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代谢异常的全身性骨病,因患者骨量减少、骨质量改变及骨强度降低,导致骨脆性增加,极易发生骨折。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且患者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
骨强度由骨密度和骨质量决定,临床上通常用骨密度表示骨量,且骨密度测定已成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骨密度的变化至少需6个月甚至1年时间。而骨代谢生化指标可以敏感地反映短期内骨代谢情况,其改变先于骨密度的变化。
骨代谢指标其实就是骨转换标志物,是骨组织本身的代谢分解和合成的产物,其分布于血液、尿液、骨骼或其他体液中,起着调控骨代谢的作用。人的一生中,骨组织处于骨形成与骨吸收同时进行、不断由新生骨代替陈旧骨的动态变化过程中。骨代谢指标的测定还有助于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骨质疏松,判断骨转换类型,预测骨丢失速率,评估骨折风险等。骨代谢指标可分为三类
一、一般生化指标
血钙
钙是构建骨大厦的基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血钙浓度一般在正常范围内,否则要考虑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原因。血钙指标不能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症标准,但在预防骨质疏松有一定参考价值。
血磷
血磷的含量仅次于钙,人体按一定的钙磷比例调动骨骼中的磷,因此血磷的检测对了解骨矿物代谢,特别是磷代谢有重要临床价值。
二、骨代谢调控激素
1.25双羟维生素D
维生素D是必需营养素,在体内经过肝脏、肾脏相关酶的作用,才能转化成具有活性的1,25双羟维生素D,对骨骼作用呈两面性,当血钙降低时,促进破骨增加骨溶解维持血钙;血钙正常时,促进骨形成利于骨矿化。因为维生素D需要经过肝脏、肾脏作用,所以对老年患者预防治疗骨质疏松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降钙素是甲状腺滤泡细胞分泌的。降钙素与甲状旁腺素作用相反,对维持血钙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液中的降钙素和甲状旁腺激素浓度变化比较明显,降钙素能增加骨质疏松患者的骨量,并且有止痛作用。
三、骨转换指标
01.骨形成指标
正常骨代谢是由破骨细胞吸收旧骨和成骨细胞形成新骨保持平衡,维持骨量稳定。
① 碱性磷酸酶(ALP):是成骨细胞的一种胞外酶,可作为监测骨形成变化的有效指标,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治疗监测及预后判断有着重要价值,对再次骨折有预测意义。
② 骨钙素(BGP):由成骨细胞合成并分泌的非胶原蛋白,既能反映骨吸收指标,又可反映骨形成指标,关键在于骨形成与骨吸收代谢过程是否偶联。破骨细胞活性增强时骨钙素增高,因此其反映了骨转化水平的综合状态。
③ 1型胶原氨基酸前肽(PINP):是成骨细胞合成骨的主要成分,在一定程度反映骨转换状态,经肝代谢,故其水平受到肝功能的影响。骨质疏松症人群的PIN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群,对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02.骨吸收指标
骨吸收生化指标可反映骨吸收和骨转换是快速丢失或是缓慢丢失,可用于预测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性。
① 1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CTX):是骨吸收过程中,随着1型胶原分子的降解而释放入血,能特异性反映骨吸收水平,CTX经肾代谢,肾功能不全时可升高。当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β-CTX达到472.97pg/ml以上时,预示高骨折风险。
② 脱氧吡啶啉(DPD):反映破骨细胞骨吸收活性
③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主要由破骨细胞释放,破骨细胞活性增加,其分泌的TRACP相应增加,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诊断。
四、骨代谢指标分析
1,破骨和成骨的活动是个动态偶联的过程,骨吸收的加快同时合并骨形成的加快,其指标的变化往往同时升高或同时减低,因此骨代谢指标只看单个指标不够准确,需要结合起来看。
2,区分骨质疏松类型
原发性骨质疏松的骨代谢指标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继发性骨质疏松则明显升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属于高转换型,骨吸收指标明显上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以低转换型多见,骨吸收指标和骨形成指标均降低。
骨代谢指标升高,代表骨转换能力增强,应该选择抑制破骨的药物,比如双磷酸盐、地舒单抗等;骨代谢指标降低,表示骨转换能力减弱,应选择促进成骨的药物,比如特立帕肽等。
3,病人骨密度极低严重的骨质疏松,血项检测血钙水平明显增高高,甲状旁腺素PTH高,是鉴别继发性骨质疏松的重要指标。
4,检测血钙、甲状旁腺素PTH正常,但是维生素D较低,说明构建骨大厦的基石够了,但是工匠不行,钙利用不好,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
6,患者使用双膦酸盐抗骨吸收治疗3个月后,1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CTX骨吸收指标)比基础值降低35%~55%,表示治疗成功。
END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