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月亮照在阿姆河上》,与其说是一部旅行游记,不如说是一个历史学者的历史典籍汇聚。正如作者所讲:旅行不多不是问题,写得少才是问题。在旅行不多的情况下,一个人,只要抓住机会,写出好的旅行作品,这才是最重要的。当然前提之一就是,多读书。因为,对于历史学者来讲,旅行现场并不能真正给学者带来更多什么历史认识,充其量不过是对历史典籍的纸上见证,然而,很多时候,这种见证也在历史不断的改写的现实下,历史与现实往往是面目全非,如果不懂地理的话,根本是难获所想。
努库斯路上的阿姆河
阿姆河,对于历史学者来讲,不过是文字或文学上的时间符号,是大多被人经过几经建构的意念概念,是美丽虚幻不真实的情绪而已。但这不妨碍我们从历史学者如何看如何理解如何表述中去重新理解我们对历史与历史上的阿姆河的所知所想,后者才是我们阅读意义的重点。这或许不仅仅是职业的一种势利有用需要,而更多是人生丰富体验追求乐趣的意义无用需要。漫长的余生,在常常是一个人孤独的精神历程中,在大部分时间追求有用性的人生过程中,你需要这种无用性,它可平衡你追求有用性累积的焦虑和无趣。
河流记录人地的互塑
美国河流水系图
理解美国的河流就像阅读一本被不断重写的书,它们就像是某种古老的手稿,上面的文字被洗刷掉或刮掉,为新的内容腾出空间,而在新的一层内容之下,之前每一层的信息仍然隐约可见,但每一层又重叠在一起。美国的河流同样是一系列决定叠加的结果,它们由一个接一个的事件和想法塑造。每个决定、事件或想法都有各自的背景,但没有一个可以完全独立存在,甚至没有一个能从其他事件中完全剥离出来。
中亚万水之源的帕米尔高原
中亚的母亲河:阿姆河
阿姆河中上游地区在史前虽然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却处在各个古老文明的边缘间隙之间,因着独特资源和地理位置的关系,成了一个汇集各方文明因素的中心地带,并稍晚于埃及、两河流域和印度河古文明,发展出一个阿姆河文明,是名副其实的“文明十字路口”结出的一个硕果,有学者甚至称其为“世界第五大古文明”。阿姆河文明在东西方古老文明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它,我们似乎能听到某种时空深处的呢喃,仿佛一种千年牵挂的共鸣。
阿姆河发源于帕米尔高原东南,源头就是海拔4900米附近的冰川,向西流入中亚地区的咸海,全长2540公里,流域面积达到46.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约430亿立方米。也许对其他世界性大河而言,这个数据并不算出色,但要知道这是在气候干燥的中亚地区,阿姆河已经是区域内最长、水量最大的一条河流了。其他河流水量大涨,主要是因为流域内降水量增加,而阿姆河的汛期到来,则是因为温度升高导致冰川积雪融化,从3月份开始可以一直持续到10月,汛期长达半年以上,尤其是一年内最热的七八月份,水量也达到最大。在中亚地区,阿姆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阿姆河水量示意图
1.由于阿姆河的滋润,在沿岸形成了大量的绿洲,这是中亚地区为数不多的宜居之地,农业发达,人口众多。
2.利用阿姆河的河水,当地还在辽阔的荒漠中开辟出更多的耕地和宜居区域。
3.中亚地区的咸海,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曾是世界第四大湖泊,面积高达6.8万平方公里,而阿姆河,就是其最重要的水量来源。
因此可以说,帕米尔高原上的冰川积雪融水形成的阿姆河,对整个中亚地区的生态环境乃至人类生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然而,阿姆河现在的模样,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在现代世界中,河流尤其是大河,不可避免的会被人类开发利用。在干旱地区,开发利用套路之一必须是修渠。阿姆河流域的水利工程施工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在前苏联政府的指挥下全面展开的,主要目的是通航、灌溉、调节地区性水源分配。1956年开始修建卡拉库姆运河,1962年修建阿姆一布哈拉运河,1974年修建卡尔希运河等。开发利用套路之二是拦河筑坝修水电站。阿姆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60亿千瓦•时,且主要集中在上游瓦赫什河上,该河的梯级开发始于50年代,在该河上兴建了6座水电站及2座渠道水电站。
人类对于阿姆河的过度开发,导致进入咸海的水越来越少。咸海水面急剧缩小,如今已不到当年的1/10。咸海自60年代起就开始干涸,盐度提高也破坏了周边生态,引起大量原生动植物消失,部分水域已不再适合养殖鱼类。咸海退化成为人为的生态灾难的典型案例。现在的阿姆河不再是文明的体现。到达这里的人,多半是因为要看看为什么这里仍然充满战乱纷争。
咸海水面变化
回到《大河与大国》一书,里面有这么一段话:当一条河被污染了,它的生态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就像一个人得了严重的急性病或慢性病,河流的行为和功能会被改变,通常是彻底的改变,但完全恢复的希望一直存在。
站在和平的中国,伟大的山前地带,我们把目光越过帕米尔高原,望向曾经有过跟我们一样辉煌文明的中亚,去想象那条如我们长江一样美丽的阿姆河,那些山背后的河流和生活在河流绿洲上的人们,我们希望阿姆河早点恢复健康,然后重塑出中亚在21世纪新的和平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