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书坛第一位当属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林则徐生于福建侯官县(福建福州闽侯)一户书香世家,其父祖均是传统儒家文人。林从小就熟读四书五经,并在父亲指导下学习书法。林则徐以楷书起家,取法于唐代诸人,从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到颜真卿、柳公权,他们的名帖林则徐都认真临摹过。受当时风气影响,林则徐专精于“欧楷”,钻研数十年,最终做到了形神皆备。在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博物馆,珍藏着林则徐一件真迹《无量寿经墨宝册》,这是他传世书迹中唯一一件以泥金为墨的,通篇华丽闪耀,字字精致而不俗。此作写于1837年,是他为恩师祝寿所抄,每个字一丝不苟,找不出任何败笔。林则徐突破了“馆阁体”等大、呆板的限制。露锋起笔,落笔后按压、衄搓、调锋一气呵成,看似简单实则动作非常丰富。中锋走笔,笔力稳健,转折方圆结合,勾挑处理干脆,轻重、粗细变化明显。《墨宝册》结字既有“欧体”之奇,又有“赵体”之妍。笔画稍带攲侧,左右结构高低错落,上下结构收放自如,穿插避让、呼应迁就,安排极为妥帖。林则徐书法笔法精、结字准,气韵更是超然,满纸流露浩然正气。图1 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博物馆藏清代林则徐《无量寿经墨宝册》
晚期时期还有一位大儒的书法也很有特点,这就是两朝帝师翁同龢,翁同龢的楷书,呈现出一派诸家之象,既有颜楷的正大,又有柳楷的筋骨,还有赵体的流美,欧楷的严谨法度,甚至还参以北碑的笔意,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写出了一种新高度,而点画上,也是十分饱满的,浑厚大气,跃然纸上,不愧为大家之气象,并且,他的楷书在灵动性的处理上,更是一绝,众所周知,楷书难以灵动,而他的楷书却做到了极致,无比伦美,让人叹服!翁同龢的书法,既有古香古韵,又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二者融合得非常到位,也十分有水准,至今都是一种规范,也成为很多朋友学习的榜样引领,他笔下的楷书,结体宽博开张,笔画遒劲有力,苍浑,而且还透着一种雄强的力量感,而其行书,行云流水,饱满丰腴,透着皇家气派,大儒风采。图2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翁同龢《行书节录枯树赋轴》
晚期书坛既有传统派,当然在那个剧烈变革的时代也不乏改革派,改革派的代表当数康有为,康有为是继阮元、包世臣之后又一大书论家。光绪十五年(1889年)著作《广艺舟双楫》,系统总结碑学理论,提出“尊碑”说,大力推崇汉魏六朝碑学,将清代的碑学推向了一个高潮。同时在其后半生致力于碑帖融合,“孕南帖、胎北碑、熔汉隶、陶钟鼎,合一炉而治之”,形成了大气磅礴、高逸浑朴的个人书风。康有为对帖学全面否定,鼓吹“尚碑”;提出“卑唐”,将唐代数百年来书家创作一笔抹杀,终觉太过偏激。他认为“古今之中,惟南碑与魏为可宗”,并列出其“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康南海生辣涩进、拙朴倔强,尽茅龙之神逸,尽山花烂漫之自然,尽山水急流之动态,尽墨云压来之气象。从现存作品看,康有为书法创作的帖学期,一直持续到“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海外的初期。如书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的《付伯棠诗轴》,书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的《庚子十月纪事诗卷》,还基本都是帖学面貌。这些作品虽宽博圆厚,已显露出康体的雏形,但由于碑学因素还未得到强调,作品的笔法气息较弱,风格也不稳定,帖学的流利绵转尚构成其主调。图3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康有为《行书录语轴》
康有为以帖学笔法,融汇篆隶古法,与《石门铭》《六十人造像》打通,形成极具个性的嘡嗒碑风。这种碑风在笔法上真正做到了打通古今,融汇篆隶、碑帖。“方笔的源头为篆,魏碑主用方笔,行草主用圆势。正书方中需参圆,才有宕逸之致。行草圆中需参方才得雄强之神,这样一来,为达到方圆并用的妙处,古今各体碑帖的笔法被方方圆圆或方或圆打通了。这样一来,在书作中包孕篆势,隶骨、碑力、帖韵就完全有操作的可能性了。”历史上,帖学脱胎于碑学,康有为又将帖学回归于碑学,将汉魏书法的法脉交给后世,在那个变革的时代,康有为的理论难免激进,新的书法还是要新的时代引领,至此,本季第一部份的书法篇更新完毕,下期将更新绘画篇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