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修订国史 太宗皇帝亲自定调
文摘
历史
2024-12-09 07:20
山西
在太子李承乾谋反之前,李世民就一直想参与国史的编写。但是李世民的这种做法,一直受到史官的本能排斥,因为皇帝亲自参与国史的编写,这叫什么事呢?如果一部国史,就是在皇帝的亲自参与、监督、指导下完成,那史官还有什么脸说自己秉笔直书呢?您心胸如大海洋一般宽广,您参与国史编写,肯定也不会把带血的刀悬在史官头上;史官肯定还可以秉笔直书;后世肯定还能看到所谓的信史。但您开了这种先例,以后皇帝都亲自参与国史的编写,您觉得,会是什么结果?到时,史官秉笔直书吧,难免会引来杀身之祸;史官完全顺着皇帝的意思写,您说这种史书,还有可信度吗?这种史书毫无可信度,人们想了解历史,会从什么地方了解呢?肯定是从各种小道消息啊!我们本来想控制舆论,结果呢?只会引来太多不利于自己的内容。在皇权时代,史馆、史官的重要职责,就是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所以皇帝不能、也不敢随便破坏史馆、史官的神圣形象。否则,人们想了解历史,难免会通过各种民间野史去了解。虽说如此,但是史官在记述时事时,也必须想好再写。否则,后果是很严重的。太史公在李陵的问题上,发表了与汉武帝不同的意见,直接就让汉武帝推入了蚕室。所以,李世民虽然从来没有告诉史官应该怎么记述玄武门之变,但是史官也绝不敢扯什么某年某月,太宗皇帝杀兄逼父。因为史官敢这样写,肯定被砍了脑袋,也得大念阿弥陀佛!所以,李世民想查看《起居注》,直接让史官委婉的拒绝了。史官的态度很简单,您难道连这种信心都没有?您放心好了,就算您不说,我们也知道该怎么写!史官的态度很简单,我们虽然是御用文人,但是也希望您会维护我们的尊严,维护了我们的尊严,才能更好的为您服务。如果后世传出,我们写的史书,都是在您的亲切指导下完成的,你是不是觉得非常有面子?李世民作为一个想名垂青史的皇帝,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也实在不敢玩什么霸王硬上弓。但是面对贞观十七年发生的一切,让李世民感觉,自己必须得高度重视修史工作了。十七年前,人们看见弟弟杀哥哥,儿子逼父亲;十七年后,人们又看到哥哥想杀弟弟,儿子想杀父亲,父亲还杀了一个儿子。现在的史官,会怎么记述这一切呢?虽然说,自己不检查他们,他们也不敢胡说八道,但在许多时候,史官不胡说八道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啊!贞观十七年七月十六日,宰相房玄龄领衔的国史小组,就写完了《高祖实录》、《今上实录》。在此过程中,李世民可一点也没有干预过国史小组的写作。但是当宰相房玄龄把《高祖实录》、《今上实录》呈上后,李世民经过简单的翻阅,就告诉他们,你们实在不具备史官的节操与素养啊!我们大唐史官,就你们表现出的这种节操与素养,后人会怎么说我们大唐帝国呢?房玄龄一听,大家苦心写成的国史,直接就让皇帝否定了,难免会感觉惊疑不定,又不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就希望皇帝说得再具体点。李世民就说,十七年前,大唐帝国发生过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直接影响了大唐帝国未来的走向!这样重大的事件,你们怎么就写了几十个字,而且还写得含糊其词;不要说千年之后的读者了,就是当时的亲历者,看到你们的这种记述,也会不知所云的!十七年前!发生过什么大事呢?自然就是玄武门之变啊!看到房玄龄一脸困惑、不知所措的样子。李世民就继续告诉他,遥想当年,管叔、蔡叔作乱,周公把他们都杀了;叔牙作乱,季友把他毒死了;当时的史官本着秉笔直书的精神,并没有为周公、季友作任何隐讳啊。我就纳了闷了!一个人代表正义,为了国家、百姓,杀了两个邪恶化身的兄弟,关键时候拯救了国家、挽救了百姓,这有什么需要隐讳的?这本是应该大书特书的啊。十七年了!李世民终于可以给玄武门之变定调,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以李渊、裴寂、魏徵为代表的,与这段历史有利害关系的大哥级人物,都死的差不多了;活下来的人,一方面力量非常弱小,另一方面,也因为这一切早已成为历史,所以不论怎样定性这段历史,也对他们的现实利益无损了。听到李世民这样给玄武门之变定调,房玄龄等人终于明白,大唐帝国的各种史学禁圈,终于全部开禁了。现在大家可以放开胆子,不厌其详地记述、评论它了。但是它有一个前提,大家必须得把它写得好像一部英雄传奇故事,甚至是一个好人坏人相争的童话故事!这样一写,整个大唐开国的历史,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了。李渊为什么会造反呢?是因为在儿子李世民的设计下,睡了隋炀帝的女人,害怕被追究,所以不得已只能在李世民的裹胁下造反了。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是两个花花公子、甚至是两个花花恶少。而李世民呢?不用说,怎么看也是一个金光闪闪的大英雄;整个大唐帝国,就是李世民只手托天创建的。李世民这样不惜赤膊上阵,亲自参与史书的编写行为,在许多人看来,这就是有失体统、有辱斯文的行为。甚至让人怀疑相关历史的真实性。但是,我们必须得说但是,如果李世民不这样做,哪能成为后世许多读者心中,永远无法超越的真神形象呢?人民大众也需要只手托天的英雄形象,更喜欢看脸谱分明、正义邪恶大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