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题外:说起来很惭愧,作为教师,一方面感觉对于自己的业务用文字进行公众输出是责任,另一个方面,又为自己的无知而无畏而深感不安。世界的人与事是如此复杂,而传播与现实又是如此反差,很多事情,很多时候,如果说不清楚,或者说的不能让人理解,误导的责任就大了,这样不如不说。必须承认,我说的一切都是基于我的认知和情境下的话语理解,对你,基于你的认知和情境,你的理解不一定与我的理解是完全相等的,或多或少还是好的,有时候,甚至是相反也是有的。我只能说,接触现在的任何信息,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对自己是否有启发之分。别人说多少如否,正确如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此时此景自己的真切感受,有益于自己就共情一会儿,无益于自己就飘过。也就一会儿的共情,明天你就是新的你,说过的一切都过时了。我们都得从新开始。这是公共平台自媒体书写的好处,在遵守国家相关规定和平台规则的基础上,在容错率和包容度等方面,双方都是相对比较自由的。关于意义感,懂的自然懂,不懂的也无妨。
义务地理全球认识的意义在哪里
义务教育地理课标(2022版)可见,初中地理课程和教材要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视角是区域。这个区域认识包括三个:认识全球、认识世界、认识中国。其中“认识全球”,这个全球不仅仅指的是地球,它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表层三个部分来展开。落实到新版教材七上,就是通过六章内容来完成。实际上,认识全球,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认识地球,这是区域的宏观背景;第二层面是认识全球,这是区域认知里面最大尺度的区域认知,与后面第二个尺度的认识世界和第三个尺度认识中国相衔接。这是一个思路,把地球与地理区分开,一个是地理的宏观背景,一个是地理的本分。还有另一个思路,就是完全从空间尺度来编排的思路,这样的话,无疑宇宙是最大的空间尺度;其次是地球(全球)的尺度,第三是世界的尺度,第四是中国的尺度。显然,两种思路,逻辑构架和内容(知识)意义对应不一样。
侧重地理本分的全球认识
如果侧重地理本分,来进行全球认识,我们应该如何构建知识内容和内容认知?从最大的认知和意义方面,这里至少要体现出两个大认知和两个大意义:
一个大的认知和意义是:地球表层受制于宇宙(天)和地球内部(地)的影响,不能离开两者,将地球表层独立来看。由此衍生出地球表层要天人合一和人地协调这两个大观念(意义)。这个大的认知和意义下可以衍生出,一些小的认知和意义,比如,宇宙(天)对地球表层的影响和天人合一观;地球内部(地)对地球表层的影响和人地协调观等等。由认知和意义来构建知识内容的细节,这些细节可以经过精心地选择和组合,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从各种角度共同指向人类的力量,由此产生内容(知识)带来的人类力量。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初中生知道可以获得哪些认知,这些未来对国家和学生自己可以贡献哪些力量。以宇宙为例,初中生不仅要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地球相对于宇宙和自己的两个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初中要知道这些对地球表层的人类和个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因为前者某种程度是一种公共知识(常识),后者才是教育意义的内容知识。而且,要避免的是,教育意义的内容知识,不是僵尸地理,它是人类最新认知的一种视角或方法,即人类要理解到,从地球表层看宇宙,与从其他星球看宇宙,有何区别性,只有从这个超越地球表层或人类本身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地球表层和人类自己,人类的新一代才能更深刻理解到地球的伟大与渺小。从而太空探索才能成为真正驱动力,不仅仅是追求技术上的进步。人类对宇宙不断的探索,和对地球的深刻认识以及追求和谐共处,是认知提升下双向奔赴的自然结果,绝非仅仅是一时雄心或一种竞赛冲动。
另一个大的认知和意义是:在宇宙(天)和地球内部(地)影响下的地球表层是复杂变化的,人类的作用越来越大。由此衍生出人类与天地和谐共生的全体和个体共同奔赴的重要性。这个大的认知和意义下同样可以衍生出,一些小的认知和意义,比如,全球变化的复杂性和全体人类的贡献;区域问题的复杂性和集体或个体人类的贡献等等。同样由这样的认知和意义,可以构建完全不同的知识内容和细节。这样的知识内容和细节,可以有效地将现有的分裂的、碎片化的(陆地与海洋、居民与文化)知识综合起来,意义化,共同指向人类目前面临的世界或区域困境,在初中生的参与下,找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实现地理的价值和意义。地理一方面的确是知识,但不仅仅是知识,它们应该还是一种力量,由知识经过进行选择和组合出来的指向力量。这种力量绝对不是一种政治属性的“反地理”,恰恰是政治属性的“平衡地理”,国家领导人把它们称为“生态文明”教育。
侧重空间尺度区域认知的全球认识
那如果从空间尺度区域认知来进行全球认识,我们又应该如何构建知识内容和内容认知呢?区域认知的意义又在哪里?同样从最大的认知和意义方面,至少要体现出两个大认知和两个大意义:
一个是尺度的认知和意义:包括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尺度下,结论不一样。由此衍生出尺度和立场决定很多的意义。这个尺度的认知和意义的理解,同样可以衍生出很多小的认知和意义。比如尺度的客观及其意义,尺度的文化及其意义。以地球为例,在宇宙的尺度,它是渺小如尘埃;在太阳系的尺度,它是附属星体;在地月系的尺度,它是中心天体;在人类的尺度,它是家园;在其他生物的尺度,生命的摇篮等等。不同的尺度,人类对其的文化含义是不同和复杂的。而更重要的,这些认知衍生出了尺度立场和意义,这些立场和意义,又决定了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的不同解读和理解。理想与现实,生存与发展,虚幻与真实,等等众多人类的矛盾与困境,一切的悲欢离合,都与此相关。
另一个是对不同尺度地球的认知和意义。包括对最大尺度全球的认知和意义;世界的认知和意义;中国的认知和意义等等。这个对不同尺度地球的认知和意义,同样也可以衍生出小的认知和意义。比如全球还可以细分陆地与海洋,陆地可为分为六大陆;世界可以分为七大洲等等。重要的是不是划分,而是划分背后的依据和立场。而由这些依据和立场,衍生出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初中生不仅仅只用知道是什么,当然重点是是什么,但是什么只是呈现了一种表层现象,如果初中生的认知和意义,只停留在表层现象,这种知识内容是无法与生成性人工智能提供的内容进行PK的,初中地理的存在,那就只能值得商榷了,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听任命运的必然或偶然安排了。这不仅仅是应试惹的祸所能涵盖一切的。
在复杂的教育体系和教学系统里面,在现有的应试背景范围下,国家教材作为国家课程大纲和标准的一种体现,既是在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也是可能在应试教学中被忽视的。这里,我说的是一种理想状态的个人的构想或方向。一种学术思考和教育探讨。实际情况比这复杂真实。实际情况下的理性平均决策结果(现有的教材体系)不是一个普通个人能虚构想像的。这里借教材为具体载体来说明,也可以把它理解为课堂教学延伸的一种方向。以此说明,上篇文章《义务地理新教材的全球认识,意义式微》并非是只是无中生有的说说皮毛而已,而是我的确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前提为基础。当然这不一定是正确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愿与大家一起探讨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