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这里摘录几则新闻。
新闻1: 新疆的“海鲜陆养”
“海鲜陆养”新模式是指在内陆地区借助当地自然环境特征并辅以科技手段模拟出海洋水体环境,人工养殖鱼类、虾蟹类、贝类等海产品。
有地理老师将此设计为了中考高考热题:分析一下新疆“海鲜陆养”。题目答案给出了原因5条:
①盐碱地广布:从地理变迁的角度看,新疆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盐碱地的水质与海水十分接近。养殖专家先测量出盐碱地养殖池的咸度和碱度,再添加微量元素和益生菌,模拟出海水生态环境。新疆大片的盐碱地将摇身一变成为“养殖池”。
③污染少:新疆地广人稀、大部分区域远离城市,污染少。
④技术支撑:利用(特有的)盐碱地特质,对水过滤、杀菌、去氯等生产预处理技术,再往水里添加微量元素和益生菌,将盐碱水改良处理成与天然海水相似的“人造海水”,再根据不同海鲜的生长环境进行养殖。
⑤政府扶持:新疆地方政府还从基础建设入手,升级了区域降盐、排盐、淡化等处理能力,并多次修建养殖场地道路、消防水源等设施。
意义3条:
①生态:保护海洋资源——传统的捕捞方式存在着过度捕捞和资源枯竭的问题。通过在新疆这样的地方进行养殖,可以更好地保护野生海洋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新疆利用广袤的土地和天然的盐碱地养殖海鲜,是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②社会:保障粮食安全——确保了国内海鲜市场的稳定供应。促进就业——有助于提高中国海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同时帮助国内大部分失业青年和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的希望和愿望。
③经济:降低运输成本——能够在不适宜海洋养殖的地区实现海产品的生产,降低了运输成本和生产风险。带动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养殖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据统计,中国可供利用的盐碱地高达5亿亩,新疆、山东沿海、松嫩平原、内蒙河套、中原腹地,盐碱地到处都有,而它们现在绝大部分是抛荒的。如何在可利用的5亿亩盐碱地上做文章,让它们变成“新耕地”,成为从国家政策到民间发展都在持续关注与破解的大议题。
新疆的盐碱地固然需要治理,但是养殖污染带来的污染如何防治?地理老师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任何干扰风险所带来的人地不协调,而不是忽视近期看不到风险的无止休向自然索要,甚至是忽视因地制宜的人地规律的索要。基础教育地理的这种不自觉,是双重的“反地理”。
新闻2:“不时不食”的反季蔬菜
采用温室种植反季节蔬菜的方法,在历史上最早可追溯于公元前551-479年间,但是塑料温室蔬菜大棚其实发展并不久,1965年,在长春市郊外搭建了中国第一个塑料大棚,一直到80年代后期,塑料温室大棚才在山东普及,反季节蔬菜逐步开始大量上市,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当中。
对反季节蔬菜提出有害质疑的问题,并不是反季节蔬菜本身的原因,是在反季节蔬菜种植时,种植户为了提高产量,提升外观品质,提前上市等需要,采取相应的化学制剂,用于促使反季节蔬菜能够按照人们既定的要求生长,从而导致了蔬菜各方面的问题出现。
“不时不食”,这是一句老话,讲的是吃东西要应时令、按季节,到什么季节吃什么东西。然而,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反季节蔬菜”的出现让人们能在冬天吃到更丰富的蔬菜品种;但与此同时,种植过程中使用的植物激素和农药也引起了很多争议。
反季节蔬菜除了大棚蔬菜,还有“南菜北运”和冷库冷链储备运送蔬菜。这些蔬菜,多多少少都需要一些科技狠活才能完成。从保障供给来看,这是有益社会的事情,但从地理视角,反季节蔬菜也是一种“反地理”。关于这样的试题,在中考和高考中也屡见不鲜。
近年来,近年来,许多消费者都注意到市场上的水果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甜蜜。加拿大一所大学对当下的苹果和古代的野苹果进行了一次全方面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栽培苹果比野生苹果重近4倍,酸度低43%。也就是说,苹果正在被人类“驯化”得“又大又甜”。相关研究显示,人类栽种的水果几乎都在逐渐变甜,一些特定水果的可溶性糖含量在过去20年中几乎翻了一番。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研究发现,全美有30%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其患病原因可能和果糖的过量摄入有关。另外,果糖不具有诱发身体分泌胰岛素和瘦素的能力,而这两种激素会释放“饱足信号”,所以人们食用果糖不会快速产生饱腹感,因此会不知不觉吃下更多。更可怕的是,果糖进入体内,比葡萄糖更加容易转化成甘油三酯,最终产生更多的脂肪,并在内脏囤积。此例要说明的是,如果,人类完全忘记“地理”概念,而去过度依赖发展和科技狠活,很容易食物也悄悄变成了“瘾品”而不自知。
新闻3:是天灾还是人祸?
今年7月5日,湖南岳阳市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坝发生决口,宽度很快就扩大到220米,5000多名群众被迫转移。随着洞庭湖决堤事件的持续发酵,5755名受灾群众的安全转移和国家紧急预拨的5.4亿元资金支持。其实早在2022年9月30日,洞庭湖区重点垸堤防加固一期工程就举行了开工仪式,这个工程是当年国务院重点推进的55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总投资85亿元,总工期45个月,据说团洲垸并不在其列。
团洲乡,其实这片曾是东洞庭湖自然延伸的净土,其独特的生态系统本应是春夏蓄水、秋冬沼泽的和谐共生之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修建了这个堤防,围湖造田形成现在的团洲垸。1996年,这里曾决过一次堤。
网络多个报道都写到:“两次决堤的惨痛教训,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退田为湖,才是从根本上解决洞庭湖防洪问题的长久之计。”溃堤其实警示人们,不要盲目自信于对自然界的改造,而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我们的很多的自然灾害都经不起地理学的深度审视。演变到现在,一些地理人自己都不清楚什么是地理,什么是“反地理”,甚至在试题和中考高考中以毫无地理意识的“反地理”,有意无意地教育和考核未来公民(中学生),如果是继续这样的地理课,改名了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