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作家余华给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大作家莫言的公众号投了一篇散文稿子,两人借美文互动,上了热搜。
余华的投稿:《山谷微风》
二月下旬,我和家人离开寒冷的北京,来到冬季时气候宜人的三亚,住在朋友提供的阿那亚二期公寓里。
阿那亚坐落在吉阳区的山谷里,地势狭长,绵延而上。傍晚时分,我们坐在公寓的阳台上,沐浴微风,眺望远处层峦叠嶂的山势,辽阔壮观,心旷神怡。
心旷神怡不只是视觉的向往,还有微风徐徐吹来的惬意悠然。
七年前的冬季我们在三亚海棠湾住过一些日子,领略了什么是风急浪高。我们每天在海边的木栈道上行走,嚣张的海风吹得我一阵一阵的头痛,所以这次来三亚带上三顶帽子,心想当三顶帽子都被风吹走后,差不多是我们回北京的时候了。
我的想法当然错了,这里的微风彬彬有礼,会让我把三顶帽子安然如故带回北京。
山谷微风柔和清新,亲切友好,来到身上仿佛是不间断的问候。
初来这里时,我常去下沉式的Y酒店,要一杯咖啡,坐在西班牙餐厅的长桌旁,感受微风吹拂。敞开风格的建筑结构让微风有了细致的变化,我因此想到了一个词汇,这是莎士比亚派遣记忆的信使前来告诉我的。
莎士比亚本能地把风和自由组织进一个句子,在《暴风雨》中,普洛斯彼洛对爱丽儿说,“你将像山上的风一样自由。”在《特洛伊罗斯和克瑞西达》里,阿伽门农对埃涅阿斯说,“请你像风一样自由的说吧。”
就是自由,山谷微风来到通透的敞开式建筑里,依然自如进出,可是墙体的存在试图要规定它的进出,它的自由诉求因此表达出来了。
我感受到了与公寓阳台上不一样的微风,阳台上的微风坦率直白,方向一致,扑面而来时毫不犹豫,西班牙餐厅里微风的方向并不总是一致,有些迟疑,有些暗示,有时候迎面而来,有时候在背后提醒,似乎要表达什么,又不知从何说起。
这是什么样的微风,我找不到准确的表述语句,只找到一连串的不是,不是杜甫“细草微风岸”的风,不是高骈“水晶帘动微风起”的风,冯延巳的“吹皱一池春水”是因为“风乍起”,过于突然,也不是,更不是“风萧萧兮易水寒”里的风,山谷微风不是壮志凌云之风,不会去送别荆轲,它知道自已普通微小,所以低调,其低调有点像我少年时期在炎热夏天里寻找的穿堂风。
卷起来扛在肩上的草席,这是我少年时有关夏天的意象。
那时候我们家搬到了海盐中学后面,不再与医院的太平间面对面了,我的午睡也从太平间凉爽窄小的水泥床转移到中学教学楼走廊通风的水泥地上。
当时海盐中学的位置是现在的向阳小学,如今已是全新的建筑,但是这幢两层的旧式建筑完好保存下来,楼上楼下都是五个房间,当时上下各是四个教室、一个教师办公室。
当时一层走廊的两端没有门,中间有大门,空荡荡的大门,我中学的四年只见过门框没见过门,这应该是穿堂风乐意光顾的原因。
暑假的时候,我经常在午饭后光着上身,穿着拖鞋,卷起自己床上的草席,扛在肩上,走过池塘,走进海盐中学那幢教学楼的走廊,探寻穿堂风,从这头走到那头,既感受风向,也感受风力,然后选定一个和风习习的位置,铺开草席,席地而睡。
