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理学学科和学术的发展,包括世界和我国,不断有地理学界在讨论,可以说不绝于耳。世界的不说,过去很久的也不说,就说最近的在期刊论文中的一次大讨论。
这是地理研究2018年6月第37卷 第6期的一篇文章,文章题目为如何回归地理学:我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包括刘云刚、陆大道、保继刚、叶超、汤茂林、刘瑜、赵耀龙、冯章献、黄晓军、郝庆、黄耿志、王丰龙、魏宗财、王立、谢阳、钱丽芸16位。他们分别来自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广州地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日本明治学院大学、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因为论文的原文非常长,这里就不再原文转录。论文的摘要这样写道: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也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尤其在中国,近30年来地理学 的发展日新月异。然而,伴随着分支学科越来越多,对地理学的认知也出现了不少困惑。从地理学一级学科建设和学术共同体培育的角度,亟需寻找地理学发展的“共识”,探讨地理学共同体 的定义。为此,对地理学充满热爱之情的老中青三代地理学者,对如何推动统一地理学建设提出 了各自的见解。
这些见解中的共识大体可提炼为以下几点:
① 教学上,加强对地理学综合知识体系的传授,加强对地理学调查研究方法的训练;
② 研究上,加强对地理学研究范式的总结,加强对 “地”的综合解释和理论方法方面的融合与突破;
③ 学科发展上,加强区域地理学的建设,加强对国家和地方需求的回馈,彰显地理学的贡献。
论文表示期待通过学界的共同努力,带动地理学共同体的日益壮大。
这篇文章可能是2017年9月和10月,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连续在南京师范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召开两次学术会议,围绕“回归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与方法”,与会学者展开了富有成效的热烈讨论的综述结果。正如特邀召集人刘云刚教授在文中所说:如果“回归地理学”是需要的,那么如何回归?地理学的共同研究主题是什么?作为地理学者“共同体”的核心认同(Identity)是什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GIS之间如何 务实推进相互融合与交流?如果认为不需要“回归”,那应该如何告诉下一代年轻学者?
16位学者发表了非常发人深省的深刻见解,深受启发。不过,基于16位学者都是地理及相关学界人,站在自身角度,分析了地理学发展的得与失,这些观点不仅是非常个人的,同时也是地理学界自己对自己的一种分析判断。
更甚的是,如果与中学地理课更名联系起来的话,这些大讨论更是大学地理的地理学科或学术层面的思考,并没有延伸到中学学校地理的中学地理教育层面。那问题就又来了:
1. 这两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关系?
2. 自然人文学科有那么多,为什么这一波火率先从地理学科这个缺口烧起来了呢?
可能这个背后的原因更令人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