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为什么要分封诸王

文摘   历史   2024-12-12 07:53   山西  

司马炎称帝之后,就开始大肆分封诸王。结果呢,引出了后来的八王之乱。

面对这种事实,我们难免会居高临下的、用极尽廉价优越感的认为,司马炎分封诸王就叫没事找事。


但是,我们在非议司马炎分封诸王时,必须得正视一个最基本的历史事实,那就是在两晋南北朝三百多时间里,所有的帝国都在分封诸王,而且诸王的势力都非常大,这是没有例外的。当然了,大家这样玩的结果,都是诸王内讧,最后导致帝国灭亡。


从这层意义上,我们在非议司马炎分封诸王时,起码应该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如果说分封诸王是错误的,为什么那三四百年间出现的枭雄、英雄、政治强人都在重复这种错误?

司马炎缺乏政治头脑,不懂得吸取历史教训,那个时代的政治强人,都缺乏政治头脑?都不懂得吸取历史教训?


如果我们不能正视这种最基本的历史事实,如果我们不能心存这种最起码的疑问,那我们对于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就永远是盲人摸象,而无法真正看清它的全貌。



总的来说,司马炎分封诸王,是时代大背景下的产物。


秦灭六国之后,就围绕是否应该分封诸王,展开过激烈的争论。

当时的争论中,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兼并六国的秦帝国,国土已超过300万平方公里,以当时的交通、媒介能力,一个中央政府,是无法对之、直接进行有效管理的。所以应该实行分封制。


臣相王绾是这样表达这种观点的,燕、齐、楚距离秦国都城遥远,不在那些地方设置侯王就无法镇守它,请皇帝封立子弟为王。

淳于越是这样表达自己观点的:“现在陛下拥有整个天下,可是您的儿子、兄弟却都也没有实权,一旦突然出现田常、六卿类似的乱臣,没有羽翼,将如何挽救呢”

 

后世之所以把淳于越的言论,当成迂腐的言论。

是因为淳于越开篇是这样说的,我听说殷、周两朝统治天下近一千年,分封亲族子弟和功,作为自己的枝叶了辅翼。

更关键的是,淳于越结尾是这样说的,做事不取法古制而能长久的,从未听说过。

所以淳于越这套理论,当时就被李斯批驳的体无完肤。因为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你总是用老眼光看问题,这就是传说中的腐儒啊!

  


问题是,结果呢?淳于越所说的问题,完全应验了啊!

因为秦始皇尸骨未寒,他的儿子、女儿(一共19个),全部被赵高、李斯架着秦二世的名义杀掉了。又过了两年时间,他唯一幸存的儿子秦二世,也被赵高杀了。

如果秦始皇地下有知,还敢认为淳于越的言论,是腐儒的观点吗?估计不会了。


与王绾、淳于越相反的观点,是以李斯为代表的观占。

总而言之,分封诸王是历史的倒退。而且从春秋、战国的历史去看,分封制是混乱、动荡的根源。现在秦帝国好不容易统一天下,建立起一元的政治格局。实在没有理由,自行分割它。

李斯等人为什么支持这种观点呢?一方面是,这种观点是法家思想的一部分,而李斯本人就是法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另一方面呢?这种观点,也最符合李斯的利益,最简单而言,不分封诸王,李斯就是传说中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果分封了诸王,李斯虽然贵为丞相,但是与那些坐镇一方的诸王相比,自然要低一头的。

一个简单的事实,如果秦始皇分封了诸王。在秦始皇死后,李斯与赵高,还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吗?估计不能了,因为众多皇族亲王位高权重,赵高、李斯算老几呢?


