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很多方面都表现出,我们的信息世界总是喜欢在特定的时期找到一个或几个“三国传”式的概念,从概念的替换来体现进化。实际上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很多地方很多时候是多概念并存的“列国传”情况,很少像我们这样一个时期时兴这个压倒其它,另一个时期时兴那个又压倒其他,其实两个时兴都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概念的进化,更多是提出者意志的体现,大部分人跟着拖,并不能完全领会其中奥妙,但时间一长,微妙就出来了。这就是总有一些人和一些事,它们其实具有改变历史进程的能力。天人合一和人地协调可能就是这样的两个概念。一次参加文科的学术会议,对他们的一些研究的一些思考感受,由此分享。
词条解释“天人合一”为中国哲学思想,儒、道、释等诸家各有阐述。天指天空,也指天道,还指自然大道,道家道教所说的天,多指自然、天道。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也指天人相合相应。现代人对天人合一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比如钱穆先生在其辞世绝笔的《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一文中,专论了天人合一的重要性。他认为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中国人喜欢把天与人配合着讲。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现代人对古代人提出的概念,或说法,或思想等等,因为脱离了古代人提出的那个时代和社会环境,很容易站在现代人自己的时代和社会环境去解读古代概念,这是很容易陷入刻舟求剑剑难寻的尴尬局面,当然,很多高人其实是知道这种难以自圆其说的情况,所以说古,不过是借古说今,并不是说古;说他事也不过是要说自己要说的事,并不是说他事。所以,很多天人合一论,并不能全信,当然也不能全解。过去的历史痕迹事情已经过去了,我们看到的是经过了厚厚的历史沉积物改造的事物,历史的细节和生动的表情已不复存在,任何历史都难以呈现历史本身。我们只能从科学理解来客观猜想一二。天人合一的天,在当时指的是天空,或者自然,或者天道,实际现在来看,就是宇宙的概念。古代人不懂宇宙,不懂地球是宇宙的其中之一天体,但从昼夜四季变化、自然现象等能体会到宇宙的存在。正是由于不懂,古代人采用了智慧的顺从天意的办法来处理人与自然现象的关系,进而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如何顺从?就是通过观察,总结出规律,然后遵循规律进行劳作和生活。这种顺从进而诞生出秩序,这种秩序控制着中国人的物质世界和精神生活。诸子百家再通过总结叙说,把它们总结为文化和思想。很长一段时间,古代中国就活在这样一种张弛有度的韵律中,被誉为中国文化。如果你看过李安的《卧虎藏龙》,仔细体会这种电影的各种表达,就能感觉到这种独特的韵律,李安极其精炼地用一部电影,把它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了。另一个用电影表现天人合一的美国导演卡梅隆,他用电影《阿凡达》系列,以科幻的方式,刻画了“天人合一”的美妙,以及对当代地球人对地球破坏的痛心和谴责。《阿凡达》核心是一个保护环境的故事,旨在展示“唯科技”论下人类的可能性命运。卡梅隆是一个严格的素食者。卡梅隆还带领家人吃素,开办素食餐厅、创办素食小学等。美国南加州的MUSE学校就是由卡梅隆和妻子苏西创立的素食小学,学校有环保课程,并提供100%素食的餐食计划,鼓励儿童了解自己和地球的紧密关系。卡梅隆把自己的素食理念带到了片场,为工作人员提供素食,一方面是为了宣传素食文化,另一方面是为了契合《阿凡达》传达的环保主题。除了餐食,拍电影用到的器材,也尽量使用环保材料,比如竹子。所有工作人员喝水的水瓶都可重复使用,摄影棚棚顶安装了影视圈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这里的天人合一,天,我觉得古代中国人指的是忽略了地球(他们当时还不懂地球这个概念,可能有土地这个概念)的宇宙;人指的是古代中国人自己。这里我想说的是,古代中国人,很有可能他们既不懂宇宙,也不懂地球,但他们观察自然现象,找到了当时中国人生活的秩序,一种韵律感,一种朴素的自然观,由此,获得了中国人特有的一种美,一种文化,或者说是一种文明。这种文化、文明,或者蕴含的美,就是敬畏自然。
between the human and earth?什么是人地协调观,AI智能这样回答: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指的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这一观念强调在认识和处理人地关系时,应秉持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并能够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同时,人地协调观也要求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方式、强度和后果,懂得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觉得这个概念的提出,里面的人当然也是指中国人;地指的是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这个概念理解的关键是理解协调。什么是协调?人和地之间有多种关系,绝对的关系包括以地为绝对的环境决定论,和以人为绝对的人类意志论。在两种极端绝对关系中间,还有多种关系,包括生态论、适应论、和谐论、可能论等等。