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文自己用横线进行了分段,看得较清晰。分成三小段。
ON THIS SITE WAS BURIED
THOMAS PAINE
1737···1809
AUTHOR OF
COMMON SENSE
THE PAMPHLET THAT STIRRED
THE AMERICAN COLONIES TO INDEPENDENCE
————————
JOHN ADAMS said:
"Without the pen of Paine the sword of Washington would have been wielded in vain."
AND
"History is to ascribe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to Thomas Paine."
————————
DONATED BY ROWENA STILLMAN IN THE
176TH YEAR OF THE AMERICAN REPUBLIC
第一个难点在处理第一段时碰到的“英汉语词语排列顺序”问题。1990年,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深受尊敬的古今明教授编写了《实用英汉翻译教程》(以下简称《教程》)。而《翻译通讯》1985年第4期张祥麟教授的文章《长句拆译与突出重点》,则作为参考资料收入了《教程》。张教授在文章中写道:
【重点内容在前,这就是英语长句的一个特点。英汉偶合、对译中能字比句次的情况是不多的。从字面上已经可以看出,上列各例原译有所欠缺,也还表现在忽略英汉语词语排列顺序上的差异,未能突出原句体现重点内容的主要语言成分。
那么,汉语在词语排列顺序上的特点又是怎样的呢?就是说话常常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层层推进,越说越明。就是说,重点内容在后。著名翻译家傅雷说过:“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西方人的距离多么远。他们喜欢抽象,长于分析;我们喜欢具体,长于综合。”真是再透彻不过了。
也恰如改译所示,我们的译文采用跟英语相反的词语排列顺序,将各句主要语言成分一律后移,目的是想掠取一点异曲同工之妙。】
受张教授的启发,碑文的第一段可以翻译为如下译文。请注意英语语序与汉语语序的差异。
ON THIS SITE WAS BURIED
THOMAS PAINE
1737···1809
AUTHOR OF
COMMON SENSE
THE PAMPHLET THAT STIRRED
THE AMERICAN COLONIES TO INDEPENDENCE
生于1737年卒于1809年
激发了美洲殖民地
独立的那本小册子
《常识》的作者
托马斯·潘恩
安藏于此
第二个难点在处理第二段中约翰·亚当斯的第一句评语。张教授在前述文章中继续写道:
【古人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卷十)这既是讲的方法,更是讲的目的,而且还包含着文与情二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对搞翻译也同样是重要的、适用的。所谓长句拆译要突出重点,就思想内容方面来说,归根结底,就是要译者在拆散重装过程中始终不忘一个“情”字。这样才能做到拆开去纲目不乱,装起来貌离神合。
接着就还有另一个问题,或者说,同一个问题的另一个侧面,即长句拆译、突出重点也还包括语言表达形式方面的内容。翻译上另一个不可忽视的要求,就是了解原作语法修辞上的主要特点,用汉语的适当手段来重现之,争取译文的形神兼备。】
张教授的这段讲解聚焦于英译汉中的长句处理,但对各种句型的翻译全都有指导意义。我们来看亚当斯的评语:"Without the pen of Paine the sword of Washington would have been wielded in vain."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以下简称《词典》)中,名词pen的词条下,有习语: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saying) people who write books, poems, etc. have a greater effect on history and human affairs than soldiers and wars(格言)笔诛胜于剑伐。
在翻译亚当斯这句评语的时候,不妨参考这个习语(格言),处理the pen和the sword,翻译为:“没有潘恩的笔诛,华盛顿的剑伐亦将徒劳无功。”
第三个难点在处理第二段中亚当斯的第二句评语,这涉及到英译汉中常常运用的“常情与常理”的标尺,以及常常碰到的“形似与神似”之争论。古教授在《教程》中讲解“如何从上下文判断词义”时,首先解说了“依据文章中所叙述各个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来判断词义”。古教授写道:
