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玄武门之变,中国人大约都知道,因为这段历史实在太著名了,关键是,与此相关的文学影视作品,也实在太多了。从这层意义上,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知道玄武之变,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事实上,流传到后世,玄武门之变已成为手足相残的代名词;甚至而言,一说到玄武门,都不用提之变两个字,人们也会马上想到手足相残的典故。
对于玄武门之变,最有利于李世民的记述是什么样子的?显然就是传统史书中的记载。
总而言之,大唐开国时代,皇帝李渊、太子李建成都是庸人,他们都是打酱油的;只有李世民是个雄才,整个李唐的开国时代,无论从组织策划到实施,都是以李世民为主进行的。
但是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却是,李世民从19岁开始,辛辛苦苦打拼到25岁,才打拼出来的胜利果实,却被他老爸摘取了。
这个说起来,已让太多人想替李世民抱打不平了,因为凭什么啊?
但是面对如此不公的事,李世民从来毫无怨言,因为谁叫李渊是他爹,而且还是最大的出资人呢。
问题是,更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却是,李渊享受着李世民打拼出来的胜利果实,还一心纵容李建成、李元吉这两个败家子排挤李世民。
这个说起来,已让人感觉没有天理了。因为,这叫什么事呢?
但是面对如此不公平的事,李世民还是选择了接受,因为谁叫李渊是他爹,李建成、李元吉是他的一奶同胞呢。
但是最让人难以接受的事还在于,李建成、李元吉这两个败家子,不但享受着李世民辛苦打拼出来的胜利果实,还想把李世民害死,完全独霸这些胜利果实。
比如,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李世民到李建成家喝酒,李建成就给李世民酒中下毒。李世民喝完毒酒,顿时吐血数升,幸好天命所在,所以没死。
《唐书》是这样记载的:建成等召秦王夜宴,毒酒而进之,王暴疾,吐血数升,淮安王扶掖还宫。
再比如,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李世民到齐王李元吉家喝酒,李元吉派杀手潜入李世民休息间,如果没有意外,李世民也难逃—死;幸好李世民天命所在,所以这次,李建成竞然及时劝止了李元吉。
《唐书》是这样记载的:秦王尝从帝幸元吉第,伏护军宇文宝寝内,将以刺王,太子固止之,元吉愠曰:“为兄计,於我何害?”
再比如,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李建成找了一匹烈马,骗李世民去骑,没有意外的话,李世民这次死定了,幸好李世民天命所在,所以也没有死。
《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建成有胡马,肥壮而喜蹶,以授世民曰:“此马甚骏,能超数丈涧,弟善骑,试乘之。”世民乘以逐鹿,马蹶,世民跃立于数步之外,马起,复乘之,如是者三,顾谓宇文士及曰:“彼欲以此见杀,死生有命,庸何伤乎!”
类似的内容,怎么说呢?让我总有一种小时候看动画片的感觉。因为,里面的内容,也未免太不可思议了。尤其是毒酒喝完,吐血数升就没事了;谋杀人,竟然能想到骗对方骑烈马。
面对此情此景,李民民一忍一再忍,忍无可忍,终于无需再忍,于是某年某月某一天,李世民把李建成、李元吉全杀了,并逼着老爸李渊退位了。
到此为止,李世民终于拿回了属于自己的一切。面对这种结果,谁也会感觉,实在太大快人心了!
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从正史中,找到大量的文字支持;甚至而言,传说中正史里,翻来覆去,就是在讲述这样一个故事。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这些内容可信吗?显然是不可信的!
我为什么说这些内容的可信度非常低呢?
因为相关内容,怎么看,也就是一面之词;更主要的是,怎么看,也就是欺负原告死无对证,而且没有证人出来说话,所以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这就好像,一个人杀了自己哥哥、弟弟,逼迫自己父亲把家产都交给自己,然后就对围观群众说,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家的财产,全是我打拼出来的,我哥哥弟弟不但是败家子,还一心想杀我,关键是我爸爸总是偏祖他们,弄得我好几次差点被他们害死,所以我只能这样做了........,总而言之,希望大家理解我!
如果你是围观群众,你会怎么判断这件事呢?不管你怎样判断,显然都会认为,这就是当事人的一面之词。
如果一个围观群众,会认为当事人的这种说词非常可信,那得多低的智商、多可怜的社会经验啊!
至于到了法庭上,如果一个法官会相信当事人这种说词,人们肯定都会认为,这个法官被当事人收买了。因为这种漏洞百出的说词,正常人怎么可能相信呢?
总的来说,正史上的大唐开国历史,就是李世民的一面之词。类似的观点,在现在历史学界,大约早已达成了共识。
《剑桥中国通史》是这样记述的:按照新、旧《唐书》和司马光《资治通鉴》的传统说法,李渊是一个碌碌无能之辈,而且暮气沉沉,胸无大志。相反地,他的次子李世民(公元617年时19岁)倒被说成一位高超的军事领袖:有的力,有进取心,英明天聪。.....。历史学家近年经过对正史中所记关于此事白材料重新加以研究后,得出了新的结论:有些重要情况可能是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因太宗本人的坚持而编造出来的。
其实呢,李世民在大唐开国历史上,真有传统史书说的那样牛,就根本不会发生玄武门之变了。因为一个人的实力、地位都牛到这种地步了,想当个太子(皇帝),还用弄得一地鸡毛、一片狼籍?