当人和地处在极端关系的时候,或者说当人不尊重地的规律的时候,两者关系出现破裂,表现就是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这个时候就说人地不协调了,除此之外,人和地的关系就是协调。可见,协调具有相当的关系幅度和弹性。一切不发生破裂导致出现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的关系都可视为是协调 。可见,协调不是一个点的概念,它是一个幅度的概念。人地协调具有多种可能性,一般没有指标出现很难觉得,只有不协调了,有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成为可见的指标出现,相对应,才能知道协调是什么。因此,人文地理学家王恩涌说协调是相对的,矛盾是绝对的。和谐或者协调不反映人地关系的本质,只能作为注意解决环境问题应当遵循的原则。而且,人地关系的变化,不仅仅反映的是两者相互关系的变化,随着相互关系的变化,甚至两者自身都出现了相应的变化,这些复杂的变化,导致人地关系越来越复杂。
人地关系的复杂性还体现在,不同的人对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的标准不一样。有的地方标准高,他们协调的幅度比较窄;有的地方标准高,而且还不断变化,他们协调的幅度就比较大。可见,人地协调观其实是一个比较变化的概念。跟天人合一相比,人地协调观是在人类对人类、宇宙、地球有一些了解的情况提出的相对科学的概念。少了天人合一盲目的顺从和敬畏,多了一些协调的灵活博弈。实际上,在约束人的行为方面,增加了协调难度。这个不仅体现在中国一个国家内,在世界范围,协调难度更大。也就是,随着人类逐渐地了解人类、地球、宇宙之后(人类以为自己知道很多,实际上对宇宙、地球包括人类自己,人类至今仍然是一知半解),不仅没有进一步加大约束自己,反而某种程度解放了自己。这正是我们提出人地协调观加大呼吁的原因。Geography is a philosophy我写了一篇文章《地理学厚植家国情怀教育:内涵意蕴与实现路径》,文中以毛姆的一段感受为引,毛姆在其《作家笔记》一书中,对爱国主义的复杂情感,有一段精彩的描写,他说:“对于我来说,单单是地图上英国的形状就意义深刻,它让我脑中生出万千意象:多佛的白色悬崖和茶色海水,肯特郡宜人的蜿蜒小道和苏赛克斯郡的丘陵,圣保罗大教堂和伦敦池,诗篇锦句,柯林斯(英国的诗人)卓越的颂歌,马修阿诺德的《博学的吉普赛人》,济慈的《夜莺》,莎士比亚的台词选段和一页页的英国历史,德雷克和他的海船,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女王,汤姆琼斯和约翰逊博士,我的朋友们,维多利亚火车站上的海报;还有隐约感受到的庄严、力量、传承;还有,天知道为什么,还有这样一幅画面:一条三桅船鼓满了风帆驶过英吉利海峡,火红的落日挂在天边——哦,气宇轩昂的航船,你撑起的白帆,是要去往何方。这样的感受和千百种其他感受汇集成一种情感,这种情感让人乐于牺牲,这种情感中兼有自豪、渴望和爱,但它是谦逊而不是自负的,并且不排斥一点幽默感……”。由此思考,基于地理学,从经验的视角,地理学厚植家国情怀教育的内涵意蕴及实现路径是什么。何为经验呢?美国威斯康辛麦迪森大学地理学教授段义孚在其《空间与地方》的一书中写到,经验是一个适用于各种模式的应用广泛的术语。一个人可以通过经验了解现实,并建构现实。这里的模式包括直接和被动的嗅觉、味觉、触觉模式,积极的视觉感知模式和间接的象征模式。经验表明一个人已经经历或遭受了什么,也意味着一个人从已经经历的事情中学习的能力。经验是由感受和思想结合而成的。人们所知道的是一种建构于经验之上的现实,即一种由感受和思想创造出的东西,正如苏珊•朗格所说:“物理世界本质上是由数学抽象所表达的真实世界,而感觉世界是由感官直接参与的抽象所演绎的真实世界”。情感存在于所有人类的经验之中,即便高级的思想也不能例外。人类所谓的真实世界,其实是人类感官参与进行抽象演绎的经验所完成的感官世界。如何形成家国情怀?以地方感为例,地方感是人们在一种真实生活世界的经验积累,带着对地方的想象与建构,透过他人的描述与自我的观察来重新认识一个地方。地方感有地方依恋( place attachment) 、地方认同( place identity) 和地方意象( place image) 等多种维度。人文主义地理学将地方感作为最高地位,著名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在《空间与地方》一书中提到:“当空间被我们熟悉了并赋予它意义时,空间就变成了地方,地方存在,地方感便产生了,地方感产生了,地方就具有了身份,生活在其中的人也具有了与之相应的自我认同。” 以地方依恋为例,如果让青少年产生良好的的地方依恋,让其在小家和大家中产生地方依恋,使其对家庭的爱、责任,对亲人、朋友的关怀,进而推己及人,就会自然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这就是家国情怀。段义孚在其《空间与地方》的一书中写到南太平洋蒂科皮亚岛的最高点雷亚尼山峰,作为当地著名的自然景观,它对于当地岛民来讲的非凡意义至少有三点:一是它的实际意义,是海上航行者估计航线距离的航标;二是它的情感意义,是海上航行者离开最后看到的令人伤感的画面,也是返回最先看到的令人欣喜的画面;三是它的神话意义,想象为诸神降临首先立足地面的地方,是被神化的神圣地方。雷亚尼山峰是南太平洋蒂科皮亚岛人共同的自然景观,对它的共识情感教育,最后它就成了南太平洋蒂科皮亚岛人集体家国情怀的具象物。地理不是纯粹的自然环境或人文景观,也不是停留在口号和文字表达中抽象宏大空洞的概念,而是十分具体的感受和情感,以象征国土范围的地图、崇高浪漫的地理景观、文学作品、历史书籍、英雄伟人、熟悉的亲友、留在记忆中的画面等给人的各种具体感受汇集而具体存在。地理还包括很多内容。再上升一个层面,它是世界的哲学,它是人类的哲学,它是一切的哲学。未完待续,下次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