更多的领土。所以安史之乱开始后,土蕃就开始不断蚕食大唐帝国的领土。安史之乱后的大唐帝国,在疆域上大幅度缩水,主要就是因为被土蕃占据了大片的土地。对于这个基本的历史事实,罗列大量的文字,只会让人越看越眼花,也未必会有多少直观的感觉,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随便找一份历史地图看看。回纥提出的条件很简单,就如当年突厥帮助李渊父子时的条件一样,无非是金钱、美女。基于帝国的角度去看,这种条件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至少与割地的条件相比,实在不算什么。最开始,大唐帝国并不认为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也能平定安禄山的叛乱,所以一直不愿意对土蕃、回纥做出任何妥协。而随着事态的发展,大唐帝国终于发现,如果不对土蕃或回纥做出一定的妥协,是无法度过这个坎的。在这种背景下,大唐帝国一方面开出优惠条件与回纥合作;另一方面也接受了土蕃人即将大举东进的事实。总而言之,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只能让回纥、土蕃人趁火打劫一把。最后的结果我们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大唐帝国经过一系列外交工作,终于和回纥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大唐帝国与回纥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意味着西部国防有了一定保证,至少不用担心溃烂到不可收拾的境地。第一、回纥成了大唐帝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大唐帝国就不用留大量军事资源防范回纥了。第二、大唐帝国与回纥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土蕃想趁火打劫大唐帝国时,顾虑就会增大;至少不敢无边无沿的扩大战果。既然愿意做出这种选择,大唐帝国在西北地区的优势就更大了。当然了,这种结果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任由回纥军队到中原随便抢劫;就是接受在一定范围内,任由土蕃不断侵占大唐西部疆域。在写这段历史前,我一直有一个困惑,那就是安禄山为什么没有试图通过与回纥合作的方式,一举把大唐帝国打崩盘呢?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处于安禄山的位置上,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这种方法,所以安禄山等人没有理由想不到。而且,既然大唐政府可以用出卖国家利益的方式换取回纥合作;安禄山为了取得胜利,实在没有道理拒绝这种玩法啊。写到这段历史时,我觉得,比较合乎情理的猜想应该是,安禄山也试图与回纥合作,只是回纥与安禄山合作的成本实在太大,所以拒绝了。因为回纥与安禄山合作,有可能就是一个无底洞,最后投入大量的成本,却是血本无归。回纥帮助大唐帝国,第一次收复长安、洛阳,一共就摧枯拉朽的打了两个月仗,就看到了实打实的红利。因为攻入洛阳,那是可着劲儿的抢劫,东西多的带都带不走;抢了半天依然不解恨,还让大唐帝国帮他们组织人马打包再送一些。【注】【注】:回纥大掠东都三日,奸人导之,府库穷殚,广平王欲止不可,而耆老以缯锦万匹赂回纥,止不剽。回纥第二次帮助大唐帝国,也很快就收复了洛阳,当然了,进入洛阳,也是可着劲的抢劫,东西同样多的带都带不走。【注】【注】:回纥入东京,肆行杀略,死者万计,火累旬不灭……回纥悉置所掠宝货于河阳,留其将安恪守之。当然了,这种入境抢劫的收入,严格意义讲只是奖金。因为对回纥而言,真正稳定的、长期的利益是,大唐帝国还会不断出高价从回纥那里买马;而且还会每年赏赐回纥大量财富。回纥与叛军合作,能这么快收回红利吗?估计是不能的。因为在唐帝国防范回纥的军队,始终驻扎在西北地区;回纥趁火打劫,最大概率上只是对安禄山有利,但是对回纥显然不会有什么明显的利益,因为回纥依然没有足够的信心把大唐西北军打溃了。总的来说,回纥站在叛军一边,承担的风险太大,获得利益的不确定性太大;所以有机会与大唐政府合作,他自然会选择与大唐政府合作。在安史之乱前期,史书上看不到安禄山、史思明试图与回纥人合作的记录。但是在安史之乱后期,史书上却明确记载,史朝义想和回纥合作,回纥也接受了类似的合作要求。