如果李世民真有自己说的那么牛,历史肯定是这样发展的。
李建成一心要让出太子之位,但是李世民一再表示拒绝;下面的军政大佬,也纷纷上书,希望李世民当太子,但是李世民依然一再拒绝。最后呢,李世民拒绝来拒绝去,终于盛情难却,就只能当太子了。
如果故事这样发展,随后李渊表示要禅让出帝位,也就自然而然,毫无被强迫的痕迹了。
这样—-折腾,兄也友了,弟也恭了;父也慈了、子也孝了。
翻开历史书,有实力的大哥,都是这样玩的。最简单而言,后来的李隆基(唐玄宗)就是这样玩的啊。
唐睿宗夺权的时候,李隆基是主角,所以唐睿宗绝不敢让长子成器当太子;而且也没有人敢提议让长子成器当太子;关键是,就算有人敢提这种建议,太子成器了也得哭着喊着拒绝啊;当然了,李隆基一再希望哥哥李成器当太子,李成器也得哭着喊着拒绝啊。
《唐书》是这样记载的:时将建储贰,以成器嫡长,而玄宗有讨平韦氏之功,意久不定。成器辞曰:“储副者,天下之公器,时平则先嫡长,国难则归有功。若失其宜,海内失望,非社稷之福。臣今敢以死请。”累日涕泣固让,言甚切至。时诸王、公卿亦言楚王有社稷大功,合居储位。睿宗嘉成器之意,乃许之。玄宗又以成器嫡长,再抗表固让,睿宗不许。
在这种背景下,李隆基与哥哥李成器,那就是兄也友了,弟也恭了。关键是再看到唐睿宗退休当太上皇,人们也觉得这就是父慈子孝的表现。
一个人为了夺取太子之位,不惜发动一场政变,还杀死自己两个一奶同胞的兄弟;更把十个侄子全部斩草锄根。就凭他这种表现,说他当时拥有压倒性的实力地位,谁信呢?
《唐书》是这样记载的:建成死时年三十入。长子太原王承宗早卒。次子安陆王承道、河东王承德、武安王承训、汝南王承明、钜鹿王承义并坐诛。
元吉死时年二十四。有五子:梁郡王承业、渔阳王承鸾、普安王承奖、江夏王承裕、义阳王承度,并坐诛。
类似的事实,本身就证明李世民兄弟三人实力一直相差无几,所以李世民想取得胜利,才需要用如此赤裸裸的、血腥而残忍的方式取得。
在皇权时代的政治舞台上,实力决定一切,什么法理云云,都是用来扯淡用的。
老妈势力巨大,如果有人敢说皇帝成年了,就应该让皇帝出来亲政,那他肯定就是不想活了!对此只要看一下武则天的故事,就可以知道了。
儿子势力巨大,如果有人敢说老皇帝一天不死,大家就应该听老皇帝的话,那他肯定也是不想活了!对此,只要看一下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的故事,就可以知道了。
次子势力巨大,如果有人敢说我们应该坚持嫡长子继承的制度,他肯定也是不想活了。对此,只要看一下唐玄宗的故事,就可以知道了。
叔叔、叔租势力巨大,如果有人敢说老皇帝死了,我们就应该听老皇帝儿子的话,那他肯定也是不想活了,对此只要看看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的故事,就可以知道了。
臣子势力巨大、叛乱者势力巨大,如果有人敢说什么世袭有理,他肯定也是不想活了,对此只要杨坚、李渊称帝时的故事,就可以知道了。
看到了吧,谁应该继承皇位,那是凭实力说话的。至于大道理,它实在太多了,你如果需要,总能找到一款适合你的!
比如,国赖长君,皇子自然不能与皇弟、皇叔相争了;再比如,立功立能,嫡长子自然不能与弟弟相争了;至于把尧舜禹的禅让、商汤周武的革命理论搬出来,皇室成员也得全靠边站啊。
叔叔、叔祖势力巨大,如果有人敢说老皇帝死了,我们就应该听老皇帝儿子的话,那他肯定也是不想活了,对此只要看看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的故事,就可以知道了。
臣子势力巨大、叛乱者势力巨大,如果有人敢说什么世袭有理,他肯定也是不想活了,对此只要杨坚、李渊称帝时的故事,就可以知道了。
看到了吧,谁应该继承皇位,那是凭实力说话的。至于大道理,它实在太多了,你如果需要,总能找到一款适合你的!
比如,国赖长君,皇子自然不能与皇弟、皇叔相争了;再比如,立功立能,嫡长子自然不能与弟弟相争了;至于把尧舜禹的禅让、商汤周武的革命理论搬出来,皇室成员也得全靠边站啊。
只要我们知道这种最基本的历史事实,自然就会知道,大唐的真正开国皇帝就是李渊,所以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才有机会成为三个地位对等的大哥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