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献王司马孚 真是大忠臣吗

文摘   历史   2024-12-11 07:51   山西  

司马孚是司马懿的弟弟。

曹操死的时候,司马孚就闪亮登场了,作为太子曹丕的属员,司马孚在一片混乱中,勇敢的站出来,成为那一刻最耀眼的新星。

时群臣初闻帝崩,相聚号哭,无复行列。孚厉声于朝曰:“今大行晏驾,天下震动,当早拜嗣君,以镇海内,而但哭邪!”孚与尚书和洽罢群臣,备禁卫,具丧事,奉太子以即位,是为文帝。


司马孚与司马懿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因为司马孚从来都是司马懿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司马懿的附属。换而言之,有没有司马懿,司马孚也是举足轻重的大佬之一。


司马家族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与司马孚有着常人不可及的胸怀、格局、能力密不可分。


最简单而言,司马懿死后,应该由谁来接替司马懿的位置呢?

再简单而言,司马师死后,应该由谁来接替司马师的位置呢?

在此过程中,司马孚始终是沉默的。这种沉默看似简单,却需要绝对的大智慧、大勇气。如果司马孚面对上述问题,突然要跳出来横插一杠子,谁也不敢说司马孚绝无机会成功。


事实上,晋帝国后来会崩盘,就是因为控制局势的外戚、诸王,没有一个人能有这种胸怀、格局。

毕竟努力一下,就有机会成为天下第一,谁会甘心当天下第二呢?


我们必须得知道,晋帝国时代,那些控制局势的外戚、诸王,无论实力、能力、威望,与司马孚都相去甚远,但是他们都蠢蠢欲动的争当第一。

在这种背景下,于是围绕最高权力,整个大晋帝国一片刀光血影。最后呢,打翻了狗食盆,大家都没得吃了。


他们为什么都要争当第一呢?

一方面是因为贪婪,毕竟能当老大,谁愿意当老二呢?

另一方面却是因为恐惧,因为以他们的能力实力,都会清晰的感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不玩命争当第一,就会随时从第二的位置,滑落到边缘的位置。

但是,他们都勇争第一的结果呢?就是前面的人被满门抄斩了,后面的人沿着这条路继续走。


许多时候,我总忍不住想,如果当时控制局势的外戚、诸王,有一个能象司马孚学习,晋帝国会不会有救呢?

问题是,在恐惧、贪婪的驱使下,他们都是不知死活的要追求天下第一的地位。

事实上,绝不是只有大晋帝国会面临这种噩运,两晋南北朝的普遍帝国,都难以逃这种噩运。


诸葛亮早已成为历史。更主要的是,人们都认为诸葛亮忠于后主,只是因为受制于道德。在这种背景下,一个人举足轻重的权力地位后,难免会蠢蠢欲动的;因为诸葛亮愚忠,我们可不是那样的人!

问题是,诸葛亮一直高高在上,而且死后也受到人们的崇敬。而那些认为自己不愚忠的人呢?大都领着全家上刑场了。


司马孚超然的坐在最前排,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

司马懿死的时候,他没有与司马懿的儿子,争夺司马家族的控制权。

司马师死的时候,他也没有架着替司马攸出头的名义,与司马昭争夺司马家族的实际控制权。


但是我们不得不说,司马孚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篡位艰难的重要原因。

因为基于司马孚的利益,它肯定不希望司马师、司马昭篡位的。


司马炎称帝之初,首批分封诸王是27人。

在这27个王爷中,司马懿的子孙共占了9个席位,司马孚本人,加上他的子孙,共占了10个席位。 

从晋帝国最初的权力分配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司马炎称帝前,司马孚一系所代表的地位、实力,是足以与司马懿一系相提并论的。


