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山水之巅

文化   2024-09-22 22:01   陕西  
倪瓒,字元镇,号云林、云林子、云林生,还有许多别号,如朱阳馆主,萧闲仙卿,如幻居士等,他还自称倪迂,懒瓒。江苏无锡人。

倪瓒的青年时期,也就是40岁以前,过着平静幸福的生活,他的家庭是富裕的,前几代都是隐士不做官,既没有劳役租税之苦,也没有官府倾轧之患,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从小受到了很好的儒家教育。

倪瓒的中老年时期,即40岁至60岁之间,是因战乱而流浪天涯的时期。此时战乱连连,你无处栖身,流浪天涯,饱尝艰辛,但是谁也想不到,他的心境反而平静了,他感到儒家思想不能解释纷乱的现实,于是转而接受了佛教的思想。追求精神的解放思考,用艺术追求自己心灵的自由。绘画不是给别人看的,是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是画给自己看的,画的像与不像,有什么关系呢?倪瓒的艺术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他的艺术创作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倪瓒的晚年,也就是生命的最后六年,对人世的看法更加豁达。他说天地就像帐篷,生死就像旦暮,名利就像浮云,人们以有钱为富,我以有道为富,人生就像旅途,生命就像住在旅社里的旅客,谁知道自己的故乡在哪里?这时的倪瓒,心胸更加豁达,安贫乐道,哀而不怨,淡逸静穆。他以更充沛的精力投入艺术创作之中。倪瓒愈到晚年,作品的意味愈醇厚,作品魅力愈迷人。

1374年十一月十一日,倪瓒受尽屈辱离开了人世,倪瓒在世时,虽然创作了万古流芳的艺术作品,但没有名扬四海。他默默地生活,默默地死去。一直到明清,他的作品才受到世人的重视,脱颖而出,名声大震。清代“四王”竭力推崇倪瓒,说倪瓒的画在元四家中,可谓“第一逸品”。清高宗乾隆皇帝说在元四家中,倪瓒的画“格逸尤超”。对倪瓒艺术作品最确切的评价是:它是中国水墨山水画发展的顶峰。

《六君子图》表现了倪瓒绘画构图的典型格式,叫做“一河两岸式”,就是说,画面正中间是一条大河,那浩浩荡荡的水占据了画面大部分,给人们留下想象的空间。画面分上下两部分,表现了河的两岸。近景有六株树,代表六个君子,分别是松、柏、樟、楠、槐、榆。在河的对岸,有一抹远山,空灵迷蒙,若隐若现,高淡疏远,气象萧索。元四家中,黄公望对《六君子图》做了更明确的说明:“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陂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

图1 上海博物馆藏元代倪瓒《六君子图》

《渔庄秋霁图》是倪瓒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整个画面给人最突出的印象就是秋高气爽,雨霁明净。这幅画作于1355年,18年后,倪瓒又看到这幅作品,便在画面上题写下了这首诗:“江城风雨歇,笔砚晚生凉。囊楮未埋没,悲歌何慷慨。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珍重张高士,闲披对石床。”你在早期的生活理想是“闭户读书史,出门求友生”。后来他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锦衣玉食被粗衣蔬食所代替,高朋满座被孤苦伶仃所代替,因此,倪瓒的思想感情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也导致了他的艺术风格的变化。

图2 上海博物馆藏元代倪瓒《渔庄秋霁图

《江岸望山图》是倪瓒1363年所创作的绘画。倪瓒的绘画艺术风格,“一河两岸式”的构图,近坡处,三树挺立,临江立一草亭,亭中无人,隔江峭壁高耸,突兀地立在江边。用笔极简,画面有一大片的空白,空无一物,留给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用墨极淡,隔江一抹青山,雨后青青,笔墨清淡;意境极远,画面表现了萧疏清旷的深远意境,理想极高。在倪赞的作品中,多数有一个亭子或一间茅屋。坐在这个亭子里,望着白云,迎着清风,吟诗作赋,那就是倪瓒的崇高理想。

图3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代倪瓒《江岸望山图》

为什么说倪瓒把水墨山水画推向了发展的顶峰?一是倪瓒的山水画把荒寒境界推向了高峰。倪瓒把山水画苍古简淡、萧疏烟润、清幽洁净的意境推向了极致;二是倪瓒的水墨山水画,完全是心灵的产物。倪瓒把水墨山水画变成了无人之境。我们说过,中国山水画是从人物画中幻化出来的,因此,中国人物画中有山水,山水画中有人物,山水画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物成分逐渐淡化、山水成分逐渐加强的过程。最后,山水画达到了无人之境;三是倪瓒的水墨山水画把平淡天真的风格推向高峰。倪瓒山水画的山水,不仅不着色,连浓墨也不着一笔,可谓平平淡淡。

倪瓒的山水画,就好在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并不是肤浅、简单,而是“绚烂至极”“天真幽淡”“闲远清韵”,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凌晨博物馆
凌晨博物馆(LC-museum)不定期更新番外篇世界的角落和诗歌的风雅,正篇第一季:中华文明史,第二季:中华地理志,第三季:中华思想考的内容可在菜单栏查阅,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