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死了,司马昭的政治遗产,应该由谁来继承呢?当然是司马昭的儿子啊!
因为父死子继,这有什么疑问吗?
当然有疑问了,因为司马师死的时候,同样的问题,得到的答案,却是不同的。
司马师死了,司马师的政治遗产,应该由谁来继承呢?人们的回答都是,应该由司马师的弟弟继承!
于是司马师的养子司马攸,就丧失了继承人的资格;于是司马师的政治遗产,就由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继承了。
也许有人会说,司马攸只是司马师的养子,他什么资格继承司马师政治遗产呢?
问题是,这就好像,张三只有一个养子。张三死后,张三的弟弟认为,自己比张三的养子,更有资格继承张三的遗产。你说,张三的遗孀会认可吗?社会舆论会认可吗?法律会认可吗?估计答案都是否定的。
在这种背景下,张三的弟弟再扯什么,张三的养子,其实是我的亲儿子,有用吗?
肯定也是没有用的!
是的,张三的养子,是你的亲儿子。
问题是,张三的遗产,和你有一毛钱的关系吗?显然是没有的。
不要说在极为看重宗法制度的古代了;就是在现代社会,张三的弟弟,敢借这种理由,绕过张三的养子,强行继承张三的遗产,也是想吃牢饭了!因为,这和公开抢劫,能有多大的差别?
更主要的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司马师再多活10来年,继承司马师权力的人肯定是司马攸,而绝不会是司马昭。但司马师死得太早了,所以他死的时候,司马攸才七八岁。
以司马攸这种年龄,与他的养母合在一起,自然是标准的孤儿寡母,哪有资格继承司马师的政治遗产呢?在这种背景下,他们面对自己强势的叔叔(小叔子),自然只有把司马师的政治遗产交出去。
从这层意义上,司马昭继承司马师的权力,本身就是不合礼法的!
当然了,这一切,有着大家可以理解的客观因素。司马师死的时候,司马攸太过年幼,而且当时的司马家族强敌环伺,如果让司马攸当司马家族的第三代掌门人,由司马昭等叔叔辅佐他,肯定会让司马家族实力受到损伤。
在这种背景下,加上司马昭又是司马攸血缘上的父亲,所以司马昭遂继承了司马师的政治遗产。
天下到底是谁的天下?是司马师的?还是司马昭的?
到了此时,单就实力而言,已经没有什么疑问了,因为它就是司马昭的!但是从礼法上,它显然是问题的。
所以司马昭也需要一再表示,天下是司马攸的,我只是暂时代替他保管一下罢了。
攸性孝友,多材艺,清和平允,名闻过于炎。晋王爱之,常曰:"天下者,景王之天下也,吾摄居相位,百年之后,大业宜归攸。"《资治通鉴》
这就好像,现在的天下,是曹氏的,还是司马氏的?
单就实力而言,已没有什么疑问了,因为它就是司马氏的!但是从礼法上,它显然是存在疑问的。
所以,司马昭需要一再表示,天下是曹氏的天下,我只是帮助曹氏皇帝管理天下罢了。
虽然司马昭一再表示,自己死后会将权力还给司马攸,但是谁也知道,司马昭的这些话,只是一些冠冕堂皇的鬼话。
这就好像,司马昭信誓誓旦旦的说,他会永远忠于曹魏帝国,但是有谁会相信呢?因为曹魏皇帝早就说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肯定不会把天下交给司马攸。司马攸从血缘上是他的儿子这不假,问题是司马攸在宗法上是司马师的儿子!
最简单而言,如果司马炎当了皇帝,那帝国第一家庭是司马昭家;而司马攸当了皇帝,那帝国第一家庭就是司马师家了。
对于司马昭这种意思,大家都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人们都是一边倒的劝司马昭,应该把权力交给司马炎。我们看当时的历史,好象没有哪个官员,敢在这个问题上附和司马昭。
这就好象乱臣贼子拒绝当皇帝时,绝不会有一个官员敢附和乱臣贼子一样。因为你敢把这当真,肯定就是不想混了。
大家劝刘备称王,刘备表示拒绝,费诗就附和刘备的说法,总而言之,您就是不应该当称王。然后呢?刘备就把费诗贬到地方当官了!
