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2010年丁仲礼院士接受央视《面对面》柴静的节目采访,其中说了这样一句”地球不需要被拯救,需要被拯救的是人类自己“。相信这句话对当时很多普通人带来了一次认知上的震动。
地球与地理的不同
从视角上看,地球是宇宙视角,在宇宙看来,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中学地理教材的结论)。当然里面也夹杂有人类的一丝私心,因为其实地球应该是水球(70%的为海洋包围),人类居住在陆地,故命名为earth(土的意思)。
以目前的天文认知,该图的宇宙应该改为可知宇宙,在最外层再加上不可知宇宙
从人类视角,无论是认知,还是研究,对地球都存在绝大部分的未知,人类目前最了解的是陆地地表(陆地地表足迹是差不多都覆盖了,但也不是全了解,何况还有大部分的海洋)。而且,当前,人类最关心的还是与人类相关的部分,这部分就叫地理。
地球与世界的不同
都在以消解地理为己任
近年来,除了地球、世界在消解地理外还有资源、环境、生态、景观等词在消解地理,大家似乎就是在此起彼伏齐心协力一起干事,就等着一起把地理干死一样。为何地理如此不得人爱呢?这是地理人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地理是地理人的生存载体,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无论是教师还是研究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不是可有可无的鸡皮小事。
资源是什么概念,自然的地理环境中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油气资源、矿产资源等等。资源与地理最大的不同是它的价值性。世上有价值的东西毕竟少,而人类最喜欢的是价值,因此资源很重要,但离不开整个地理的支撑。比如水有价值,但水离不开来源,世界没有无源之水。一定时空里,资源是有限的。资源概念替代不了地理概念。
环境是什么概念?一度环境保护似乎完全替代了地理环境保护。环境是以中心体为中心的周边人和事的概念。而环境保护里的环境特指是污染环境。以水为例,整体的水系是地理,那污染的一部分才是需要治理和保护的环境。因为我国处在大发展阶段,环境污染相对比较严重,范围比较广,相对比较强调,但这不能说明环境概念可以替代地理概念。
生态又是什么概念?生态是以生物为中心的平衡系统或运行环境。生态环境保护指的是保护生物自有的一种食物链或食物网关系,维持它们的自运行平衡。当然人从广义来讲,也是一种生物,但是人提出生态这个概念的时候,是不自觉地把人自己抽离出来的。所以,在人类为中心的地球阶段,生态是一个十分纠结的概念。人放进去,人的干扰作用为绝对,生态的确需要保护,但人的保护主要是限制人的行为;人不放进去,人能不能做到完全不干扰地球?其实绝对上讲是无法完全做到的,只能是在一定限度里面。而这个限度,恰恰是地理最关心的地方。生态也不能完全消解地理。
景观是什么概念?景观是地理环境中通过漂亮营造的那部分东西。举一个例子,就是男人女人很多,但有一部男人女人长得很漂亮(这个当然有很多标准),具有观赏价值。景观基本属于这个意思的概念。也就是无论是资源、环境、生态、景观等等,它们都是地理环境中要么是极端,要么是特别的一部分东西,尽管在这个时候,这个很重要,那个时候,那个很重要,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很重要,但它们统统都不能完全替代地理。
地理最需要被拯救
丁院士说得震耳发聩,地球不需要被拯救,因为地球存在了46亿年,它自有它的运行逻辑,它受制于宇宙,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而人类作为一种在地球上存在演化几百万年的其中生物种类之一,只是地球漫长生命历史的匆匆过客,相对于地球的漫长历史,人类的到来存在还只是短短一瞬的事情。人类存在于地球表层,人不断进化,不断改造地表环境,地表环境也在进化,人与地表环境的关系也在进化。重要的不是人,也不是地表环境,更不是地球,重要的是人与地表环境的关系,关系存在,人存在,关系破裂,人类处境很危险。人与地表环境的关系就是地理,所以地理需要被拯救,而首先最需要被拯救的是人类自己。只要人类与地表环境处理好关系,保持和谐关系,人类生存就有可持续实现的可能。那问题就来了,地球人这么多,如何拯救呢?当然途径很多,但首先必须是地理负起责任之一,地理是拯救地球人负起保护地理环境责任的最接近、最基础的学科,它的教育价值无可替代。
有研究表明,如果地理教师相信地理知识的力量,这种地理信念就可以培养出不仅见多识广,而且富有同情心、道德和希望的年轻人。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地理教师和学生相信地理知识的力量(国家、地方和学校。仅仅靠应试是难以持续的)?如何选择和组合出强大的地理知识(课程和教材)?结合强大的地理知识,教师如何转化成强大效率的学科教学知识(教师和教学),然后一代又一代教出面向未来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如果大家都不面向未来,只关注当下,那就什么都别折腾算了。但未来是没有任何办法可以回避不让它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