可是穿堂风是自由主义的风,一会儿从这边过来,一会儿从那边过来,有时候风吹不断,有时候突然没风,像是风扇遭遇停电。
我少年时期夏天的午睡因此充满了缺陷,经常是躺下后还没睡着就没风了,就得起身卷起草席去找下一个风点,确定那里的风还会吹一会儿,再躺下去,可是马上又没风了。
躺下,起身,再躺下,再起身,如此反复,睡意全无,这是穿堂风留给我的清晰记忆,在此后的日子里时常出现一下。
如今的穿堂风只剩下名字,它在炎热夏天里已经不受重视。
凉风习习不再是从自然界长途跋涉而来,而是人工凉风了,从私人和公共建筑里的制冷空调里出来,在房间里在大厅里在建筑里旋转扩散。
我童年时享受过人工凉风,准确的说法是手工凉风,那时候人们的家里没有电风扇,空调是闻所未闻,人们习惯在夏天的晚上坐在户外乘凉,人手一把蒲扇,一边给自己扇风一边与邻居聊天。
童年的我假装认真听他们说话,站在扇过来的风这边,搭上一阵子顺风,这个大人手累了放下蒲扇,我就走到另一个仍在扇风的大人旁边,继续假装听他们说话,继续搭顺风,他们笑的时候我也跟着笑,其实我根本听不懂他们说的话。
这里的山谷微风不是当年海盐中学教学楼里的穿堂风,这里白天的上坡风和晚上的下坡风持续不断,这是山谷狭长地势给予的礼物,因此我坐在Y酒店负层的西班牙餐厅长桌旁时,感受的不是微风的离去和到来,而是微风的细致和变化,还有微风的不可知,我开始了无边的遐想。
多少豪杰壮举,不论是壮士一去不复还,还是壮士凯旋归来,只要进入历史的长河就会无足轻重,维吉尔说:“一丝微风勉强把他们的名字吹入我们耳中。”
昨夜我在国家大剧院观看瓦格纳的歌剧《漂泊的荷兰人》。这是一个与诅咒和爱情相关的故事,更是一个与风有关的故事。
因为无风不起浪,而无浪的大海,也就失去了神秘雄壮和狂暴。
这部戏是国家大剧院的大制作,舞台上那艘巍峨阴森、不断地动荡摇摆着的红帆大船,既显示了国家大剧院的技术实力,也表示着剧情要求的风的存在,而那首优美的咏叹调《舵手之歌》里出现最多的词就是风,南风,温柔的南风,能把帆船吹回故乡,能将水手送到姑娘身边的多情的南风。
正在我看戏入迷的时候,余华用微信发来了他新鲜出炉的散文《山谷微风》。
这篇文章的内容,是记述他今年春节期间在三亚小住时,感受到的令他流连忘返的山谷微风,他对这微风进行了拟人化的描写,并旁征博引了莎士比亚、杜甫等古今中外的诗人关于风的金句,然后温馨地回忆了他少年时为避暑而寻找穿堂风与“蒲扇风”的故事。
文章一如既往地显示了余华散文的幽默风趣以及精彩造句。读来如坐春风,并让我产生许多关于风的联想。
40多年前我曾写过《岛上的风》《大风》这两篇与风相关的小说,但我写的是龙卷风与台风,这样的风极具破坏力,写时也感到剑拔弩张,读者读时也不会轻松。
这样的风,作家爱写,因为风里可能产生传奇,而微风里一般不产生传奇,但很可能产生爱情。尽管还有“风话”要说,但不能再说了。
两个中国大作家以“风”为题,隔空大展文学功底之魅力战,文人之间惺惺相惜,惹出一段热搜的文人互动佳话。文学家笔下的风是什么风?