司马炎称帝之后。司马孚一系的力量,也依然显赫,却再也不具备与司马懿一系分庭抗礼的资格了。

因为司马孚只是一个王爷,而他二哥的孙子却成了皇帝。

虽然说,因为司马孚的辈份高、地位显赫,所以在大晋帝国一直享有尊荣的地位;但他显然不能与自己二哥的孙子相提并论了;因为司马懿的孙子现在是皇帝了。


至于司马孚的子孙,就更不可能与司马孚二哥的子孙相提并论了。

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出在司马懿那一系里面,司马懿那一系的力量自然会变得越来越强大;而司马孚那一系的力量,却会因此变得越来弱。


后来,如果不是因为河间王司马颙(八王之一)出自这个家庭,这个曾经极尽辉煌的家庭,也许就会被人彻底淡忘了。

从司马孚家庭,在司马家族称帝前的显赫,到司马家族称帝后的日趋没落。我们就可以知道,司马孚绝不可能支持司马师、司马昭称帝的。


从这层意义上,司马孚一直标榜自己是曹魏的臣子,一直大打忠君的牌,绝不是因为他忠于皇帝,一切仅仅是因为篡夺皇权,很大程度上只代表着自己二哥司马懿一系的利益,并不代表着他的利益。

恰恰相反,如果司马氏不篡位,那曹魏皇帝就会依然高高在上。司马孚做为曹魏最重要的官员之一,自然可以与司马懿及其子孙分庭抗礼。


我这样说,无意从人格上否定司马孚,因为在我看来,永远忠于一姓之家,没有什么光荣的;先忠于刘氏,后忠于曹氏,再忠于司马氏,也没有什么丢人的。

大家应该永远忠于二世三世的荣辱观,只是皇权政治宣传的结果罢了。因为皇权政治的奋斗目标,就是二世三世及至万世。


大家都树立永远忠于二世三世的荣辱观,皇权二世三世万世永相永传的奋斗目标,都是一个笑话,没有这种荣辱观,那还了得?

因为没有这种荣辱观支撑,尧舜禹、商汤周武还不愁被人们吹到天上去。


事实上,在那种帝国如走马灯变化的时代,如果硬要上纲上线,大家都是三姓家奴,司马孚也不例外。

司马炎篡位时,司马孚虽然一再说,自己是曹魏帝国的纯臣,但是他以前是汉朝的臣子,而后来也接受晋国的封爵。怎么能算曹魏的纯臣呢?


曹丕篡位时,司马孚已40岁了;此前的他,显然是汉臣。但是看到曹丕篡汉对自己有利,他就成了曹丕篡汉的主要助手。

司马炎篡位时,司马孚已86岁了,此后的他,虽然一再说自己是魏臣,但是他的封爵、官职,显然都是晋朝的。


还是前观的话,我无意就此否定司马孚,因为忠君思想,本身就是皇权政治宣传的结果。

人都是自私的;追求现实利益是人最神圣的权力。这句话表面是上市俗的;但它却是民权思想最核心的部分。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有的专制政权,都对这种观点深恶痛绝,于是他们就用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驳斥这个表面市俗的观点。


皇权思想永远不愿意承认人是自私的,更不会宣扬追求现实利益的权利,是人最神圣的权利。

因为顺着这种观点,那就会很容易推论出来,如果一个统治者不能代表普遍老百姓的现实利益,老百姓就可以不忠于它。

因为顺着这种观点,那最高统治者一世二世及至万世的追求,无非是代表着某个人、某个家族的利益,天下百姓根本没有任何义务尊重它。


皇权神圣的思想,在两晋南北朝、甚至隋唐之时,却显然一再受到了冲击。

当然了,当时冲击皇权神圣的力量,不是源于底层最普遍的民众,而是源于社会上众多豪门贵族。所以他们一方面做着乱臣贼子的勾当,一方面却仍然高举皇权神圣的思想。


在这种背景下,当时的主流思想非常尴尬,也非常矛盾。

换而言之,他们篡位的时候,就给大家讲尧舜禹汤、商汤周武的故事;他们上位后,就给大家讲诸葛亮与刘阿斗的故事。



泪痕春雨
历史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