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山水文人

文化   2024-07-15 22:00   陕西  
讲完青绿山水画,我们再来讲讲水墨山水画和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一个奇特的现象,诗人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诗人,中国绘画就是另外一个面貌。唐代大诗人王维,同时也是画家,对于后者知道的人可能不多,至于他的绘画作品,多数人不能回答。事实上,他在中国绘画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是中国山水画的开山鼻祖,又是文人画的开山鼻祖。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州(山西晋中祁县)人,维摩诘是佛陀时代第一位在家居士,王维笃信佛教,也将维摩诘中的“摩诘”作为自己的字。王维二十岁时中进士,因为他杰出的音乐才华,被任命为太乐丞,这是一个掌管祭祀音乐的小官,后因伶人擅自表演专供皇帝欣赏的黄狮舞受到牵连,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回京,在京中供职,后来升为五品库部郎中,掌管兵器仪仗,后又转任吏部郎中,负责官员人事。虽然仕途顺利,但已经学禅的王维,淡泊名利、清心寡欲,不热衷于权势,一切顺其自然,寄情山水,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先是终南山半隐,后来又在钟南山下的蓝田辋川半隐,“弹琴赋诗,啸咏终日”,修道念佛,返璞归珍,与自然融为一体。

但是生活不以王维意志为转移。就在他优哉游哉时,社会掀起了狂涛巨浪。安史之乱爆发,王维成了叛军的俘虏,但王维本心不愿归附叛军,但又无法抵抗安禄山的胁迫,不能以死抗争,他曾写下“百官何日再朝天”的诗句,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就是因为这句诗,肃宗平定叛乱后就过他的性命,王维晚年,孤寂而痛苦,也许只有绘画才能减轻他心中的哀愁,他写道:“老来懒赋诗,惟有老相随。宿世谬词客,前身为画师。”

王维的水墨山水画存世作品,多为后人仿作。有《江山雪霁图》和《长江积雪图》等。王维的山水画没有群山大壑、激流险滩,而是水平山秀,渡水渔庄,就像一个人,平平静静地坐在岸边,望着淡淡的远山,静静的近水,没有烦恼,没有愤怒,没有哀愁,没有追求,没有欢欣。对于王维山水画的平远构图,我们想不出巧妙的诗句去描绘它,最好的描述,大概就是王维自己的诗句了,比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读着他的诗句,我们好像看到了一幅迷人的画,又好像在品味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图1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王时敏仿王维《江山雪霁》轴
图2  美国火奴鲁鲁艺术博物馆藏宋人仿王维《长江积雪图》
王维为什么能创造水墨山水画呢?这与他意识形态中的深层次宗教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先看道家对他的影响。王维说自己“中岁颇好道”,道家崇尚自然,追求朴素,反对五彩缤纷的繁华,去掉五色,代之以墨,与道家的美学观相合,张彦远说“运墨而五色具”“墨色如兼五彩”,王维用黑白去表现山水,表现出了山水最深层次的奥秘。他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水墨山水画。“笔墨婉丽,气韵高清”不贵五彩,唯重抒情,是比青绿山水画更高级、更深奥、更悠远的山水画。其次,看佛家对他的影响。佛教认为,在物与心的关系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心,如果心能够摆脱客观事物的影响,心离诸境,心就自由了,就不受客观事物的羁绊。因此,王维在其绘画作品中,无拘无束地用黑白两色来表现五颜六色的斑斓世界。最后看儒家对他的影响,儒家主张阴阳认为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都由阴阳所生,而黑白就是阴阳的表现。