文学家喜欢写风,莫言说他写过龙卷风与台风,余华这次写的是微风。两人隔空互展自己对古今中外写风的名言诗句以及人物典故故事,以及自己对风的感受和理解。在两位作家的笔下,风是什么呢?余华写道,不像嚣张的海风,微风是惬意悠然的,是柔和清新的,是夏天的凉风习习,是自由主义的,是细致和变化的,是不可知的。莫言写道,无风不起浪,温柔的南风,把帆船送回故乡,龙卷风与台风极具破坏力,还有“风话“要说。作家笔下的风,涵义千变万化。他们借着风,带着我们跨越了时空,去到了英国和荷兰,回到了魏晋汉唐,来到了三亚和海盐,他们不知这些风,也不能再说“风”话。但通过风,他们还是感觉到了多种感受,有时惬意、有时不解、有时好奇、有时渴望、有时感同身受、有时茫然紧张……
文学家笔下的风,更多是一种文字风,这种风的作用就是拨动你精神上的一根根久置不动的弦,通过他们的拨动,你突然记起来了你的心田也可以是一架钢琴,还可以通过拨动弹出一些曲子,让你感觉到生命存在的跳动和韵律。你不可能回到杜甫时代,但是你可以感受杜甫感受到的风,你可能没有机会到英国莎士比亚的故乡去,但是可以通过文字感受到莎士比亚感受到的狂风暴雨。你甚至不用到余华的故乡海盐去,但是海盐的穿堂风,跟你在家里感受到的穿堂风一样,读到此,你控制不住会会心一笑,原来大文学家的童年也跟我一样,没有什么大的不同。
文学家笔下的风,感觉到了风的不同,也感觉到了文字的力量。只有文学家能把这些细微的感受,形象地传达给你,这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这种传达?原来并不是我们不懂世界,而是我们不懂解读世界的语言;不是我们不懂人类,而是我们不懂解读人类的语言。而作家天然具有这种能力,这是他们的工作,他们负责把他们对世界和万事万物的感受,通过形象生动优美动人的语言传达给大家,我们得以不用走遍每一个地方,去遇见每一个人,而去认识很多地方和遇见很多人。文学的作用就是拓宽精神世界的作用。
就像余华最后所说,多少豪杰壮举,不论是壮士一去不复还,还是壮士凯旋归来,只要进入历史的长河就会无足轻重,只有一丝微风勉强把他们的名字吹入我们耳中。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切变得风轻云淡。这是一个名作家在清醒状态下的清醒的时空观。莫言说,这样的风,作家爱写,因为风里可能产生传奇,而微风里一般不产生传奇,但很可能产生爱情。尽管还有“风话”要说,但不能再说了。风中的传奇,风小了,就不传奇了,风是传奇必不可少的一种载体。写到此,作家们就进入了玄妙的哲学层面,文字到此,也就各花入各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风是一种地理现象
无论文学家如何写风,风有多少风骚,这只是文字的臆想结果。风其实只是一种地理现象。
山谷风是出现在山地及其周边地区的,具有日周期的地方性风(局地环流)。山谷风的成因主要为昼夜交替过程中山坡-山谷和山地-平原间的气温差。气温差带来了近地面大气的密度和气压差,气压梯度力推动气流由高压(低温)区域向低压(高温)区域运动。为什么有局地上的气温差?这就跟山谷风的地形和下垫面有关。因此在山谷中 ,不同的地势的地方,不同的下垫面情况下,风会出现昼夜风向相反的大变化和更为微观上的小变化。比如白天你居住在山坡上,你会感觉到风从下(谷底)往上吹,虽然山坡这里升温很快,但下面的风吹来的是凉意,这就是谷风;在晚上相反,山坡上降温很快,已经感觉到有些凉了,这个时候你会感觉到一股风从上(山上)吹过来,让你感觉到一股暖意,这就是山风。小尺度的山谷风(就山谷尺度)
三亚海棠湾的风是海陆风
海陆风,是出现于近海和海岸地区的,具有日周期的地方性风(局地环流) 。海陆风在近地面有两个局地环流组分,即日间由海洋吹向陆地的海风和夜间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陆风。海陆风的成因为昼夜交替过程中海洋-陆地间的气温差,即日间海面上气温低于陆地,而夜间高于陆地。气温差带来了近地面大气的密度和气压差,气压梯度力推动气流由高压(低温)区域向低压(高温)区域运动。比如你居住在海边,白天,你在陆地上感觉到气温升高很快,这个时候你 会感觉到从海面不断吹来一股股凉风,这就是海风;到了晚上,海风停了,陆地上虽然降温很快,但并不感觉到很冷,因为海洋温暖气流从高空中源源不断地补充到陆地上,平衡了陆地气温的快速下降。海洋太大了,有着充足的水汽和矿物质,海风当然比山风要大得多。
英国属于欧亚大陆西缘的大西洋的岛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和海洋的影响,全年气候温和湿润,主要吹西南风。
英国是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因此,风多,雨多,雾多,是世界著名的雾都。在风大的时候,英国常常是暴风雨多。英国的暴风雨来去自由,是变幻莫测的海洋气流所致。对于海洋的一个岛屿平原国家,海风掠过去,当然是极其自由的,没有什么阻挡,也阻挡不了。因此,没有哪个国家比英国更能体会海风、暴风雨的到来的自由畅快的感觉。