后群臣议欲推汉中王称尊号,诗上疏曰:“殿下以曹操父子逼主篡位,故乃羇旅万里,纠合士众,将以讨贼。今大敌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由是忤指,左迁部永昌从事。《三国志》
刘备这样光明磊落的大好人,还这样玩,其它各种营营苟苟的人,就更不用说了。
当然了,刘备也不愧为大好人,毕竟费诗没有因此招来杀身之祸。
所以当司马昭说,想把天下传给司马攸时,大家就都说,废长之幼,那是取祸之道。
总而言之,司马炎是司马攸的哥哥,所以应该让司马炎当司马昭的继承人。
废长之幼,取祸之道。这种说法没有毛病,问题是,在宗法意义上,司马攸是司马师的儿子,司马炎是司马昭的儿子,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废长立幼的关系呢?
所谓的废长立幼之说能成立,那前提得是天下是司马昭(文王)的天下,而且司马炎、司马攸都是司马昭的儿子。
问题是,天下最初是司马师(景王)的天下,而且司马攸是司马师唯一的儿子啊。
对此,大家也顾不得太多了。
这就好像,曹氏代汉时,司马氏代魏时,大家都是一边倒的支持他们篡位。总而言之,大道理一套接一套的。
至于这些大道理,在逻辑上有没有毛病?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此时此刻,最重要的就是大家的态度,只要大家支持,逻辑就不是问题。因为在这种背景下,谁敢找它逻辑的问题,肯定就是不想活了!因为一个聪明到了这个份上,还怎么活呢?
这就好像,金氏家族玩一世、二世、三世..........。
这合乎马克思主义吗?马克思曾教导过大家这样玩吗?这个,并不重要。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有人引经据典地出来扯淡,会是什么结果呢?估计就只能提前去见马克思了!因为以您的学识,除了马克思本人,谁配和您讨论问题呢?
在此程中,司马攸的岳父、司马攸的堂舅表现得最积极了。
贾充的女儿贾荃嫁给了司马攸,羊绣则是司马师老婆的娘家人。基于他们利益关系,他们肯定都希望司马攸当晋王世子。问题是,他们都也清楚,司马昭是不可能让司马攸当晋王世子的。所以作为司马攸最亲近的人,自然更得抢着表这种态,否则政治前途肯定会不妙。
经过这样一番表演后,天下是文王(司马昭)的天下,已没有争议了。
当然了,我们也不要觉得,司马昭做的有什么过分。毕竟,这场博弈进行的非常隐密,而且也非常温和。
最简单而言,司马昭、司马攸、司马炎依然维持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形象。而翻开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的历史,围绕最高权力的博弈,什么父子兄弟,两句话不合,就有可能流血五步的。
所以李渊、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争到最后,也都选择动刀子。李渊在关键时候直接认输了,否则,这场血争,会是什么结果,恐怕只能求上帝保佑了。
但是,司马攸的存在,对大晋帝国永远是一个定时炸弹。
若干年后,司马炎病危,而司马昭的权力布局,当时还没有完成。在这种背景下,有人竟然公开表示,太子司马衷智力有问题,就应该让皇弟司马攸继位!
面对这种大逆不道的提法,竟然没人敢表示反对。
从这层意义上,如果司马炎当时死了,天下绕了一圈,就又回到司马师一系了!
问题是很不幸,司马炎竟然没有死,于是司马攸就比较尴尬了。
虽然说,司马炎并没有因此大开杀戒,甚至都没有对司马攸动杀机。但是他们兄弟之间的猜忌,已无可避免了。
不久后,司马攸在司马炎的猜忌下死了,司马炎感觉很尴尬,也感觉很难过。但是有人对司马炎说,您应该感到庆幸,您应该感到高兴。因为一个随时会威胁帝国稳定的炸弹,就此消失了。
司马炎一想,也真是这么回事,于是就不是再痛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