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地理新教材的全球认识,意义式微

文摘   2024-09-09 21:40   湖北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建议,将中学地理课程升级为地球科学课程。目前义务教育地理按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版)的地理课程内容结构,构建了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如果改为地球科学课,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在课程内容结构和学科核心素养上应该如何修改呢?



义务地理新教材“认识全球”的修改


义务地理教材的版本太多了,这里主要以人教版为例,其他教材或多或少可能也有此问题,因此题目以义务地理新教材为题。人教版初中地理七上(2024版)新教材,其中一个变化就是将旧版教材的第一章地球与地图,改为了第一章地球;第二章地图。在旧版教材中,地球这一部分内容,仅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展开,整个内容涉及不足三面教材。而新版地球则是以完整一章,分三节来展开。包括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然后再分地球在宇宙中和人类的太空探索;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再分地球的形状与大学,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经度经线,纬度纬线,利用经纬网定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再分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与旧教材相比,实际上,主要就是增加了第一节的内容。

按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版)的课程内容要求,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地球在宇宙中和人类的太空探索这些本就是课标要求的,旧版教材没有这部分内容。倒是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在新旧版教材中都属于课标之外的增加内容。

新版课程标准的“认识全球”,这个全球不仅仅指的是地球,它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表层三个部分来展开。落实到新版教材七上,就是通过六章内容来完成。



“认识全球”的知识力量是什么?


义务教育地理课标(2022版)可见,初中地理课程和教材要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视角是区域。这个区域认识包括三个:认识全球、认识世界、认识中国。其中认识的目标是核心素养(人类力量部分),认识的方法或途径是能力要求,认识的内容是知识要求。

首先看人类力量部分,从课程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来看,无论是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还是地理实践力,这里面至少也蕴含着人地协调观的人类力量。再从课程标准来看,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里面,有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还有就是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以及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等内容。从课程理念里面看,有认识地球资源是有限的,生态环境是脆弱的,形成保护地球家园的观念,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以及关心世界的态度等等内容。关于方法途径教材已经作了很多提示,教师还可以通过课程制作在教学中进一步完善。这里另外单独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然后看从教材来支撑人类力量,或者反馈学科核心素养或课程性质、理念要求的内容表现。也就是教材提示教师或引导学生通过哪些知识内容,来追求人类力量,准确地说是未来公民学习地理后形成的力量。总结一下,人教版义务地理教材(七上)的书中含有相关的内容包括有:太空探索能更好保护地球家园的内容;人类活动会对气候产生影响;人口影响经济或社会的发展;偏远村落消失;全球环境治理需要国际合作,包括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还有自然灾害、贫困和公共卫生;最后在学与思里有这样一句话:人类面临的气候变化、环境破坏、贫困等全球性挑战,需要国际合作才能解决。总体来讲,教材内容主要以认识性的知识为主,涉及到力量层面比较弱,这一定程度弱化了初中地理学习认识全球的意义。

教材点到此为止,教师能不能在教学中补充,把知识的层面上升到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等意义层面,完成学生人地协调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以及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等培育呢?义务教育地理要完成这个,宏观上一个有应试大环境的影响,微观上也有小学科不列入或较少部分列入中考的影响。纯从理想状态的新课课堂教学来讲,如果教师不发挥学科教学知识的作用,纯从课程标准或教材的引导,由于知识意义有限,一切知识学习也效果有限,育人的功能也有限。



“认识全球”的学生认知是什么?


不按人类力量来衡量意义的话,按课程目标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来衡量意义,新教材体现哪些学科核心素养呢?从义务地理主要是区域认识的角度,我们主要从区域认知来看,“认识全球”这部分内容学生的区域认知是什么?

也就是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会对全球这个区域有哪些结论性的认识呢?从课标和教材来看,很难得出一个或几个结论性的认识,因为无论是课程框架,还是教材目录,义务地理给出的知识都是碎片化的表层知识,里面缺失内在联系的逻辑。仅以地球的宇宙环境来看,都很难得出具有逻辑性的结论性认识(是想说地球的宇宙环境已知很多还有很多未知,人类正在探索?还是想说地球在宇宙很适合人类,为保护家园,人类还在探索?)。这样的知识状态给予到学生,学生肯定是难以获得一些认知,即使是初中水平的认知。

同样,如果老师不对此进行知识上的大补充,或者引导学生自行去填充,这样的知识结构,既难形成知识物理化的认知,也难激发知识化学化的意义感。这不由让人反思,我们要给初中生一个怎样的全球基础概念,如何让他们对地球有兴趣,有探索,有观念,有情感?

初中是国家层面的义务教育阶段,是国家实施培养最理所当然的阶段。初中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各种思维、精神形成的最好阶段。进入高中,学生进入高强度的竞争应试状态,更难获得全球的认知和意义。

很有可能,从地学人才培养来讲,从初高中地理学习知识内容和价值意义的目前现状来看,地学教授们和地学院士呼吁更改地理课,也有他们忧虑的理由之正当。

梅的生活启示录
个人经营账号。记录分享地理与教育,工作与生活相关的一切个人经验。不为任何其他约束,只为活到老学到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