古诗词的风是最小单元的热力环流
中国古诗词里的风,多半与草、水等微观下垫面有关,是陆地地面最小单元的微观的热力环流。草地与裸地,白天,草地是冷,裸地是热,在近地面风从草地吹向裸地,晚上相反,风动草就动。在池塘边,水与陆地质地不一样,白天水升温慢,陆地升温快,近地面风从水吹向陆地,夜晚相反,风动水动。
龙卷风是不稳定的天气情况下,产生的高速旋转的漏斗状的强风漩涡。中心附近风速极大,可达100-200米/秒。龙卷风的破坏性极强,会发生拔起大树、掀翻车辆、摧毁建筑物等现象,甚至把人吸走。龙卷风主要发生在夏季6-9月的中午至傍晚。龙卷风可以在任何地区形成,并可分为陆龙卷、水龙卷等。
龙卷风是属于气旋。导致龙卷风出现的一种情况是,地面上的水吸热变成水蒸气上升到温度较低的天空蒸汽层上层后,水蒸气体积缩小比重增大,继而下降。由于蒸汽层下面温度高,下降过程中吸热,再度上升,遇冷后再下降。在如此反复的过程中,气体分子逐渐缩小,最后集中在蒸汽层底层并在此形成低温区。水蒸气向低温区集中,形成云。云团逐渐变大,云内部上下云团上下温差越来越小,水蒸气分子升降幅度越来越大,云内部上下对流越来越激烈,而云下气体分子也不断补充空间,导致大风的出现。由于与在垂直方向上速度和方向均有切变的风相互作用,上升气流开始旋转,形成气旋。气旋不断增强并向地面延伸,出现云柱。当云柱到达地面高度时,地面风速急剧上升,龙卷风形成。
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亚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中国把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按其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风速)大小划分为6个等级,其中心附近风力达12级或以上的,统称为台风。当热带气旋达到热带风暴的强度,便称为热带风暴。一般来说,在太平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称作“台风”;而把在大西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称作“飓风”。热带海面温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发到了空中,形成一个低气压中心,随着气压的变化和地球自身的运动,流入的空气形成一个逆时针旋转的空气漩涡。龙卷风和台风两个都是一种气旋,但是两个在地理分布、形成原因、规模大小和风力强度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龙卷风主要出现在陆地上,直径相对较小但风速极快,而台风则主要在热带海洋地区形成,规模较大且风力强大。
穿堂风是一种室内流动风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简单来说就是由于风压,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
穿堂风通常产生于建筑物间隙、高墙间隙、门窗相对的房间或相似的通道中,由于在空气流通的两侧大气温度不同,气压导致空气快速流动,又由于建筑物等阻挡,间隙、门窗、走廊等提供流通通道使大气快速通过。风向一般为背阴处一侧至有阳光一侧,风速根据两侧温度差决定,温差越大,风速越大,以春、秋季居多。
穿堂风是一种带有温差的风,不能长时间吹,长时间吹的话,一旦人的身体承受不住这种温差带来的变化,就会出现生病来平衡。
地理上的风并非完全不可知
余华说,微风是细致和变化,还有不可知,以显示对微风的敬畏之感,是的,具体的风是不可知的,但是风的形成机制人类已知晓一二,从物质上,风是隐性的水汽运动的表现;从能量上 ,风是地球上各种冷热差异形成的动力推动形成的,两者在时空上呈现多维复杂的交织,形成纵横方向上不同尺度的风,从最小的穿堂风,到最大的西风环流。古今中外,各有各的风,风既是叫一个名字的风,也是各种不同名称的风。风云不断变幻,此风已非那风。地球上无时无刻不在风(气流),无风(气流)不存活。风让你看到的时候是风,看不到的时候是空气(气流)。
地理上的风,何止是度假时感觉到的微风习习的惬意畅快,地理的风,它甚至是决定着地球全人类的命运的风。它的一举一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此风何止是妙哉啊!它是意味深长,它是意义重大,它是意不可妙。风来了,它是平衡的结束,也是平衡的开始;它是机会的结束,也是机会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