正是在佛、道、儒家的共同影响下,王维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水墨山水画的创造,是中国艺术发展史上的大事。水墨山水画与青绿山水画,虽然表现的都是山水,但情趣大异:水墨山水画多为文人画,青绿山水画多为院体画,水墨山水画表现隐士高人的思想情感,而青绿山水画表现皇家宫廷的审美追求。水墨山水画追求荒寒古淡的境界,青绿山水画追求富丽堂皇的装饰,在山水画的发展变化中,论先后,青绿山水画先于水墨山水画;论作用,水墨山水画大于青绿山水画。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中国绘画的审美观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天人合一”的思想,“返璞归真”思想以及禅宗“真如领悟”说。其中,禅宗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最晚,但禅宗思想引发了中国画审美情趣的变化。它主张“领悟”,通过不断修炼,达到超凡脱俗的理想境界,具体变现为,排除一切杂念,虚静忘我,进入“真如”的纯真境地,达到心领神会、妙合自然、物我两忘的境界,这也是中国画追求的意境的最高境界。

王维也是文人画的始祖,文人画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影响深远的画种,从元代开始,取代了院体画的主流地位,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文人画的本质特征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两条:自娱和不求形似。

“自娱”两个字,王维没有提出,但他通过绘画创作告诉了人们,有一种有别于宫廷绘画和画工画的作品存在。这些作品的创作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也就是为了艺术家的“自娱”。王维作画的目的何在呢?首先不是为了政治上的腾达,他虽然官至尚书右丞,但40岁时,就处于了半官半隐的状态,身在魏阙,心隐山林,“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正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也不是为了求得经济上的富有,王维终其一生,甘守贫困,没有经济上的欲求,朋友来看他,只见“雀噪荒村,鸡鸣空馆”。

那么,王维究竟为什么绘画呢?就是为了喜欢。他有一首诗:“老来懒赋诗惟有老相随。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馀习偶被世人知。名字本皆是此心还不知。”王维喜欢作画写诗,自认为前生就是诗人、画师。前生的喜好,今生也无法舍弃。所以自己作为诗人、画家的名字才偶然被人知道,其实,他根本没有放在心上。

关于王维作品不求形似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袁安卧雪图》见出,在王维的人物画中,最有趣的当属《袁安卧雪图》。今天我们虽然看不到这幅作品,但是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曾经描述过这幅作品,因他家中收藏有王维的《袁安卧雪图》。
袁安,东汉年间汝阳人,是汝南袁氏袁绍的四世祖,年轻时曾住洛阳,家中贫困,有一年下大雪。洛阳县令巡视,到了袁安门前,没有见到脚印,就叫人进去查看,发现袁安躺在床上,没有饭吃。县令问他为什么不求人帮助,袁安说,下大雪,不适合求人。洛阳县令深受感动,举他为孝廉,后来,袁安当了大官,王维在这幅画中表现的正是大雪天洛阳县令去探望袁安的情景,这本来没有什么奇怪的,但是王维在这幅画上,在漫天大雪中,画了一棵翠绿的芭蕉。

北方大雪而无芭蕉,南方有芭蕉而无大雪,所谓的“雪中芭蕉”,在生活中是没有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意思是说,艺术不是与客观事物完全一致的摹写,而要“造理入神”,就是要创造一个道理,表现人的情感。这个道理,一般俗人是不懂的。王维要造什么“”呢?雪是白的,蕉是青的,就是要表现袁安的“清白”的灵魂。

这个雪中芭蕉的例子说明,王维绘画作品的特点是不求形似。王维的雪中芭蕉,我们虽然看不见了,但可以欣赏明代大画家徐渭的《梅花蕉叶图》。徐渭把夏天的芭蕉与冬天的梅花画在一幅画中,并且题词道:“芭蕉伴梅花,此是王维画。”

图3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徐渭《梅花蕉叶图》
王维是文人画的鼻祖,放眼中国艺术发展的整个历程,王维是一个划时代的有深远影响的伟大画家。


凌晨博物馆
凌晨博物馆(LC-museum)不定期更新番外篇世界的角落和诗歌的风雅,正篇第一季:中华文明史,第二季:中华地理志,第三季:中华思想考的内容可在菜单栏查阅,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