但是经过大唐政府一系列的外交努力,回纥人终于还是决定和大唐帝国合作。【注】【注】:代宗即位,以史朝义未灭,复遣中人刘清潭往结好,且发其兵。比使者至,回纥已为朝义所訹,曰:“唐荐有丧,国无主,且乱,请回纥入收府库,其富不赀。”可汗即引兵南,宝应元年八月也……帝令怀恩与回纥会……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安史之乱后期,回纥人为什么经过再三思考,还是决定与大唐合作呢?显然是因为经过反复权衡利弊,还是认为与大唐帝国合作最有利。安禄山与回纥合作缺乏基础,与土蕃合作呢?好像也没有什么基础。因为不论安禄山有没有和土蕃建立合作关系,双方实际上也是一东一西的共同进攻大唐帝国。安禄山如果主动与土蕃合作,对自己并没有多少实质的利益,只会让自己在外交上处于被动。当然了,如果安禄山敢选择上策,我是说敢集中力量先打穿西北地区,那他与土蕃合作是有价值的。但是,这样玩的风险太大,关键是,为了实现这种目标,就把土蕃拖进来,有可能玩成南北朝的格局。换而言之,大唐帝国有可能被打得全面退出北方,然后以稳定的西南江南为基础;安禄山以残破的、不稳定的河北、中原为基础;整个西北地区沦为土蕃的地盘。从这层意义上,与其出现这种结果,还不如让大唐帝国抱着一个扔又不舍得扔、抱着又无比费劲的西北地区,和自己打仗。只要大唐不想放弃西部的领土,就绝不敢随便大举调西北军东进。在这种背景下,安禄山只要把江南打穿了,大唐帝国就丧失了广阔的大后方。从这层意义上,安禄山当时真正突破口有两个。一个突破口是消灭以李光弼、郭子仪为代表的西北军,全面控制山西地区,然后稳扎稳打全面进攻西北;另一个突破口是一举打穿江淮地区,让大唐帝国失去巩固的大后方。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叛军在西北战场上一直是采取守势。因为看传统史书,回纥只派出四千军队协助大唐平叛,这四千军队似乎就成了大唐平叛胜利的保障。简单的看,这似乎是因为回纥军队神功无敌的结果。问题是,回纥真的这样神功无敌,早就在西部吊打大唐军队,怎么会一直受制于大唐的西北军呢?后来,我渐渐明白。回纥派出的这四千军队,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军事意义。回纥二号人物亲率四千精锐部队出现在平叛战场上,主要是一种政治表态。【注】【注】:九月,从元帅广平王率蕃汉之师十五万进收长安。回纥遣叶护太子领四千骑助国讨贼,。 因为这意味着大唐对回纥的外交彻底成功了,现在可以把西部军队大举回调了,仅这个消息,就足以让叛军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这就好像,苏德打得热火朝天。德军突然看到日本军界二号人物,亲率一个日本机械师进入战场。肯定会惊得屁滚尿流。绝不是因为这个机械师是神兵天将。而是因为它的出现,用事实证明,苏联东线没有后顾之忧了。苏联的远东军队可以大举西调了。整个战略格局发生变化了。当然了,这只是举一个例子。因为日本、苏俄不可能达成这种战略同盟关系。在这里,我只是希望大家知道,回纥四千人出现在平叛战场上,之所以可以产生那样大的价值,主要是战略上的的价值,政治、外交上的价值,并不是单纯的军事本身。更主要的是,回纥军队出现,还是用着明显的碰瓷战术。这就好像民国军阀混战之际,突然有几千英国鬼子掺和进来,单纯的军事考虑,大家谁也不会怕这几千英国鬼子,因为分分钟钟就能灭了他们。问题是,除非我们认为英国鬼子是纸老虎,否则绝不敢随便消灭这些英国鬼子,因为灭了这几千个鬼子,有可能把大英帝国拖下水的。回纥军队突然出现在战场上,对叛军的影响也是如此的。因为面对这种军队,叛军在大举反击时,内心难免会有一种说不出的犹疑、恐慌。是的,回纥军队并没有多少,而且他们也不是神兵神将。问题是,你真把这些回纥军打坏了,回纥会认怂吗?如果不认怂,肯定会把更多的回纥军队引入战场。回纥军队所向披靡,并不是简单的因为他们神功无敌,显然是因为这是标准的碰瓷战术。这种碰瓷战术,最经典的、最成功的应用,就是九一八事变,日本以极少的兵力,就让东北军全线崩溃了。单纯的从战场上分析,东北军实在败得太莫名其妙了。但是当时的东北军,一直有一个无法挥去的阴影,那就是他们把眼前的日本兵干掉,会是什么结果?如果把眼前的日本兵干掉,就是引来中日大战,而且是东北军与日本单挑,东北军想一想也会绝望的。所以,张学良当时就是希望中央政府给他们一个承诺,那就是这场战争不是东北军与日本的战争,而是中国与日本的战争,但是中央政府显然不敢给张学良这种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