因为类似的原因,刘邦开创大汉帝国后,马上选择大肆分封刘氏诸王。

我们常常认为,刘邦这是在开历史倒车。问题是,如果没有强大的刘氏诸王存在,面对外戚吕氏,以及强大的功臣集团,刘邦的子孙,未必就会比秦始的子孙更幸运。


魏文帝曹丕上位后,一再打压皇族成员,以至于曹植后来忍不住对魏明帝曹睿说,这样下去,那是非常危险的。因为皇族势力越来越弱,其它豪门大族越来越强大,曹魏帝国随时会被和平演变的。

魏明帝认为这是曹植自己想上位,所以才发表这种观点。但是很不幸,魏明帝死的时候就发现,这种危机已在眼前了。

然后呢?曹魏帝国就被司马家族和平演变了。曹魏帝国灭亡后,曹魏皇族其实非常幸运,因为他们并没有遭受屠杀。再后来,帝国灭亡,皇族的待遇通常都是被屠杀。


在一个高级官员的兄弟、子侄,都身居高位的年代里,皇帝压制自己家族成员的势力,通常就是会让其它豪门家族,能与皇族分庭抗礼,甚至凌驾于皇族之上。

在这种背景下,皇族最好的结局,就是被某个豪门家族和平演变;最常见的结局呢?就是被乱臣贼子集体屠杀。


最经典的就是北周皇帝出于猜忌,一个劲的打压皇族力量,结果呢?让杨坚抓住机会,于是北周灭亡了!


北周灭亡后,应该如何处理北周的皇族成员呢?大家的意思非常简单,那就是按照惯例,来个集体屠杀!

杨坚的一个金牌小弟说,不用玩的这样绝吧!

然后呢?北周皇族还是被集体屠杀了。只是,杨坚的这个金牌小弟,因为在关键时候态度不够坚决,所以本应有的大好前途,就此丧失了。

虞庆则劝隋主尽灭宇文氏,高、杨惠亦依违从之,李德林固争,以为不可,隋主作色曰:“君书生,不足与议此!”于是周太祖孙谯公乾恽、冀公绚,闵帝子纪公,明帝子公贞、宋公实,高祖子汉公赞、秦公贽、曹公允、道公充、蔡公兑、荆公元,宣帝子莱公衍、郢公术皆死。德林由此品位不进。《资治通鉴》

看到了吧,打压皇族的结局,就是这样可怕!


因为类似的原因,司马炎自然不敢舍弃分封诸王的政策。

事实上,绝不是司马炎不敢舍弃分封诸王的政策,此后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就没有一个皇帝敢舍弃分封诸王的政策。


即使孤立的去看司马炎分封诸王,它也存在着众多不得已的因素。


首先司马家族成员众多、势力巨大,那是既成事实,这绝不是司马炎造成的,也不是司马炎所能改变的。

司马炎的那些叔祖、叔父,所代表的势力都是巨大的,这种势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司马家族可以凌驾于众多豪门之上,另一方面他也会成为司马炎当皇帝的阻力。


司马炎作为首席执政官,他的那些叔祖、叔父,也都拥有着巨大的军事、政治资源。

司马炎当了皇帝,他的几个叔祖、叔父,还能拥有更多的军政资源吗?估计是很难的。

从这层意义上,司马炎想让司马家族支持自己当皇帝,就必须得分封诸王;因为只有大封同姓诸王,司马炎的叔祖、叔叔们,才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军政资源。

否则,司马炎的叔祖、叔叔们,实在没有支持司马炎当皇帝的理由。一件事,既没有足够的利益,而且用大道理说,还是大逆不道的,谁会做呢?


分封诸王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历史也一再证明,相关弊端是难以克服的。

但是,西晋亡于八王之乱,在西晋废墟上建立的帝国呢?都也前仆后继的继续分封诸王。


我们回看历史,总会觉得当事人很愚蠢;但如果我们处于其间,真能比他们做得更好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李渊上位后分封诸王,于是三个年长的儿子,打得一地狗血;但是李渊比较幸运,因为他被逼得退位了,而且两个年长的儿子死于骨肉相残,但是大唐帝国并没有灭亡。

谁也不能说李世民缺乏政治头脑,谁也不能说李世民不懂得吸取历史教训。问题是,李世民上位后,依然是分封诸王。最后的结果是爹跟儿子,哥哥和弟弟,都变得跟仇人一样,都恨不得杀了对方。


马克思曾说过,环境决定意识;而非意识决定环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非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从这层意义上,当我们分析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时,如果只是从统治者的思想道德上寻找答案,那是永远找不到的。

至于一味居高临下的认为,那些统治者都太傻了、太不懂得吸取历史教训了,除了能满足自己廉价的优越感,更是什么价值也没有。



泪痕春雨
历史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