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时期的博弈 奠定人格底色

文摘   教育   2024-12-15 07:46   山西  

婴幼儿时期,人的心智体力,几乎没有;所以他的主要博弈对象,就是自己的父母。【注】他的主要博弈筹码,就是对方的爱;他的主要博弈手段,就是哭闹。

人在婴幼儿时期,以有限的智力体力,能与父母博弈,主要是因为父母都是爱他的,都怕他不高兴了,更怕他受到伤害。在这种背景下,他的哭闹,就会成为迫使父母,向自己妥协的筹码。

但是在此过程中,父母也会渐渐让孩子懂得,有的要求是合理的,有的要求是不合理的;有的行为是允许的,有的行为是不允许的。

当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父母会尽力满足它;当孩子的要求是不合理的,父母就会拒绝满足。

但是总有很多要求,是介于合理与不合理之间的。

现在问题就来了,面对这些介于合理与不合理之间的要求。孩子应该怎么做呢?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这个过程,就是孩子塑造人格的最初过程。

面对一个,介于合理与不合理之间的要求,经过简单的博弈,孩子会有两个方向性的选择。

A:体谅父母的难处,不再试图满足自己的要求。

B:一心实现自己的要求,想办法让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

如果选择A,博弈就结束了。因为这意味着孩子妥协了。

如果选择B,博弈就会继续。

而进入了层面,就进入技术的层面,因为孩子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我们知道,婴幼儿的智力体力都非常有限,所以他们与父母博弈的主要筹码,就是哭闹,或是委屈、可怜的样子。父母会屈服于婴幼儿的这种表现,主要是因为爱他们,生怕他们长时间的处于这种不愉快的状态之中。

通过哭闹,甚至撒泼打滚的方式,迫使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这是孩子最原始的、最本能的套路;所有的孩子,都能不学而会的应用这种方法,并且能成功迫使父母屈服。

但是,因为他是最原始的、最本能的方式 ,所以它多少是低级的。所以,随着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大,绝大多数的父母,都不会惯孩子这种毛病;当孩子用类似的方式,试图迫使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时,大概率上会受到父母绝不妥协的拒绝,甚至简单而粗暴的惩罚。

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面对孩子类似的方式,父母直接表示;如果你再这样,我们就不爱你了,甚至不要你了。

最经典的场面,就是父母无视孩子的表现,自顾自的走了,孩子面对孩子的这种操作,当时就会不知所措,并且恐惧万分;因为孩子的智力、体力都非常有限,如果父母真的不理他了,甚至不要他了,他就会有一种天崩地裂的感觉。在这种背景下,孩子通常都会表示屈服的。

再经典的场面,就是父母大声喝斥孩子,并且痛打孩子。父母的意思非常简单,那就是让孩子长好记性,以后千万不要再这样操作了。

如果父母遇到孩子哭闹时,都是这样操作,孩子以后,就不会提出无理的要求了。因为面对父母的这种操作,孩子会马有一种天塌地陷的感觉。毕竟,孩子的智力、体力,都太弱小了,没有了父母的照顾,他都不知道如何生存;而且父母的智力体力与他相比,那就是纯纯粹粹的降维打击。

但是,我们必须得说,孩子哭闹、委屈、可怜的样子;对父母而言,通常总是很管用的;毕竟,从普遍义上,永远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因为类似的原因,有许多孩子,会自恃父母的宠爱,而把哭闹、甚至撒泼打滚的方式,应用到极限;关键是,他用这种方式,通常总能得到胜利。

更主要的是,随着不断的博弈。孩子会渐渐发现,自己受到伤害时,或是遇到危险时,父母比自己还着急,比自己还痛苦。

进入这个阶段,父母再想用暴力手段,或是假装抛弃孩子的方式,试图让孩子妥协时,常常就不灵了。

因为,当父母用类似的方式试图让孩子屈服时,孩子有可能玩得越来越极端。

最经典的就是,当父母不理孩子时,孩子有可能会突然玩起失踪,甚至是自残与自杀。真到了此时,拥有天崩地裂般恐惧的,恐怕就是父母了。真的到了此时,父母恐怕就是一个念头,那就是如果时光可以重回,他一定不会拒绝孩子的要求,哪怕这个要求,真心说是非常的不合理。

单纯的这个筹码,就可能让孩子反制了父母。

更主要的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之间还会出现分歧;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与父母也可能会出现分歧。

婴幼儿渐渐长大,就会通过观察,看清他们之间的权重发现他们的分歧从而寻找机会,达到自己的目的。

关键是,孩子在这种博弈中,常常能够占据优势;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许多父母害怕孩子的性格会变软弱,所以会故意对他采取放纵的态度。

在此过程中,孩子的人格,就会渐渐出现分化。

有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乖巧;有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任性。

乖巧的孩子,迷信一种处世法则,那就是,你怎么对人,别人就怎么对你。

任性的孩子,迷信一种处世法则,那就是,你软弱,别人就会欺负你;你强硬,别人就会对你好。

乖巧的孩子,征服外界的手段,就是取悦别人。

任性的孩子,征服外界的手段,就是想办法让别人妥协。

他们的看法,哪个更正确呢?

这个很难说清楚,因为哪个也很有道理。就看你更倾向哪种认知了。

事实上,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人的行为模式(人格)才会有明显的倾向了;换而言之,有的孩子会越来越乖巧,有的孩子,会越来越任性。

虽然这种人格的分化,并不会完全决定孩子未来的人格走向,但是很大程度上,都是影响深远的。

毕竟,孩子未来的人格,都会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塑造;只要相关的行为模式,没有遭受持续的挫折;或是遭受难以承受的挫折;孩子未来的行为模式,大概率上都会以此为基础的。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俗语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注】我们这里所说的父母;严格地说,应该是他的监护人;可以他的爷爷奶奶,也可以是他的姥姥与姥爷;还可以是哥哥姐姐.....。这里为了让人们对他们与孩子的关系,有更直观的感受,所以用父母代替了。


泪痕春雨
历史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