【一篇文章的内容实际上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事物发展的过程(比如,一个事件或一场战争的全过程)。文章里所叙述的各个客观事物之间(比如,敌方、友方、我方之间)存在着各种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对每个事物的发展变化起到制约的作用(比如,我方总是联合友方打击敌方,一般没有联合敌方打击友方的),我们通常就称之为事物的常情或简称“情理”。有时我们感到某个词在某句话中作某种解释“不太符合情理”,就是感到这种解释违反或破坏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到它反常。一般说来,这里面就可能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因此,我们在阅读原文进行理解时要经常拿着事物的常情或“情理”这把尺子来衡量,及时地发现理解中有矛盾的地方和不妥当的地方。】
在翻译亚当斯的第二句评语的时候,古教授的讲解提供了帮助。我们来看这一句:History is to ascribe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to Thomas Paine.重点是要好好考察短语动词ascribe sth to sb的英语释义。在《词典》中,在动词ascribe词条下,选择(formal正式)部分的第1个释义:to consider that sth is caused by a particular thing or person把……归因于;认为……是由于。难点马上就来了:如何体现动词ascribe的全面意义,并且让意思不走偏。这里的技巧是:不要受《词典》提供的汉语参考(把……归因于;认为……是由于)的限制,而要对ascribe sth to sb在本句的意思进行意译。
如果把亚当斯的这句评语按照“追求形似”的刻板方法,套用词典提供的汉语参考,翻译成:“历史将美国革命归功于托马斯·佩恩。”那么作为译员,是不是就要立即自问:如果亚当斯的评语真的是这个意思,那么亚当斯又认为其他美国建国先父们的功劳要如何归呢?这就说明,“追求形似”的刻板方法得到的“译文”不合乎情理,因此必然不是亚当斯的评语的原意。
英语释义to consider that sth is caused by a particular thing or person的意思是:认为某件事情是由某事或某人引起的。《词典》提供了一个例句:He ascribed his failure to bad luck.他认为自己的失败是运气不好。综合古教授的讲解与《词典》提供的释义与例句,亚当斯的第二句评语可以翻译为:“托马斯·潘恩将因激发了美国革命而名垂青史。”
古教授在《教程》中讲解“长句拆译与突出重点”时,解说了“达到译文跟原句的神似而不是形似”。古教授写道:
【作文有中心,造句有重点。重点就是文句所要传达的主要信息,就是作者所要显示的主要意图。因此,翻译也有一个传达原作主要信息和主要意图的问题,也就是再现原作重点的问题。
英语长句内容比较丰富,句式比较复杂,因此,翻译长句要突出重点不仅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也比较困难。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为了达到译文跟原句的神似而不是形似,翻译英语长句一般都采用拆句法,就是将原句拆散,打乱原有的词语顺序,再按汉语的习惯重新组装成句。这是关于翻译理论与技巧的讨论中常见的议题,也是翻译工作者常用的方法。拆句翻译只是笼统的说法,具体的名称、作法和要求不一定相同,但有一条需要共同遵守的原则,那就是忠实地传译原句的重点。】
翻译潘恩碑文的过程,再一次说明:英译汉中,在实现忠实通顺地翻译原文上,与“追求形似”的刻板方法相比,“追求神似”的灵活方法才是真正途径。作为英译汉的译员,不应当以“要求形似”为借口,去回避对英语原文的透彻考察,而应当首先在透彻理解英语原文上多下功夫。
到这里,我们就讨论完了碑文的翻译过程。最后,我们还是先把机器提供的译文列出,并用红色标出机器彻底译错的地方,然后把我们提供的译文列出。
机器的翻译:
在这个地方被埋葬
托马斯·潘恩
1737···1809
《常识》的作者
那本煽动的小册子
从美洲殖民地到独立
————————
约翰·亚当斯说:
“没有佩恩的笔,华盛顿的剑将徒劳无功。”
和
“历史将美国革命归功于托马斯·佩恩。”
————————
由罗韦娜·斯蒂尔曼在
美利坚共和国第176年
我们的翻译:
生于1737年卒于1809年
激发了美洲殖民地
独立的那本小册子
《常识》
的作者
托马斯·潘恩
安藏于此
————————
约翰·亚当斯说过:
“没有潘恩的笔诛,华盛顿的剑伐亦将徒劳无功。”
还说过:
“托马斯·潘恩将因激发了美国革命而名垂青史。”
————————
在美利坚共和国的第一百七十六年
由罗韦娜·斯蒂尔曼捐立此碑
-
谢谢您!